4.1.3 选题的标准

4.1.3 选题的标准

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评价一个课题是否合适的标准是什么?一般来说,课题的评价标准实际上是一种价值选择。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旨趣、自己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条件,抑或自己的价值偏好做判断。因此,在评价一项课题的意义时,不同的学者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共认的评价标准。在实践中,人们通常采用下列几条标准作为选择研究课题的依据: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

重要性是指研究课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即所选择的研究课题具有的理论意义,或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当然也可以兼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主要是指研究课题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对某种理论的形成、拓展或检验,对社会现象的解释等所做出的理论贡献。实践意义主要是指研究课题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的回答,并能对解决或改善这类社会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根据这两种意义,研究课题分为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前者注重的是理论贡献,后者主要是一种对策性研究。例如,“关于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研究”,其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中国社会分层的研究,探讨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城市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研究”,则主要针对城市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亚文化行为、反文化行为,甚至犯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需要强调的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相对的,仅仅是指研究课题的理论偏好或实践偏好,或它的主要倾向,实际上任何研究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都需要相应的理论分析工具,即使偏向于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也是如此。

重要性还表现为课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许多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例如,三农问题、基层政权的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社会结构等,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社会发育、体制改革具有很大的意义。当然,有时候很难确定研究课题当下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所要调查的现象可能会随着调查对象年老、死亡而消失,对这种现象的“记录”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集体化和土地制度变革的“口述史”研究就有很大的意义,诸如此类带有“抢救历史”意义的研究还可以有很多。

创造性的含义在于首创和创新,能够为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增加新的知识。众所周知,科学知识是累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研究课题都应该具备创新的特点。因为,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它的每一项具体研究都必须能够在某些方面增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够为人们了解、理解、熟悉和掌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各种规律提供新的东西,而不能总是在同一领域、同一范围、同一层次上重复别人的研究,重提已有的结论。

创新研究首先取决于前面所说的“问题”规定条件,一项研究是否有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问题”决定的,除了针对重大研究成果进行验证以外,重复性研究都不具有创新价值。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也包括对西方中国研究中发现的新理论或新概念的证伪性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在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到的作用。例如,中国社会改革和开放,是一种社会结构被另外一种社会结构所替代的过程,会产生很多需要调查和研究的问题,其中既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改革,也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曾经走过的道路,很难直接套用西方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为社会科学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综上所述,“创新性”和前面所讲的“研究问题”的意义是一致的,都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可行性是指选择的研究课题要与研究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和各种社会因素相匹配。研究者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时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各种因素,另一方面也要衡量各种社会因素。研究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研究者的社会经验、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分析能力等,甚至还包括研究者的性别、年龄、语言、体力等纯生理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对问题的洞察力以及组织能力。一般来说,研究者在选择课题时最好不要超越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选择相应的课题是最能把握的,也是最容易出成果的。申报课题能否成功最为重要的依据就是申报者在课题所在领域的学术积累。需要指出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研究知识,尤其是量化研究必须掌握问卷设计技术、抽样技术和统计技术。一个人在自己的学术经历中所获得的社会经验,包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对于研究课题的选择也很重要。一个长期从事城市问题研究的学者,很难进入关于农村问题的研究领域,因为他的研究经历缺少对农村生活的了解。一个人的洞察力不仅表现于他对整个研究课题的宏观把握,而且也表现为对一些具体资料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善于从资料中“解读”出它的特殊意义,有灵敏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除此之外,一项大型研究课题的负责人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够根据研究课题的性质,组织一支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学术团队;善于协调和沟通各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善于利用社会上的各种资源[4];合理地分配好团队成员的工作,使他们的工作和他们应该分享的数据资料以及学术水平相一致。

研究条件主要是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研究队伍的组织以及有关文献资料的获取。一项研究尤其是经验研究没有经费是不能完成的。一般来说,研究经费来自于政府,尤其是在我国;也可以来自各种社会基金或企事业单位的赞助。研究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了研究规模的大小,甚至研究水平的高低。同样,研究时间是否充裕也会影响研究课题的质量。对于大型研究课题来说还必须组织一支研究队伍,它在年龄结构上、知识结构上以及地域结构上要有合理的配置[5]

社会因素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道德的因素。由于研究课题的经费一般都来自政府或各种基金,因此研究者所选择的课题须符合政府或基金的宗旨。政治的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如果选择的课题不符合所在社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就难以进行,不易收集到所需要的资料,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同样,研究课题的选择还要考虑社会的文化和道德。例如,有的课题采用那种危害当事人利益的欺骗的方法去收集资料,这样的课题从一开始就隐含了失败的可能。此外,在有些国家能够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不意味着在另外一些国家也能够使用。社会因素还包括,研究课题能否获得有关方面的配合,能否通过入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等,这些问题在选择课题时也要加以重视。

对于大学生或者初学者来说,最为关键的是选题不宜太大,要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中选择研究课题[6]。选题时人们比较容易轻视“小课题”,所犯的通病是课题太大、太泛,既超出研究者本身的经验,又无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到头来反而让大课题束缚住自己的手脚,用主观推论来补充甚至代替了客观的调查研究。其实,社会意义的大小并不在于课题的大小,一些有成就的社会研究者往往比较重视致力于一个“小课题”来说明某种社会现象。这就是所谓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例如,在常人方法论那里,一般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进行研究,从而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社会生活规则的建构。当然,主张初学者选题不宜太大,并不等于完全反对选择比较大的课题,但是要把握“大课题”和“小课题”之间的关系。可以把要研究的“小课题”纳入到具有长远发展方向的“大课题”中去,使现在的“小课题”成为“大课题”研究过程的一个阶段、一个方面或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