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 操作化过程
概念操作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理论概念或抽象概念复归到经验层面的过程。众所周知,概念是在归纳客观事物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但概念一经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就获得了一种理论上的界定。如“智力”作为一个概念被界定为“思维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又如“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这种理论上的定义虽简洁明了,但对于观察、测量来说是无法实施的。因此研究者应当采用操作性的界定方式,即不直接描述概念的性质特征,而是列举测量该概念或变量所作的操作活动。如上述的“智力”被界定为“某智力测验上所得的分数”;又如将“社会经济地位”界定为“把以某种方法测得的教育程度、实际收入和威望依一定的方式合并而成的指标”。由此可见,概念的操作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通过操作化定义才能获得测量变量所采用的认识水平、工具和程序,由此,实证性的研究才能开展下去。
概念的操作化过程是一个从抽象的概念及其定义演绎到经验层面的过程,即从术语到定义再到经验的三角关系(见图7-1) 。
图7-1概括地说明了抽象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化定义之间的关系,即对于一个概念或变量,既要知道这一概念或变量的抽象定义,又要从概念或变量及其抽象定义的含义中去寻找能够测量概念或变量所表示的客观事物或活动。例如,工作积极性是一个术语,它的抽象定义是一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意义的了解及献身精神,我们或许可以用劳动纪律、工作成就等作为工作积极性的操作定义(见图7-2) 。
图7-1 概念操作化过程
7-2 “工作积极性”概念操作化过程
操作化定义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根据某种现象在某种状态发生时所必须完成的操作程序来定义,它适用于说明现象的状态。例如,“饥饿”可以定义为“连续××小时未进食的状态”。“贫困家庭”可以定义为“连续半年,其家庭人均月收入在×××元以下”。第二,从描述事物动态特征的构成来定义。它可以根据某一特定种类的人所具有的可以观察到的具体行为来描述和定义这类人物。例如,“劳动积极分子”可定义为“集体活动每次都能参加,从不迟到、早退,工作质量完全合格,且每月都能超额完成任务的人。”第三,根据事物或现象的静态特征加以定义。例如,“核心家庭”可以定义为“只有一对或者一对夫妇与其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教育程度”可以定义为“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及其所获得的毕业文凭”。
操作化定义的建立首先可以帮助我们认定调查研究的范围,例如,前面提到“2006年某城市大学生生存与发展及价值观念调查”,其中“大学生”我们可以操作化定义为“2006年10月在某城市行政区划内公办大学在册就读的本科学生(不包括休学)”。凡是不符合以上“大学生”操作化定义的,就不再纳入调查研究的范围。其次,它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清晰而具体,防止由于概念定义的模糊而导致的研究偏误,并且可以增进研究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不会因为对概念发生歧义而产生误解。第三,可以在建立测量指标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收集调查资料。例如,根据工作积极性的操作定义及其指标,可以设计如下问题:“最近一个月每天上下班是否有迟到或早退情况?”“您能否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最近半年,是否发生过比较重大的工作失误?”“如果你个人的私事和单位的工作发生矛盾,您会如何处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业务有关的知识吗?”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可以通过操作化进行界定,尤其是涉及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的一些概念,要对这些概念进行操作化,也许需要对概念不断“降维”才有可能,但是对于社会理论概念或社会哲学概念进行操作化的尝试,有可能陷于机械论的窠臼,把富有想象力的理论概念及思考空间变得非常狭窄和毫无趣味,这也是操作化的局限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