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选题的意义

4.1.1 选题的意义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术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A.爱因斯坦,L.英费尔德,1962:66)在科学史上,一个重大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往往会极大地推动整个科学研究的发展,甚至会给科学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开创新的学科,导致整个科学体系的重新组合。在自然科学史上,从伽利略的重力加速度定律的发现,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一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造性贡献,不仅使发现者本人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代巨匠,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的科学技术产生了空前的飞跃。在社会科学中,马克思在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学理论直到现在,仍然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之一。同样,马克思及其同时代的许多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重大理论的突破,首先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研究课题的提出和解决都会对科学研究产生巨大的作用,但是它们对于人类探索未知领域,对于深化人类的认识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许多重大问题往往是在许多“小问题”逐步积累或者这些“小问题”无法得到破解的基础上而提出的。离开对“小问题”的研究,就不会有重大问题。

有关“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讨论主要是在哲学或认识论、科学逻辑层面上进行的。所谓“问题”,一类是对科学知识背景无知的“知识性疑难”,一类是产生于对科学知识背景分析的“科学探索性疑难”(林定夷,1988)。 “‘问题’是主体意识到自己在某一方面无知的结果”,因此“问题”可以分为“研究的问题”和“学习的问题”(童世骏,1991) 。“问题”也可以分为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以及正确的科学问题与错误的科学问题、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李祖扬,1996) 。学界后来的讨论基本上都是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的,并且都是在一般科学研究的层面上进行的。但是即使如此,“什么是问题”也是很清楚的——在科学研究中,所谓“问题”就是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疑问。也就是说“问题”是相对于现有的“知识库存”[1]而言的,是现有的“知识库存”不能解决或解答的问题。

从教学的角度看,选择研究课题的重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尽管有人认为提出问题很简单,小孩子都会,但其实“提出问题”并不简单。例如,一个天真烂漫、心智正常的幼童可能会向他的爸爸妈妈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老虎为什么要吃人?”“为什么打雷会把人打死?”这些在孩子看来都是“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仅仅是在孩子的“知识库存”里才构成问题,而在成人的知识库存里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但是,当一个孩子问“为什么马戏团里的老虎不吃人?”“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雷电收集下来?”时,人们往往会称赞这个孩子很聪明,因为他提出了许多人不能回答的问题,或者说这样的问题在人类的知识库存中还没有有效的解答。

社会科学中“问题”的范围显然要比爱因斯坦所说的更大。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不仅“提出问题”是问题,“解决问题”有时候也是“问题”,尤其是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是现存的,有的是需要研究的;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即使是已经存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能是“问题”,现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无法解决问题或者会带来不良的结果(其实何谓“不良结果”也是一个问题);也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怎样选择又成为一个问题。因此,说到底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问题”。

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还有它特定的规定。从人的认识来说,问题的形成和提出往往是人的认识实现新的飞跃的开始。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或具体问题,使得自己的研究能够为课题所在的学术领域增加新的知识[2]。科学知识是累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他人的研究,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一切重复他人研究的问题,哪怕他的研究设计做得非常周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做得非常规范,但是所获得的结果只要是现有“知识库存”中存在的,那么其研究成果就不会被承认。除非这样的研究是为了验证某些具有重大发现、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研究课题都应该具备创新或学术贡献的特点。因此,社会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它的每一项具体研究都必须能够在某些方面增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够为人们了解、理解、熟悉和掌握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各种问题、各种规律,提供新的知识,而不能总是在同一领域、同一范围、同一层次上重复别人的研究,重提已有的结论。

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人们对具体社会的研究,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建立研究假设或提出研究设想,经过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最后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综合,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或从具体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结论,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新研究课题的确立又能够推动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进一步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研究过程。因此,研究阶段既是人们学习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又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从社会研究方法的角度看,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首先意义在于,它实际上决定了研究的方向或目标,即研究课题一旦确定之后,就具体地规定了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整个研究的方向也就此决定。现实生活中的每一项社会研究,都应该是针对特定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特定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例如,一项关于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研究者首先面对的是城市范围大小的选择,是以全国所有城市为总体,还是以其中几个特大型的城市为对象;城市居民是指具有城市户籍的,还是指常住人口,是否包括在城市化过程中纳入城区的郊区人口。在确定课题以后还要考虑消费行为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因此,选择研究课题解决的是整个研究活动的基本方向问题。

其次,一项研究课题的选择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水平。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的过程中,研究者往往受到四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专业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和各种操作技术;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个人对问题的洞察力。一项具体的研究课题从开始选择到最终确定,都是上述几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关于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课题,如果一个研究者在上述四个方面能力是有限的,他就可以选择从消费行为的某个方面着手,而不应该追求全面的研究;如果是对一种新的城市消费行为进行研究,首先采取的应该是描述性研究,先把基本情况搞清楚。当然,有的时候,评价一项研究课题水平的高低往往是根据研究课题是否涉及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或重大社会问题。但是不能就此认为选择宏观问题的研究,追求“宏大叙事”问题的水平就高,研究微观问题的水平就低。实际上一项研究课题所反映的研究水平的高低是看这种选题能否在比较深入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联系,是否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概括社会现象的整体状况、发展变化规律,是否回答了人们在社会中遇到的、普遍关心的新问题,而不是在比较低的层次上简单地列举社会现象的个别状况和具体表现,在比较浅显的层次上描述社会现象的表面特征,甚至重复研究已经明了的事实、状况和结论。

再次,一项研究课题的选择和确定还影响到研究的过程及方法。对于社会研究来说,研究课题的确立,也就意味着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的确立。如何达到目标又与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有关。例如关于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课题类型:全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城市青年“月光族”现象研究;小城镇居民的闲暇消费研究;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地位象征研究等。上面四种类型的研究课题对于研究对象、内容、方法、规模等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它们或者是以全国城市居民为总体的抽样调查(全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研究),或者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抽样调查(城市青年“月光族”现象研究,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地位象征研究),或者是以个案研究、非参与观察为主(小城镇居民的闲暇消费行为研究);或者是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全国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城市青年“月光族”现象研究),或者是以解释性研究为主(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和地位象征研究);或者以结构式问卷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或者采用深度访问法收集资料;或者以单一的调查对象为主(城市青年),或者调查对象异质性程度较高(城市居民)。显然,不同的研究性质,选取样本的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应的研究过程也完全不同。

毫无疑问,研究课题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研究质量和研究结果。不适当的研究课题本身就意味着它的研究质量不会很高,它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可能是重复的。例如,前几年我国各地乃至全国开展了大量的有关老年人问题的调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也有不少老年人问题的调查结果是重复的,基本上是以描述性研究为主,缺少理论分析工具,并且定量分析的技术也比较简单。如果研究者再选择有关老年人问题的研究课题,要么是有把握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要么是有关老年人问题出现了以前没有的新问题,例如老龄化浪潮和独生子女时代的联袂到来。

研究课题与研究者能力、社会生活的经验积累以及各种客观条件不相符合,也容易导致研究质量不高。尤其是大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应该选择与自己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进行研究。如在上述四个研究课题中,大学生最容易把握的问题是“城市青年‘月光族’现象研究”,其他三个问题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对较难把握。同时,学生经费有限,要做规模很大的抽样调查也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