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怎样写
“怎样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是以“实证性”为特点的,虽然与一般论文写作有所不同,但是一般论述文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或论述”仍然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模式。“论点”建立在以往研究资料和自己研究资料归纳的基础上,并且蕴含自己的理论分析;“论据”主要是实证研究中收集和分析的资料,有时可以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论证或论述”是把论点和论据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过程,运用资料详细说明自己的观点。笔者之所以强调一般论述文的三个要素(这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因为现在不少研究报告甚至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研究者撰写的研究报告只有“论点”,缺少“论证”,没有运用丰富的资料去论述自己的观点,这是所有论文写作中的大忌,论文写作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写作过程的首要步骤是,根据自己对资料的分析拟订初步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最为关键的是把自己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分析线索贯穿在自己的提纲之中,核心问题和分析线索是与研究报告的主要概念或理论分析框架紧密相连的。在规划报告的章节结构的同时,还要大致确定资料的分配。在写作过程中,写作提纲有时还会调整,就如前面所讲的写作本身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在写作中作者还会产生新的“灵感”,写作提纲有可能进一步调整、修改和完善。如果研究报告准备由多人撰写,写作提纲就需要反复讨论,详细说明每一部分的写作内容。
其次,进入写作。写作过程既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但是又是一个比较兴奋的过程。写作刚开始,也许是一个比较“沉闷”的阶段,因为作者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如何写“引言”,第一句话如何表述等都会给作者带来一定的困惑。但是,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就会慢慢进入“状态”,乃至达到“兴奋”甚至“亢奋”的阶段,此时是写作最美妙的时候,也是最令撰写者“享受”的时候。这一时期的写作状态往往是通宵达旦、夜不能寐、灵感大发,写作再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此,如果撰写引言部分遇到障碍,不如先简单地写上几句就开始写正文,在写正文过程中自然会联想到引言部分的撰写[1]。总之可以尽量缩短写作的“沉闷”时期。
虽然不同作者的写作习惯是不一样的,但是笔者还是主张写作要“一气呵成”,除非遇到重大问题必须中断。对于那些数万字或者数十万字的学位论文或著作来说,虽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但是也不要发生长时间的中断。因为中断会使自己的“思考链”断裂,再要重新接上比较困难,至少在写作一个部分或一个章节时不要发生中断。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关于其他部分或章节的联想或灵感要马上记下来,以免遗忘,有些撰写者甚至在睡觉时会突然闪现新的想法或观点,当即下床记下来。
虽然“一气呵成”是写作最好的状态,但是总会发生因为对资料的理解、解释有迷惑等问题而使写作停顿的状况,即使冥思苦想也没有结果,此时最好的办法是翻阅参考材料和有关著作,或者与同事、朋友、同学讨论,从中获得灵感,甚至还可以做一些其他有趣的活动,俗称“换换脑子”。
此外,最好规定自己每天的写作量,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一天应该完成的字数,处于写作兴奋期时,一天写3000~5000字甚至更多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凡是引用他人资料或观点要当时就做好注释,以免以后再花时间去查出处,徒增困难。
第三,修改。初稿完成后还要进行修改,修改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检查观点是否准确,论证是否严谨,资料解读是否产生偏差,文章逻辑是否自洽,章节安排、资料运用是否合理,没有使用的资料是否还可以挖掘等;二是文句修改,其中包括破句、病句、标点符号等方面的修改,以及检查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简练,断句是否合理,段落是否清楚,表述是否流畅等。
第四,讨论和再修改。初稿完成后,如有条件最好约请一些朋友、同事或同学进行讨论,如果是横向课题还要征求委托单位的意见。重点项目的研究报告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征求专家的意见,研究者可以从中发现和汲取一些原来被淹没的思想,或者找出报告中的“破绽”。记得笔者的一篇论文在一次讨论中,一位同事尖锐地发现论文中的一个观点具有进一步阐述的可能,后来这个观点就成为论文的新的“增长点”,发展出另外一篇论文。俗话说好事多磨,一篇优秀的研究报告也需要几经磨炼,好文章是“磨”出来的。如果不是太急,写好的报告或论文可以“冷却”一段时间,过了一段时间,你也许会有新的体会,使文章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仍然在不断地思考问题,当他和原来写的文章保持一段“距离”之后,会更容易发现文章中存在的瑕疵甚至问题。笔者一篇研究报告在提交一次学术讨论会后,就搁置在一边,差不多半年后,当重新修改时,不禁冒出一身冷汗,深感自己论文的粗糙。因此,反复讨论、反复修改对于提高研究报告的学术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定稿。经过多次讨论和反复修改后,研究报告就可以定稿了。最后定稿主要是检查文章的基本逻辑,是否存在常识性错误,文章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文字是否流畅,语感如何以及注释是否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