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文献资料的类型和评价

10.1.1 文献资料的类型和评价

文献资料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资料的形式,可以分为书面文献、图像文献、有声文献。书面文献主要是指用文字记录的资料,它是最普遍的文献形式。书面文献主要有档案、 报刊与书籍、个人文献以及各种统计资料。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都建立了档案服务部门,保存着许多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历史资料,研究者可以查阅这些资料,研究有关问题。书籍和定期出版的报纸、杂志是书面文献资料最主要的形式,它们记载了以往的历史事实,提供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任何经验研究利用最多的文献资料。个人文献包括书信、自传、回忆录、日记等,是研究个人心理、个人生活史的最好资料,可借以了解个人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人社会化程度及过程。图像文献主要包括电影、录相、照片和各种图画。它们反映了过去时代的精神风貌、物质生活、人情风俗的某些方面。有声文献如录音带、唱片等,也是很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它也记录了过去的事实,对于研究语言结构、方言、文字语言与口语、各种社会集团或阶层的语言特点以及社会事实有很大的帮助。图像文献和有声文献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忠实记录历史事实,形象地再现当时的社会场景。

文献资料从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原始资料主要是由其他研究者开发但尚未整理的原始数据,或者档案馆保存的原始档案以及由个人提供的日记、回忆录、录像、照片等。一般来说,原始资料不太容易找到。次级资料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进行过系统整理的资料,国家统计资料就属于次级资料。次级资料和原始资料相比,是一种较有组织、较为整齐、较为系统的资料,在社会研究中,利用最多的是次级资料。使用次级资料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和人力进行整理,因此速度较快,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以及测量工具和时间的差异,次级资料有时并不完全适合研究的需要。有的虽然适用,但资料的信度和效度很难评价。随着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公共性质的“数据库”已经出现,它为研究者利用他人开发的资料进行研究提供了条件。

对于文献资料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于资料客观性质的外在评价,即对资料的来龙去脉做出评价。例如对作者、资料的性质、形式、分类、背景等方面的评价。在对资料进行外部评价时,必须弄清楚以下一些问题:资料是在何时、何地产生的;当时的研究目标和作用是什么;研究者采用的是原始资料还是次级资料;研究方法是什么;有多少人作过相同研究。第二,对于资料的内容评价,即评价资料内容的确实意义,真实性程度以及研究结论是否忠于资料等。

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内容分析方法(content analysis ) ;二次分析方法(secondary analysis ) ;历史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