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实证主义方法论

2.1.1 实证主义方法论

实证主义最基本的观点是:经验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唯一可靠的形式;反对超自然力量和抽象、思辨的原则;认为只有实证科学才能发现经验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能预测和控制自然和社会过程;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假设必须由经验事实检验,理论只有被经验事实证明才是科学的。最具代表性的实证主义者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本书正文通用涂尔干),他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研究个别人和个别事件,而是研究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在各种社会力量作用下产生的客观事实,它们受一定的社会规律支配。对“社会事实”的认识是涂尔干实证主义方法论的突出表现,他认为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加于每个个人”(迪尔凯姆,1988) 。涂尔干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

第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一样的,都是纯客观的,社会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规律。因此,社会科学可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

第二, 因为社会现象是客观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是可以发现其内在本质和规律的;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且也是科学知识得到验证的唯一标准。

第三,社会科学的任务不在于说明社会现象应该是什么,或者必须是什么,科学的任务仅在于说明社会现象是什么。 因此,社会科学无需对“事实”做出价值判断,而应该采取“价值中立”的原则。

20世纪以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学经验研究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指导下,发展出一套比较完整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具有模式化、程序化和精确化特点的研究方法。即在经验研究中,必须建立与经验事实相联系的,并能说明现象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社会研究过程要有自己固定可以操作的研究程序或步骤,如同自然实验那样,人们可以按照同样的程序重复研究过程,对先前的研究加以验证;由此形成一套包括问卷技术、量表技术和指标设计技术在内的比较精确的测量技术,使得对社会现象的研究逐步达到精确化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和统计分析技术在社会研究中的推广使用,使得测量工具的精确化成为可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