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研究目的或作用: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科学研究的目的一般来说有三种,即探索、描述和解释。因此,根据研究目的社会研究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三者在研究要求、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的程序和技术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区别。
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对于确定的研究课题和研究对象进行初步了解和熟悉的过程,通过初步考察,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引发理性思考。探索性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独立的探索性研究。如同对大自然的探险一样,社会研究中也存在“探险”性质的探索性研究。例如,人类学家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进行考察,就属于“探险”性质的探索性研究;或者对某个刚刚发现的、人类对它的认识几乎是空白的社会领域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不仅是地理上的发现,而且还有对“人”的发现。但是一般来说,这样的探索性研究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在社会研究领域中。第二,作为正式研究的组成部分——先导性研究,社会研究中的探索性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辅助性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研究思路或研究假设。
通常在下列三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探索性研究:一是研究者所涉及的研究课题或现象非常独特,很少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新的研究领域,是一个研究“空白”。二是研究者本人对所涉及的研究课题不太熟悉,了解不多。例如,一个长期从事老年问题研究的学者要研究青少年不良行为,显然他需要先进行探索性研究才能把握有关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问题。还有社会上存在一些受到社会排斥甚至隔离的边缘性群体,如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吸毒者、乞丐、妓女等。一般人包括研究者在内对这些群体都不太熟悉,只有经过探索性研究才能了解他们的初步情况。三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思路和研究假设,或者从中尝试和发展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者对研究方法进行“预演”,以便发现问题,形成和完善研究设计。
根据以上所述,实际上任何社会研究都必须经过探索性研究。因此,探索性研究有时也称为“初步探索”,并被看作是社会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探索性研究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查阅文献,即根据研究课题收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在对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第二,咨询“专家”,这里的专家是广义的。它既包括这一研究领域中的学者和科研人员、政府管理人员,也包括访问对象中“知情者”和“会讲故事”的人。咨询专家的目的就在于了解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路,被研究现象的最新动态和特点及其背景,以及不见诸于文献的信息。第三,现场观察,即到调查现场观察和访问若干个对象,初步了解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例如,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怎样,被访问对象的基本情况等。
作为辅助性研究的探索性研究是一种非正式研究,研究方法的规范性要求不高,比较简单。通常采用非参与观察和非结构性访问收集资料,样本规模很小,并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因此,探索性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或“结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具有参考价值,不能作为正式的研究成果。
描述性研究是系统地了解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其发展过程,通过对现状的准确、全面的描述,反映总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描述性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研究都是从描述开始的,人们只有全面清楚地了解和掌握社会现象的状况、特征及其分布,才有可能发现和揭示社会现象变化和发展的方向或趋势,才有可能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当某种学科在刚刚建立的时候,或者对一个新问题、新领域刚刚开始研究的时候,往往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因为这个阶段还处于认识和资料积累时期。同时,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越是复杂多变,越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越是不稳定,它停留在描述性研究的时间就越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基本上还处于描述性研究的阶段。
描述性研究是正式研究。从科学研究的逻辑来说,描述性研究方法基本上以归纳法为主。人们必须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反复观察,才有可能获得对现象的认识。描述性研究可以是实地研究也可以是调查研究。实地研究中的个案调查基本上就是以归纳方法为主。研究者在对个案的长期观察过程中,搜集大量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反映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调查研究方法中的普查和抽样调查也可以用来做描述性研究,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抽样调查。研究者在探索性调查的基础上,提出需要调查的项目或研究设想,然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研究者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在综合的基础上获得对事物基本状况的认识。与探索性研究不同,描述性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以概率抽样为主,资料的收集必须采用以封闭式问题为主的问卷,以当场自填、结构式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以统计方法作为分析资料的主要方法。同时,描述性研究一般都是大样本调查,这样才能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描述性研究的科学逻辑基本上是归纳推理,一般来说不需要以研究假设(如果把研究假设仅仅理解为解释性的)作为研究的导向,但是它仍然需要以研究设想为基础,尤其是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有的时候,研究者也可以采用“描述性”的研究假设,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检验社会现象在质和量上的差异性。
由于现代社会研究中的描述性研究都是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因此它要求做到描述的准确性和概括性。也就是说,能够定量地、精确地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的基本状况和分布特征,能够反映总体及各个部分的一般状况或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的、片面的。根据样本调查的结果,能够反映出总体的一般水平和趋势。它所得出的结论或对某种特定事物的状况和特征的分析应该具有相对的普遍意义。
解释性研究是要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探索社会现象的发展趋势,揭示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解答社会现象“为什么”的问题。它是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样,没有对社会现象的状况及其特征的准确了解,就不可能深入地发现社会现象的内在关系,也不可能探索社会现象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由于解释性研究是回答社会现象“为什么”会产生,是解释原因、说明关系,因而它往往是一种理论性研究,或者更多地是和理论性研究结合在一起。当然,应用性研究也可以是解释性研究,但是理论性研究必须是解释性的。因此,解释性研究通常是根据一定的理论,从与理论相联系的研究假设出发,经过对社会现象的调查,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后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解释性研究除了与描述性研究一样,具有准确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之外,还必须更严谨、更周密。从方法论看,解释性研究比较接近于社会研究方法中的实验研究,都是以揭示和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在研究设计中,解释性研究必须提出明确的研究假设,运用操作化的方法设计测量指标,然后根据测量指标设计问卷,因此在解释性研究中,问卷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所要验证的研究假设。例如,对“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这个主题,描述性研究只要调查农民在城市适应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全面、准确地描述农民工主要特征的分布。而解释性研究则需要深入地探讨农民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遇到问题和障碍的原因,并且要在理论的高度上进行解释和分析。
解释性研究也可以采用实地研究的方法,研究者可以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洞察能力,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及其变化发展。但是,实地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观点的正确性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悟性和洞察能力,依靠研究者对资料的把握能力。而调查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主要是根据客观资料,主要采用理论演绎的方法,最后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验证研究假设及与研究假设相关联的理论。在分析方法上,解释性研究往往采用双变量和多元变量的统计分析模型,以使因果关系的模拟和表达更贴合现实中多事物互相影响的复杂状态,更具有普遍意义。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具有内在的联系,它们之间是一个逐步递进的关系。从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到解释性研究构成了一条科学研究链,也就是说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从探索性研究开始,然后过渡到描述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发展到解释性研究。当然,解释性研究也可以他人的描述性研究成果为基础进行。但是无论如何,探索性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经过探索性研究,研究者才能找到问题之所在;而解释性研究必须建立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