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建立档案或资料库

11.2.4 建立档案或资料库

完成编码和登录后就可以为资料建立档案或资料库,以便随时查阅、存储或调用。根据笔者的理解和经验,档案或资料库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原始资料档案,它包括最原始的访谈记录、录音记录、观察记录、文献资料等,以及经过初步整理但没有经过编码或分析的上述各类资料。保留原始资料可以方便研究者在发现问题时随时查阅或对照,如果需要重新编码应当使用原始资料的复印件或备份件。

第二,经过编码和分析的原始资料,即分析档案。这类资料是档案或资料库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分析档案的保存形式有以下几种:①直接将经过编码和登录的资料原件保存;②将资料“打散”后,通过“剪贴”方法分类建档,既可以采取“裁剪”的方法将相同编码的资料“粘贴”在一起,也可以直接在电脑通过“复制、粘贴”完成此项工作,保存在电脑中。分类建档非常方便撰写研究报告,但关键是分类体系的建立要符合研究的分析框架。如果采用分类建档的形式,分析档案的原件仍然应该保存,以备查阅;剪裁、粘贴后的个案分类资料需要注明原件编号,以便在撰写研究报告时注明;有些资料的意义可能是多重的,这种情况下,同一段资料或者同一句话要同时归在不同的类别之下。

第三,工作档案,其中包括研究计划,反映以往研究状况的文献资料,研究进程的记录以及研究者和研究参与者对实地研究的反思。

档案或资料库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建初步档案或资料库后还需要不断充实,尤其是分类档案将根据不同的分类体系建立不同类型的分类档案。所有的档案资料都要建立检索系统,检索方法可以按字母、数字、主题等排列,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所不同。研究者可以根据检索系统查阅或调用有关资料,当然检索系统也将根据档案或资料库的不断更新而随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