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3.3.4 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任何科学研究都有自己特有的步骤程序,这种步骤或程序构成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具体的社会学研究中,根据假设演绎法的研究步骤,社会研究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资料收集(调查)阶段、分析阶段、总结阶段。每个阶段还分为若干个步骤(见图3-7)。

图3-7 社会研究一般过程

选题阶段,研究者主要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和自身的研究能力以及物质条件的许可,选择恰当的研究课题。

准备阶段,也称为计划阶段或研究设计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初步探索、研究设计和试验性调查三个步骤。当研究课题确定并进入准备阶段之后,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初步探索,即探索性研究或先导性研究,经过文献梳理、访问专家、实地观察等方法确定研究课题的具体问题。研究设计是准备阶段最主要、最困难的工作。它要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或研究设想以及相关的理论解释,确定研究方式和方法,拟订调查提纲,建立测量指标,设计各种量表或调查问卷,确定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以及抽样方案、研究计划等。研究设计完成以后,并不意味着直接就可以进入收集资料阶段,尤其是量化研究一定要经过试验性调查,检验问卷和量表的有效性,修正问卷或量表中存在的问题。因为,量化研究的成本很高,并且通常是一次性调查,如果先期的研究设计存在很大缺陷,将会导致调查研究的完全失败。

调查阶段即资料收集阶段,它包括实地抽样,通过访问、观察或者问卷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在调查阶段中,要实施具体的抽样方案,根据抽样方案,落实经抽样获得的调查单位,并进一步抽取第二阶段样本或调查对象。如果是入户调查,还要做好大量的组织工作。如访问员的训练还要获得基层组织的支持,才能从调查对象那里搜集资料。量化研究通常采用概率抽样方法,质性研究通常采用判断抽样等非概率抽样方法选择调查点。在质性研究中,进入现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需要基层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和正确性。

分析阶段主要包括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对问卷资料要进行编码、审核、复查、输入、汇总等,并进行统计分析。质性研究也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审核,尤其是访谈记录或观察记录都要整理成专门文档,并进行分类、建档、编码等。但要注意:质性研究的资料整理和分析一般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资料的整理过程就是资料的分析过程,主要的分析方法是类属分析、比较分析、因果分析、理论分析等。

总结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对资料的综合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一份规范的学术性研究报告,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都要包括文献述评,以显示本课题从一开始就是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并作为研究起点;详细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理论分析框架等;研究报告中获得的结论或成果,都要有相应的实证资料的支持;对研究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和不足。

社会研究一般过程主要有四个特征。

第一,研究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相互依赖的,任何一个步骤都必须在前一步骤完成之后才能进行。

第二,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任何课题在经过一轮研究循环之后,除了取得研究成果以外,还可以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成为新的研究循环的起点,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它可以使我们对某些特定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提高社会研究的水平。

第三,研究过程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验证性。研究结论是否科学,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研究结论是否可以验证。特别是那些经过周密调查而得出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研究结论,都应该能够让其他研究人员进行检验。这种验证就是按照原研究设计的步骤,即原研究的过程重复研究。因此可以通过重复进行原研究的过程或步骤检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第四,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研究,它们的研究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每个具体步骤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一般而言,在准备阶段,量化研究的研究设计是比较精细的,质性研究的研究设计相对比较“简单”或“开放”,因此量化研究的准备时间比较长,质性研究的准备时间相对较短;在调查阶段,量化研究一般是“一次性”的,质性研究是“反复”的,也就是说,质性研究需要经过反复调查、反复观察,才能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因此量化研究的调查时间相对较短,而质性研究的调查时间相对较长;量化研究每个阶段都有比较明确的时间节点,调查的阶段性特征比较明确,而质性研究的各个阶段有时是重叠的,也就是说,在质性研究过程中,研究设计有时需要根据资料的收集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根据调查资料修正自己的理论框架,在调查阶段同时要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且资料的整理和分析也基本上是同步的。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上述区别主要在于量化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假设演绎法,而质性研究虽然有时也尝试采用假设演绎法,但是比较多的是采用归纳法。

思考与练习

1.说明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2.社会研究的分类标准有哪些?不同标准下的社会研究类型分别是什么?

3.一般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社会学经验研究中的理论性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

4.如何理解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之间的关系?

5.试述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之间的共同特征。

6.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准确性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7.什么是时点(时间点)?时点的精确性和什么因素有关?

8.同期群研究和同组研究有什么关系?

9.请在学术刊物上寻找一篇研究报告,说明该研究的方法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的研究。

10.什么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它们的作用和局限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

11.请根据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一篇量化研究报告,说明假说演绎法的意义。

12.请根据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报告,说明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

13.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有什么差别?

【注释】

[1]我国也有人口抽样调查,这种抽样调查或是对全国人口基本状况的估计或估算,或是在两次间隔时间较长的人口普查中调查人口的基本状况,或是为了获得更为全面的资料。例如,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采用的“长表”调查,就运用了抽样调查方法,用以了解更全面的人口情况。

[2]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开始,还采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长表”调查,其内容除了短表所含的人口基本状况项目以外,还有迁移、受教育、经济活动、婚姻家庭、生育和住房等情况的项目。

[3]伽利略设物体A重于物体B,现在A与B捆绑在一起成为物体A+B,因为A+B重于A,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A+B先于A落地,但是由于A比B落得快,B应该减慢A的下落速度,所以A+B又应比A后落地,这样就得到了自相矛盾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