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注释
历史注释
A.R.霍尔(A.R.HALL)
本卷技术史所属的时期,始于希腊城邦从迈锡尼文明的废墟上崛起,止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之时。在这横亘2000年的岁月里,文明与政治统治向西的延伸,与古代近东帝国将它所拥有的技术优势(technical superiority)通过希腊—罗马世界向西方未开化民族的传播相类似。这一伟大的技术传统(technical tradition)的连贯性也许在一些非常精巧的工艺中(第8章、第9章、第13章)表现得最为清晰,而且通过四种重要的途径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到了大约10世纪,当欧洲文明在罗马帝国崩溃后开始顺利重建时,它已经汲取了很多源于希腊工艺和少量源于罗马工艺的元素,其中还融入了不少日耳曼部落作出的改进。10世纪后,那些重要的创新皆自远东而来,而中世纪的欧洲本身也进入了一个技术发明几乎不曾中断的时期。
要在本卷有限的篇幅内描述这段历史的整个进程,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在这期间,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成了古希腊人的间接继承人,外来的远东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之间的交流充满曲折且经常被中断,地中海世界的工艺、物品、思想却跨过了不可调和的信仰所产生的障碍。为了充分了解那些来自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的古代学识和手工艺在中世纪末如何演变成欧洲文明,就必须要了解宗教史、政治史和经济史。边码lⅴ—lⅸ的年表提供了这些其他历史分支中事件的时间关系的一些“指针”,它们也许有助于阐明那些在本卷正文中无法全面解释的暗示。至于更完整的历史背景,可以方便地从公共图书馆里的著名作品中检索到。
如果我们从欧洲的视角来看这2000年的历史,主要的阶段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第一阶段是辉煌的希腊时期(表1)。当西欧各部落——甚至拉丁语系民族——还在缓慢地经历铁器时代,作为米诺斯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人已经从联系密切的新月沃地和埃及更古老的文化中受益甚多。挫败了波斯帝国的猛攻后,他们在城邦中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并在公元前5—前4世纪时达到成熟。此时的雅典人显示出对艺术和思想的最高鉴赏力,充分而有意识的政治经验,以及一个富足而又复杂的社会对贸易和生产的依赖。
希腊技术、希腊文明各方面的知识,主要通过三条途径传播。首先,亚历山大帝国结束了众多小国家之间无休止的战争状态,将希腊文化带到了波斯和印度河流域。其次,野蛮部落的土著们出于炫耀的目的,将希腊的产品带到了多瑙河流域甚至波罗的海沿岸。最后,希腊人迫于多山国土的持续经济压力,迁徙到西地中海沿岸的殖民地,并模仿腓尼基人建立了一些延续至今的贸易路线。
但是,对于大多数欧洲国家来说,希腊文明并非直接传播而来,而是通过罗马帝国征服带来的。在这个生于西方、亡于东方的大帝国的兴衰史中(表1和表2),技术发展史再一次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罗马靠强大的军队强盛起来,当这支军队再也无法防守漫长的边境时,帝国也就没落了。直到公元前2世纪,拉丁语系部落的侵略精神仍然弥漫在意大利半岛。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希腊和后来被他们征服的伊特鲁里亚城市的文化。与此同时,大约在公元前140年,罗马将其势力扩大到希腊及北非和西班牙的迦太基人统治区。从那以后,无敌的罗马军团进入埃及、近东、高卢、不列颠,直至莱茵河与多瑙河下游的日耳曼地区。
这就形成了一个统一而广袤的地区,那里的人和物品的流动相当自由,无论是在泰晤士河、台伯河还是在底格里斯河,居民们都有某种起码的文化共性。这种文化强大而丰富,影响远远超出其政治领地,到达了斯堪的纳维亚和印度南部。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西方学者对这些遥远地区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为熟悉,这种情况直到相当近期才有所变化(见第22章“结语”)。原本简朴的罗马市民开始享受他们英勇作战的果实,对自己文明中没有的原创艺术,他们就从俘获的已成为其奴隶的希腊人那里借用。通过罗马无所不在的政治统治,希腊文明虽有不同程度的稀释和贬值,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被传播到了文明世界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从前被当作蛮荒之地的大部分欧洲地区,甚至在罗马帝国边境之外的部落也被部分希腊化了。尽管在帝国内外存在着巨大商机,罗马和其他大城市以及帝国军队存在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这里并没有发生“产业革命”。这与其说是技术原因,还不如说是社会原因。不过,技术的不足至少是导致3世纪经济崩溃的部分原因。对罗马人来说,生活更多地依赖于繁重的体力劳动,而较少地依赖于昂贵的精巧手工。
到3世纪,罗马帝国已经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都失败了,富有侵略性的、外向的拉丁语系民族已经信服希腊的精巧和东方的宗教。无论是戴克里先(Diocletian)还是君士坦丁(Constantine),都难以恢复那种古代的辉煌。第三阶段的历史始于第一批野蛮民族——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涌入,止于最后一支野蛮民族——古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入侵。然而,无论在人种上有多少更迭,希腊文明的血脉依然一息尚存。拉丁语仍然是西方宗教和做学问的语言,罗马教会的精神领袖地位是西方文明最大的统一因素。随着查理大帝(Charlemagne)在800年的圣诞节加冕,他完成了一个延续不断的理想,建立一个西方基督教帝国,实现欧洲大陆的政治文化统一。在东方,拜占庭的希腊人在1453年之前一直维持着可观却日渐式微的罗马帝国残余,一个因其自身利益、宗教和语言而与西方分裂的残余。不过,无论如何这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因为正是通过拜占庭,才使过去的那些技术和学术的传统又部分地回到了欧洲。
第三阶段(表3)紧挨着后罗马时期,它缺乏突出的物质成就,查理大帝宏伟的政治实验只维持了半个世纪就覆灭了。这个时期内,伊斯兰教出现了短暂的高涨,征服了近东、北非、西班牙,从东地中海的旧世界中隔出了一个欧洲的“新世界”。然而,在中世纪初期,欧洲仍然经历了基督教化(Christianization)、政治和经济稳定性在某种程度上的复苏,以及新社会秩序的开始。所有这一切,特别是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制度的奴隶制的消失,对技术发展非常重要。在中世纪的欧洲,绝大多数生产者是自由的或半自由的。他们的积极性,部分造就了可种植土地在整个中世纪里的大面积扩展。
在第四阶段,大约从10世纪至15世纪,中世纪文明达到最高峰。无论从政治方面还是从智识方面看,这都不是一段平静的时期,时代的张力更是造就了不少伟大的成就。在此期间,由于君主和教皇的冲突不断和国际性的战争,以及国王和王子们为建立有效的中央政府而必须面对的封建地主们的抵抗,整个欧洲陷入了动荡和分裂当中。这里有农民为反对强加在其身上的不平等的经济、社会地位而进行的暴动,也有对宗教异端的残酷镇压。在两个世纪里,西方不断对伊斯兰世界施加压力,最后对拜占庭发动十字军东征。此外,那些最初来源于伊斯兰的希腊科学、医学和哲学,即所谓“新知”(new learning),有一段时间看上去挑战着教会对思想领域的统治,直到它被中世纪基督教传统所吸纳。尽管有贫穷、瘟疫和战争,人口数量却仍在缓慢增长,城市生活变得安全而舒适,工匠们对行会越来越多保护他们权利和自由的措施感到满意。随着市镇生活的复苏,一种商业自治的形式逐渐兴起。它作为封建制里的地区性排他主义的一个副产品,繁荣于结成汉萨同盟的各城镇,包括日耳曼的自由城市及意大利北部的城邦,这些城市都在中世纪晚期的经济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国际贸易的增长,削弱了对本地自给自足经济的需求。在教堂的建造中,在挤满学生的大学中,在文学和哲学的皇皇巨著中,以及在技术发明的层出不穷中,巨大创造潜能的释放都得到了证实。
本卷的行文将止于中世纪理想的失败,这是15世纪的标志。此时,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在政治上无足轻重,教会则刚刚渡过一个使其精神威望锐减的、长期存在的危机,法兰西和英格兰因为百年战争的旷日持久而元气大伤。拜占庭成了土耳其帝国一块延伸至巴尔干半岛的无法保卫的飞地,扼守着欧洲通往近东和远东的要冲。葡萄牙的水手们仍然在沿着非洲的西海岸向亚速尔群岛进发,虽然暂时还看不到结果。然而,有明显的迹象表明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知识体系正在意大利形成,夺取了城邦国家领导地位的富有的商人阶层奠定了一个成熟和世俗社会所需的经济基础,并鼓励在艺术和文学上模仿希腊成就,这在16世纪达到高潮。还是在意大利,完全展示了本卷中追踪的技术技能(technological skill)的发展。在利用动力方面,在金属加工、纺织、建筑、造船等诸多工艺方面,在化工技术和耕作方法方面,以及在建立一个能为发展技术技能提供充分活力和回报的经济结构方面,此时的欧洲,都处于领先地位。凭借着这些物质上的优势,欧洲的近代史开始了。
表2 罗马帝国史的编年概述(公元前31年—公元476年)公元前(年)

(续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