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乌银镶嵌术

13.7 乌银镶嵌术

乌银是金属硫化物的混合体,通常在坩埚内熔化,其配方和使用在特奥菲卢斯的书中有详尽的描述[6]。在臼钵中碾碎乌银,并冲洗、去掉最细的颗粒,与处理珐琅的道理相同(边码458)。将金属制品(一般为金制或银制)凹陷处填满乌银粉,使之像珐琅一样熔化,形成黑色的填充物。然后,对其表面研磨、抛光,或者还可能要焙烧。

乌银镶嵌出土于埃及和迈锡尼大约公元前16世纪的墓葬中。在迈锡尼宝藏当中,有些青铜匕首纹样以乌银为底,镶嵌着金、银和铜。其他匕首的装饰或为浮雕,或为乌银镶嵌。

在登德拉(希腊南部)的一座墓葬出土了一件镶金线银碗,装饰着以乌银和黄金镶嵌的牛头。一件更为精美的迈锡尼镶嵌品是在塞浦路斯恩科米发现的碗(第Ⅰ卷,图421),出土于1949年,完全为锈蚀层所覆盖,易碎的金制装饰伸出锈蚀层。X光透视显示,它装饰着精美的纹样,在花卉丛中点缀着一组牛头形象,下面是连拱廊带装饰,并有单根叉骨制的把手。这只碗为银制,带有金、银和乌银装饰,牛头前额的毛发纹样用铁笔雕刻,用于填金和乌银的凹槽用刻刀修整。在有些纹样中,整个凹陷部分填满粉状乌银,再插入金制装饰,乌银在焙烧时会把金牢牢地固定住。再者,还有一排金盘需要装饰狭窄的乌银纹带。首先将它们在凹陷处底部的位置固定——可能用胶,周围填充乌银,焙烧时与金紧紧咬合。有些迹象表明,这只碗也曾用金线镶边,是早期工匠留下的精美工艺品,强有力地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才华与精湛的技术。

乌银镶嵌术通常用于罗马银器的装饰,使用这种材料的悠久传统在后世并未失传。例如,阿尔弗烈德大王(Alfred the Great)之父埃特尔伍尔夫(Æthelwulf,卒于公元858年)的金戒指,就饰有两只以乌银为底的相互注视着的孔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