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纤维及其制备

6.1 纤维及其制备

在古代,纺织工艺已经从家庭作坊式生产发展成了一个范围广阔、组织良好的行业。古代初期,埃及的亚麻织品、印度的棉织品以及中国的丝织品就已经有了很高的制造技巧,所用设备虽然简单,但是产品质量很高。希腊人,特别是罗马人,将毛织品的编织提高到了引人注目的高水准。

欧洲其他地区一直在沿用原始的方法,制作出的纺织品质量较差,直到罗马人引入了改进后的工艺。西罗马帝国的衰落让这种高水平有所回落,但拜占庭继续不断改进纺织技能,同时通过与远东的交流,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文化和贸易中心。波斯的纺织技能得益于它所处的有利的地理位置,东邻中国,东方与南方为印度,西接拜占庭。从7世纪以来,穆斯林征服者将丝绸、亚麻和棉织的制作技术,从东方的阿富汗传播到了西方的西班牙(第22章,图684)。

当11世纪的诺曼人征服和从不列颠向君士坦丁堡的移民开始培育出国际范围的贸易时,西欧的纺织行业已经在缓慢复苏。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欧洲的纺织制造业得到了巨大发展。随着专门化的发展,在纺织同业行会建立后,国家法规也随之制定。与此同时,沿着新的贸易路线汇聚了巨大的纺织品集市,这是中世纪生活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国家的财富与对纺织原材料(尤其是对羊毛)和纺织制造主要中心的掌握紧密地连在一起,在英格兰更是这样。于是,诸如织布工、漂洗工、印染工以及剪羊毛工等专业职业,就从家庭职业中发展出来。甚至在中世纪相当早的时期,在意大利就出现了工厂体系的雏形。在古希腊时期几乎全部由妇女来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现在根据操作者的性别划分开了,妇女只是在纺线上保持着垄断地位。

用于纺织的纤维可分成四个主要类别:(a)动物毛,特别是羊毛;(b)植物的韧皮纤维,最普通的是亚麻纤维;(c)蚕丝;(d)植物种子的茸毛,例如棉花(第Ⅰ卷,边码447—451,图版17B)。

(a)羊毛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欣赏羊毛纤维的精细度、密度、长度和颜色,因而羊毛被广泛使用,并且依靠选择品种以及从米利都、阿提卡、麦加利斯和他林敦进口高质量的品种,改进羊毛质量。普林尼(23—79)将羊毛划分为软羊毛(mollegenerosum)、粗长羊毛(hirsutum)和粗羊毛(colonicum[1]。粗长羊毛从高卢进口到罗马,其他种类称为pelitum,说明在生长期间,羊毛用皮遮盖以使其更为精细。白色羊毛最为贵重,其次是来自阿普利亚的褐色羊毛,后面是来自小亚细亚地区的略带红色的品种,其他还有灰褐色和黑色的羊毛。山羊毛被用来制作粗布衣服、斗篷、小块地毯和毡拖鞋,河狸毛、骆驼毛和兔毛的用途则更为有限。

在中世纪,英格兰的羊毛在整个欧洲受到好评,羊大部分饲养在修道院内,西多会教士在饲养羊的先驱者中显得非常优秀。到13世纪,这种原材料直接出口到佛兰德和意大利的各大羊毛加工城市。羊毛等级仍然没有以羊的品种划分,而是以所产的地区来划分。1454年,英格兰的羊毛列出了约51个等级,价格最高的来自什罗普郡、赫里福德郡和科茨沃尔德,中等水平的来自林肯郡、汉普郡、肯特、埃塞克斯、萨里和萨塞克斯,最便宜的则来自坎伯兰、威斯特摩兰和达勒姆[2]。15世纪末以来,欧洲大陆的羊毛有了改进,尤其是在西班牙,那里的优质羊毛出口到当时最大的加工中心佛兰德。过去,对欧洲大陆羊毛质量的改进被归功于引进了英国公羊,但它们在1338年被英格兰禁止出口,1425年再次被禁止出口。

羊毛原料纺成线之前,必须分成几个等级,清除污垢杂质,去掉天然的盐和油脂,还要做成没有缠绕的均匀净毛。根据普林尼的说法,羊毛起初是从羊身上拔下来的,可能是古罗马人最早使用了羊毛剪。羊毛剪的设计非常现代,两个三角形刀片接在一个U形弹簧上,羊毛被一片一片剪下来(图154)。我们对希腊和罗马的制作技术知之甚少,虽然荷马提到过梳理(见后文)是一种普通的家庭作坊技术,普林尼则叙述了使用梳片整理蚕丝和亚麻[3]。梳片无疑是用来梳理羊毛使它更加蓬松,以适合制备用于纺织的粗纱。

img

图154 剪羊毛。来自佛兰德的《格里马尼祈祷书》,约1500年;(下)一把罗马时期的羊毛剪,形状与中世纪的羊毛剪相同。来自意大利,公元前3世纪。

在中世纪,对羊毛的预处理非常仔细。首先,要剔除损坏的部分,并且将羊毛分为精、中、粗三个等级[4],然后在碱液中洗涤除去油脂,再放在阳光下干燥,平铺在木板上,用小镊子和小剪刀除去沙砾和其他杂质。在佛兰德,羊毛根据产地的国家、省份甚至城镇来分类。活羊剪下的毛与死羊剪下的毛、小羊与老羊的毛要区分开,混合不同种类的羊毛是一种违法行为[5]。虽然英格兰能生产最好的羊毛,但这一时期英格兰的毛织品相对来说比较粗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羊毛分类不仔细。洗涤和干燥后,用木棍拍打羊毛,除去杂质并使纤维松软,最后再上油,准备梳理或精梳。

梳理 这是开松纷乱缠结的羊毛,直至羊毛均匀、纤维蓬松。梳理这个词来自拉丁文carduus(蓟),蓟头曾被用于开松羊毛,更经常使用的是起绒刺果(起绒草)的头(图155)。13世纪时,法国有金属外壳的“梳理机”的记载[6],首次有插图描绘则是在14世纪早期(图167)。这种梳理工具包括一对约9英寸×6英寸的木板,每块板边都带有木把手,每块板的一面上包裹有皮革,一排排的金属齿穿过皮革斜着伸出木板。直到现在,手工织布工仍在使用这种工具。

img

图155 缩绒工的起绒刺果(起绒草)。

将少量的羊毛放在一块板上,用另一块板的齿面缓慢梳拉,羊毛很快变得均匀地分布在两个板齿之间。这时,把一块板向相反方向拖动,这样就将所有的羊毛收集在一起,成为一个松软而有弹性的羊毛卷。它适合于纺纱,经常被松散地挂在手工纺纱杆的端头上。羊毛卷内的单根纤维在各个方向上相互交叉,使得生产出的纱线松软,最后织成的羊毛织品具有松软的质地,与绒线织品有相当大的差异,因为绒线织品的纤维是平行的。在佛兰德,直到1377年之前,梳理过的羊毛一直仅用于粗织品和帽子的制造。在那之后,与精梳过的经纱结合,它被允许用作精细织品的纬纱[6]

精梳 作为梳理的替代方法,精梳可追溯至荷马时代,普林尼也提到过它,古代的精梳机可能类似于更早的埃及亚麻梳机。西方的羊毛精梳大概从9世纪在法国开始,但是直到12世纪前,并没有中世纪欧洲精梳羊毛的直接证据,在那之后,它才变得众所周知了(图156)。

img

图156 手工梳理羊毛。出自一份14世纪早期的手稿。

img

图157 用于制备纺纱用羊毛的弓。手艺人右手握着一个拨弓弦的工具。出自威尼斯公爵宫殿的一幅壁画,显示了羊毛商人的标志。1517年。

一本15世纪意大利的读本[7]叙述道,羊毛精梳前先用水喷和油浸,梳片要加热以利于梳齿的移动,而且要连续进行精梳直到全部羊毛转到空梳片上。这种操作重复多次,最后精梳过的羊毛被拨取下来成为一个绒团。羊毛绒团只含有长的平行的纤维,短纤维仍然附着在梳齿上。用这种长纤维纺成的线,结构均匀、结实耐用,织成的精梳织品具有不起毛的光滑表面。短纤维用于其他用途。

拨弓 这是第三种中世纪制备纺织用羊毛的方法。弓有一个长的木框,框上安装着绷紧的弦线或肠线。它的使用可以在16世纪威尼斯羊毛商人的标志中看到(图157)。手艺人对铺放在工作台上的羊毛进行操作,用一块木条或骨头拨弹弓弦,让弦在羊毛中间快速振动,使缠绕的羊毛分开,产生类似梳理的效果。如今,一种用途非常相似的弓仍然在印度和欧洲的部分地区使用。1409年,康斯坦茨的羊毛工人抱怨不应当用弓去弹棉花,应该保留它用作羊毛的梳理工具。但是,地方官员允许了这种新的用途[8]

(b)亚麻和大麻

亚麻制品是由亚麻纤维编织而来的,野生亚麻有好几种,但是只有人工种植的一年生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才有经济价值。希腊人和罗马人都从埃及进口最好的亚麻,因为亚麻在埃及广泛种植,而且质量最好。除了关注一种能够生产食用油的亚麻种子(亚麻子),希腊人忽视了对这种植物的种植。农业方面的古典作家除了论及亚麻是重要的进口品外,也很少谈到它。维吉尔(公元前70—前19)[9]和普林尼认为,亚麻使得土壤贫瘠。普林尼说,亚麻的种植在意大利北部潮湿肥沃的土壤上发展迅速[10]。然而,西班牙早就以它的亚麻而闻名,有记录称士兵在坎尼战役中穿着西班牙的亚麻布长外衣(公元前216年)。根据普林尼的观点,亚麻在高卢很常见,尤其是在低地国家。在高卢和日耳曼的亚麻制品之后,类似亚麻衬衫和带兜帽的上衣这样的新款服装也传到了罗马。中古拉丁语单词camisia(无袖衬衫),可能就起源于高卢语。

整个欧洲在中世纪都种植亚麻,虽然埃及的纤维直至约1300年仍保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到18世纪为止,亚麻一直是西方国家中最重要的植物纤维。

在中世纪,亚麻的用途被广泛扩展。根据亚麻加工工具的绘图,以及在欧洲边远地区仍然一直使用的方法,可以复原出亚麻的处理技术。在埃及,亚麻植物被拔出来而不是砍下来,因此在那里的亚麻制品中偶尔可以发现有莠草的纤维。亚麻种子的荚膜必须用手或者用梳篦除去,茎上亚麻纤维与木质组织的分离,是由一种称作“沤”的发酵方法来完成的,普林尼有过具体的描述。亚麻植物茎浸泡在阳光晒热的水中,再悬挂起来,直到茎皮变得疏松[11],然后再在太阳下不断翻晒。这种加工方式一直使用至今,只是在沤的方法上有些改进,会用河水、露水甚至雪水来发酵。

接下来,要用机械从沤过和干燥过的茎上把纤维抽取出来。第一步是粉碎木质组织,在埃及是将茎放在木头或石头做的砧板上用木槌击打,木头砧板的表面有时要加上斜拉条。14世纪时,大概是荷兰人发明了沿用至今的亚麻粉碎器(图158)。它有两条厚木板,两端固定在一起,第三条木板或叫作刃板的一端用连轴方式固定,使它可以压进前两条厚木板之间。亚麻茎横放在固定的厚木板上,然后压下刃板将木质组织粉碎。操作者用一只手翻转移动一束亚麻,同时用另一只手操作刃板,直到茎被充分粉碎。

在科普特人的埃及,使用铁梳篦梳理粉碎过的茎,除去木质组织。中世纪期间,引入了一种中间加工过程(图158左)。在这个过程中,粉碎后的茎被放在工作台的边棱上,用平板木铲的边刃击打,击打时要十分小心避免损伤纤维。还有另外一种加工操作,则是模仿使用连枷脱谷的方法(图65)。其后,使用梳齿一次次梳理亚麻,以割开、分离纤维的维管束(图159)。在埃及使用的梳片一直持续到近代,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分割纤维时要小心,不要使它们受到损坏。在罗马时期,粉碎过程产生的废纤维被用来做绳子和灯芯,后来又被用来做麻袋片。梳理产生的废纤维,则被用来做价格便宜的粗亚麻服装。

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0—前425)提到了大麻(第Ⅰ卷,边码373),色雷斯人用它做服装,在外观上与亚麻服装非常相似[12]。然而,除了用来制绳或许还用来制船帆以外,没有发现希腊人和罗马人把它用作任何其他用途的证据。真正的大麻来自里海西南地区的一种当地产植物Cannabies sativa,但是纸莎草、细茎针茅(Stipa tenacissima L)、欧椴树皮以及某些其他植物种类,都曾在不同时期被当作大麻描述过。

img

图158 亚麻茎的制备:(左)用木铲击打,(中)使用亚麻粉碎器。取自一幅表现季节性劳动的16世纪木刻画。

img

图159 梳理亚麻。取自14世纪的一本带插图的普林尼手稿。

(c)蚕丝

蚕丝是Bombicidae科几种蛾的茧丝。最重要的蛾是Bomby xmori L,它的幼虫蚕最适合用白椴树(Morus alba)的叶片饲养。

蚕丝用在纺织品上起源于中国,可追溯至很早的年代[13]。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丝织品就有出口,并成为西方贸易中极受追捧的产品。蚕丝可能不为古希腊和共和国时代的罗马所知,它在西方由1世纪的作家首次记载,被视为一种从远东进口的非常昂贵的织品。中国人对蚕丝的制造工艺严格保密,罗马作家把蚕丝描写成一种从某些树叶或花瓣上下垂的细丝,是一种非常精致的羊毛或棉花。即使那些知道它产于某一种昆虫的人,也不清楚它的制造方法。丝织物被拆散从而获得纱线,然后分成细纱,与亚麻或羊毛的经纱或纬纱一起织成丝织品。这种丝织工业从2世纪开始在东地中海地区,特别是在埃及、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兴起,4世纪时在君士坦丁堡和波斯发展起来。在欧洲出现养蚕业前后的许多世纪里,丝织原料和丝织品都是沿着“古丝绸之路”(Old Silk Road)横跨亚洲被带到欧洲的。除了丝绸之外的许多其他物品,也通过同一条路线进行交易(图684)。

530年,在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Emperor Justinian)授权下,欧洲第一次尝试生产蚕丝,传说蚕卵可能是从于阗(Khotan)放在空心的竹竿中运到君士坦丁堡的。然而,直到12世纪,远东一直是蚕丝的主要原始产地。

养蚕业兴盛于10世纪时的西班牙和12世纪时的西西里和意大利,那时西方早已有了丝绸织品或丝毛混纺织品的编织。意大利变成了欧洲丝绸业的主要地区,中心在卢卡。中世纪结束前的一段时期,养蚕和丝织开始在法国发展起来,在英格兰也有规模略小的丝绸业。

在一部12世纪的中国著作中,可以找到一些详细并有插图的养蚕方法的介绍[14]。蚕卵浸在细心调节过温度的盐水中,幼蚕从蚕卵中孵化,在长时间睡眠和短暂的进食期间,需要不停地照料它们。然后是幼蚕“苏醒”,3天后必须每半小时喂一次新鲜的白桑树树叶。用于纺丝的蚕从蚕群中分拣出来,颜色差或吃得太快的蚕被筛去。当蚕完全成熟后,把它放在稻草托盘上,并温和地加热以促进蚕吐丝成茧。到一定时候,健康的蚕从特殊的腺体中分泌出黏性液体,与空气接触后形成蚕丝,把自己封裹在蚕丝所形成的茧中。两三个星期内,蛾就孵化出来,咬破蚕茧。“苏醒”后存活的每1磅幼蚕,在通常年份能产出12磅的蚕丝。

制备丝线的第一步是缫丝。将蚕茧放入沸水中浸泡以软化胶质的茧壳材质,并用木棍搅动蚕丝附着的端头。这些蚕丝缠绕在籰子上(图160),越过一个高架的竹竿以便晒干,籰子的主轴上安装一个操作者可以转动的曲柄。在16世纪的佛罗伦萨,一种非常相似的设施仍在使用着(图版8)。蚕丝太纤细,不能单根缠绕,只能多根——通常是3至8根——一起绕在籰子上。操作者必须保证扯断的丝线重新接上,如果观察到蚕茧停止了转动,那就是说丝绪断了。维持绕线粗细均匀需要很高的技巧,因为蚕丝朝着茧中心变得较细。一个人每天一般可以绕一磅重的生丝。从有孔或缠结的蚕茧中绕出的丝不能纺线,必须像羊毛或棉花那样纺成纱。

img

图160 从开水木桶里的蚕茧中抽出蚕丝。蚕丝绕在籰子上(左)。出自1696年的一幅模仿13世纪插图的中国木刻画。

(d)棉花

欧洲很早就进口棉花了(第Ⅰ卷,边码373—374、边码449)。希腊人通过亚历山大大帝(卒于公元前323年)的战争知道了印度棉花,泰奥弗拉斯托斯(约公元前371—前287)提到了印度人一排排地种植灌木丛式的棉花[16]。由于棉花纤维太短,不能用手梳理,所以他所说的可能是应用一种梳理工具(边码193)。罗马时期,棉织品在马耳他被大规模生产,不过,凭借着色泽洁白和纤维精细,来自印度的棉制品一直受到赞赏。在波斯湾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埃及,棉花也有种植。

在许多种类的棉作物中,普林尼区分了植株矮小的埃及棉和稍高的印度棉。一个世纪后,希腊辞典编纂家波卢克斯(Pollux)确认了这种区分,并且描述了棉花的应用——纺织成纬纱,与亚麻经纱织在一起使用。这是对交织织物的首次提及,这种粗斜纹布[源于开罗的一个郊区福斯塔特(Fostat)]——后来成为欧洲棉织工业的最重要的产品。

在中世纪的记载里,棉花也种植在马其顿、色萨利、黑海海滨和中国。8世纪,棉花由摩尔人引进到了西班牙,棉花加工在那里变得非常重要。12世纪,棉织工业从西班牙扩展到了意大利和法国,13世纪扩展到了佛兰德,14世纪扩展到了德国,15世纪甚至扩展到了英格兰[1]。中世纪各种棉花中,最好的来自叙利亚的埃辟法尼亚(Epiphania,即哈马)和阿勒颇,质量次之的产自小亚美尼亚和大马士革地区,再差一点的来自叙利亚海岸和塞浦路斯[17]。比地中海东部沿岸诸国和岛屿更低劣的棉花是从欧洲来的,其中质量稍好一点的来自阿普利亚,较次的来自卡拉布里亚和马耳他,质量最差的来自西西里岛。15世纪,叙利亚和塞浦路斯棉花大量供给德国南部的棉织工业,不过埃及棉花依然凭借精致、纤维长和结实而备受赞赏。

在15世纪的贸易规则中,棉花的加工细节规定得很清楚。棉花在运输时被压进大捆的棉花包里,取出后铺放在柳编或铁编制的框架中,用木棍击打让它蓬松起来,棉籽和沙粒杂质通过框架的缝隙被除去。一般使用弓来开松棉花纤维,就像开松羊毛那样(边码195)。经过梳理并纺成纱线后,放入木灰碱液中煮沸,有时要加入一些石灰。在德国,废弃的纤维压缩成毡(边码214—216),毡产品用于生产防雨斗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