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锡、锑、砷
希腊和罗马的冶金工匠们发现,锡的供应不足且很难获得。近东地区溪流锡和矿脉锡早就消耗殆尽,因此必须从中欧和西欧进口这种金属。主要来自西班牙北部、布列塔尼和康沃尔的锡,对于古典时期的冶金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相关的贸易频繁进行。那时,所谓的“不列颠金属”是从埃及再出口到索马里甚至到印度的。自早期青铜时代起,西班牙的矿产就开始被开采,一直持续到罗马时期,直至250年矿藏枯竭。布列塔尼的矿开始开采时间在公元前500年,但可能因为西班牙人的竞争而很快就被废弃。同时期在科尼什所炼的锡好像进入了国际贸易,至少持续到恺撒时代。有证据表明,在罗马帝国早期,锡的产量有所下降,可能是因为溪流锡矿的储备耗尽了。但当3世纪人们开始从脉矿中提炼金属锡时,科尼什矿曾经的重要地位就重新显现出来,打破了1世纪和2世纪期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利西亚人的垄断。
从锡矿石(锡石SnO2)中提取锡的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当溪流锡矿还够用时,只需要加入木炭进行简单的熔炼就可以得到金属锡。若用脉矿中的锡矿石,初始的焙烧温度须达到600—700℃,以便在熔炼前除去像硫、砷这样的易挥发成分,古代的冶金工匠对这项操作掌握得很好,熔炼过程中一般添加石灰作助熔剂。
为了淘洗溪流中的锡矿,罗马人在西班牙建造了大型的水渠,生产了数百万吨的锡。从康沃尔进口来的锡被浇铸成H形的锭,重量刚好适合吊在驮重的牲畜两侧。保留下来的古老熔炉的遗迹表明,当时获得的金属纯度相当高,代价是挥发和残渣造成了很严重的金属流失。对科尼什和西班牙的锡和铅的分析表明,它们的纯度通常可达到99.9%以上。
锡的主要用途是制造青铜器,锡铅合金也几乎同样重要,常用作各种用途的焊料[17]。从罗马时代起,它也被用作家用器皿和其他东西的白镴,白镴通常约含70%的锡和30%的铅。在中世纪,有的合金仅含5%—15%的锡,后来普遍达到80%—85%。我们还被告知,“在高卢地区发现的一种方法,就是把白铅(也就是锡)镀在青铜器上,以使它们在外观上极像银”[18]。这可以通过把青铜器件浸入熔化的合金,例如黄铜、铅和锡组成的混合熔化物中实现。古代术语中把锡叫作“白铅”,把铅叫作“黑铅”,把锑也常叫作“铅”以后,这种情况就更加混乱了,尽管铅更正确的术语应该是plumbum cinereum。古人也把锑称作stimmi,这个名字既用于金属也用于矿石——辉锑矿(Sb2S3)。
在古典时期以前,简单地通过加木炭熔炼辉锑矿,偶尔会得到金属锑,这种方法在古典时期一直没有太大改变。锑青铜在史前欧洲(匈牙利、高卢)经常使用,到古典时期还经常发现一些用锑代替锡的青铜器。和砷一样,锑在早期炼金术士的实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砷通常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如雄黄As2S2和雌黄As2S3),一般都与其他金属硫化物天然伴生在一起,这就使得砷成为最早时期出现的合金成分之一。砷几乎没有什么用处,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冶金的价值,只能增加合金的脆性。然而,砷的化合物可以制成颜料、医药处方的成分和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