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武器装饰

13.3 武器装饰

自欧洲铁器时代开始,尤其是哈尔施塔特(Hallstatt)时期(约公元前900年),青铜武器偶尔会镶嵌铁。众所周知,此后的无数武器镶嵌的是金或银。有些罗马铁剑镶嵌黄铜。在诺森伯兰的南希尔兹发现了2世纪的一把铁剑,装饰着焊接纹饰(边码457、边码458),剑身一侧的两个徽章之间有一个战神马耳斯的小雕像,另一侧则为罗马雄鹰。

长期以来,生产适合制作武器的钢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冶金问题。铁剑太软,影响杀伤力,必须进行表面硬化处理,淬火后变成有用的钢铁武器。因而,在古斯堪的纳维亚的英雄传奇中,一位英雄发觉“熟铁剑在重击盔甲时不具穿透力,他必须常常在脚下用矿锻打直它”[1]。这个传说表明,软铁武器的杀伤力不及青铜武器。斯堪的纳维亚武器用泥炭铁矿进行锻打,这种矿可在低温下熔化,但磷的含量较高,结果铁质非常之软。因此,北方武士一直在寻求改进办法,常常给武器起名字,并将其归功于神和巨人的本领。尽管铁匠们自诩拥有高超的技巧,但实际上只有少数工匠掌握了夹钢工艺,大部分精良武器都来自远方,真正的来源似乎很少有人知道。拉丁作家高度赞扬诺里库姆所产的高质量的铁,包括施蒂里亚、卡林西亚及其相邻地区。剑也来自莱茵河中下游日耳曼境内罗马化的地区,自6世纪法兰克帝国统治时期,剑身的生产和出口就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为了制作优质的武器,铁匠需尽其所能提高铁的质量,如锻压、焊接、加热、淬火、锻打,直至认为得到了经久耐用的材质。在锻造出一件高效武器之后,工匠还得进一步装饰剑柄、剑鞘、饰带甚至剑身。剑身装饰着钢条,或者缠绕或者平整,焊接在剑身的每一侧。英雄传奇中说,蛇纹顺畅地沿剑身而下。裴欧沃夫(Beowulf)的剑为铁刃,“以毒枝为纹,用战火和鲜血硬化”[2]。汪达尔人的一位国王赠给当时的意大利君主狄奥多里克大帝(Theodoric the Great,489—526)的剑身比“金子还要珍贵”,上面布满小蛇纹,钢剑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3]

在日德兰南部的尼达姆发现了90把铁剑,武器纹样里能够看到它们所装饰的扭曲或盘绕图案是锻造的。有些铁剑显示,一条中心嵌条由四根扭曲的杆或者多束平展的丝组成,彼此平行,纵贯剑身。每隔一根杆向右扭曲,其他则向左扭曲。另一把剑则有两束或两根线条贯通中央(图419左)。

铁匠无须费力就可生产出厚约1/100英寸的铁条,只要锤薄或敲平长度相似的细铁条就可。他可以用铁剪截取所需的窄条,每条宽约1/8英寸,也可以不去处理如此多的零散铁片,而将宽约3/8英寸的铁条纵向叠成几层。他会用两个钳子紧紧钳住铁条,保持间距约1英寸。把铁条束在钳子之间扭成所需的样子后,还要继续把钳子移动到下一个位置。当每束铁条都扭曲完成,有时会把它们焊接在一起,沿纵向隔开,一些这样制备好的铁条被放置并焊在剑身两侧的中心部位。图419(右)就是制作“花样焊接”剑身的一次现代尝试,照片是在焊接前所拍摄的。

img

图419 (左)来自哥本哈根附近尼达姆沼泽的一件“花样焊接”钢剑的断面。(右)花样焊接的实验品,焊接前的状况。

这些剑的花样焊接操作难度极大,可以视为大马士革钢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