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迈锡尼和希腊
希腊的迈锡尼文明继承了早前克里特的米诺斯传统,在阿尔戈利斯和迈锡尼地带修筑了一些“巨石建成”的道路,路上有用多边形石板铺就的人行道、性能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及一些桥梁[15]。它们或许就是所谓的汉马雪多斯(hamaxitos)——荷马记载过的一种大型马车道[16],因为我们实在无法找到比这更好的罗马时期之前的希腊道路了。根据保萨尼阿斯(Pausanias)的《希腊记》(Description of Greece,2世纪)中的很多描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文中写道,大部分道路变得“越来越陡,也越来越不适合步行”,要不就是“只适合步行”“适合人行而不适合牲口走”和“窄得连马车都无法通过”[17],只有很少数道路“适合马车通过”或者是“非常好的马车道”。他这样描述从迈加拉到科林斯的主要干道:“据说,是神话式人物斯喀戎(Sciron)先筑了一条可供行人行走的小道,当时他是迈加拉的陆军大臣,但是哈德良皇帝(117—138)把它改造得非常宽阔便捷,连战车都能交会行驶。”[18]
事实上,大部分希腊时代的道路比人行道和马道好不到哪儿去,在山岩上开出的台阶坡道相当陡峭,一般都不能走驮畜。马车仍在使用,但人们普遍觉得那是女人用的,甚至在某些场合被禁止使用,还出现了一种几乎是专供妇女使用的有篷马车。如果道路条件允许(图491),人们在某些地区使用一种大车(hamaxa,边码539)运送谷物、大理石等货物。从矿山、采石场到海边的一些专道就是特意为大车而建的,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那条通往阿提卡著名的彭特利库斯大理石采石场的专道了(边码25)。
路标是用石头堆成的。自古至今,经过路标的人习惯在祈祷之后捡块石头堆到原来的石头堆上。各个历史时期里,有路标的地方常常竖起刻有旅行者之神赫耳墨斯半身像的方形石柱。沿路零星地分布着一些小旅馆供游人休憩,“没有旅馆的道路就像没有假期的人生一样”[19]。
筑路往往不被认为是国家的事务,而且有时还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不过,朝圣之路显然是例外,这些从雅典到埃莱夫西斯、从斯巴达到埃米克莱、从埃利斯到奥林匹亚的道路,均因朝圣和宗教节日的需要而修建,其他一些道路则通往著名的德尔斐的神殿。这些朝圣之路上,车轮辙道被小心翼翼地辟出,擦拭干净并修复平整,以保证它绝对平滑,适合车轮通过。
在希腊及希腊移民聚居的地区,车辆的使用比其他地区更为普遍,道路建设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希腊道路凭借车轮辙道的深度和重复性而闻名,慎重修筑的车轮辙道确是地中海中部和东部地区的道路特点,最早在马耳他出现并盛行一时,因为那里仍在流行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000—前1500;参见第Ⅰ卷,图514)的巨石建筑。马耳他人的车轮辙道只是不规则地蜿蜒在那些光秃秃的山岩上,希腊土地上的车轮辙道却构成了真正的道路系统。

图457 希腊带有车轮辙道的道路,图中显示了主干车道一侧的分岔。
无疑,希腊的车轮辙道是人们在技术上刻意为之的,它一般深7—15厘米,宽20—22厘米,轮距138—144厘米,而且有时出现在敷设道路用的特制的石板中央。这些车轮辙道和工业革命之前英国的一些采石场和矿区经常采用的“石头铁路”非常类似,实际上相当于铁路的旁轨,在单向路线上起到了辅助作用(图457)。
上述特点可以在希腊、西西里(叙拉古),以及昔兰尼加等地方看到。这些车轮辙道的中心之间一般相距140—150厘米。在不平整地区,车轮辙道一般印痕很浅,而筑在堤坝上的车轮辙道就比较少见,这或许是由于表面风化的缘故。在那种长距离人工铺设的路面上,也同样很少看到这种车轮辙道。这些道路通常为了追求平缓的坡度而变得蜿蜒曲折,并且穿越那些不需要架桥的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