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牵引挽具
在古代挽具中,胸带和肚带在马肩隆的马轭上相交。对于马来说,如果胸带在颈项上向后拉动,就不可避免地会滑向咽喉。当马用力拉车时,胸带会在马的气管部位产生令马窒息的压力[6]。古代人知道这个问题,改进起来却用了很长时间。从12世纪开始,现代形式的牵引挽具已经在欧洲普及,这是利用动力资源一个巨大的进步。在有效利用畜力、增大运输能力的同时,这种挽具还促进了用更舒适、载重量更大的车辆进行快速的长途旅行。直到铁路时代到来之前,这种发展一直在持续。
人们在几个方面努力改进牵引挽具。例如,胸带是传递马的所有水平拉力的,所以对角式胸带被改成水平式胸带(图506)。胸带被连结到肚带中间,这样仍是用马肩隆发出拉力,即使安放得很好,这样连接的皮带也会蹭破皮肤。这种挽具出现在3世纪中国的汉朝和波斯,在西方(拜占庭)则出现在9世纪(图507)。不过,它不是现代挽具的前身。

图506 罗马浮雕显示出一辆四轮运输车或葬车。
注意水平皮带的挽具一直套着马的颈项,周围带和马鞍连接在一起。出自法国南部的韦松。

图507 拜占庭首饰盒上骨雕的战车。
牵引挽具由水平的胸带和肩套构成。9世纪
辕杆 如果使用一头牲畜或使用一前一后的两头牲畜,双辕杆代替单牵引杆就是必然的。辕杆必须很好地连在胸带上,这样拉力才不致使辕杆撞到马的咽喉。大约从耶稣基督时代起,辕杆在中国就很普遍,尽管它们有时与轭连接,而且有时用在牛车上。在罗马帝国的原始资料中,偶尔也会看到辕杆(图489)。在这一时期的间接资料中没有见到辕杆,可能远东和西方各自独立使用了辕杆。然而,罗马人似乎没有认识到辕杆的优点,西方直到中世纪也没有广泛使用辕杆。
缰绳 缰绳也和辕杆一样,可以很方便地从车上连结到胸带上。希腊人和凯尔特人都使用缰绳(图483),但希腊人车上的缰绳系在四匹马中外侧两匹马的肩隆处(图486)。尽管凯尔特战车通常用两匹马拉,缰绳如何系在牲畜上却没有什么记录。直到大约10世纪,缰绳才系在胸带上(图508)。在中世纪,两轮车和四轮车上都能看到缰绳,通常是绳索(图499),作用是使牲畜前后拉车比并排拉车更有效。这种前后拉车的方式在罗马时期已经出现,但到中世纪才普遍使用,那时东方也已使用。
马肩套 当辕杆或缰绳系在胸带上时,肚带就显得多余了,于是它变成了马的肩套(图506),现代挽具诞生了。在西方原始资料中,10世纪已经能明显看到这种肩套(图508),虽然毫无疑问它曾出现在罗马时期(见图489,图中的胸带虽然安放得不好,但实际上是一个肩套)。

图508 10世纪的挽具,带有辕杆和肩套。出自一部法语手稿中的一幅图画。
向现代牵引挽具演化的最后一步是填垫肩套。在罗马的车辆上,有时可见到悬在轭下的、显然是填垫过的小肩套(图493)。但直到12世纪或13世纪,在欧洲的插图中,才看到填垫得很好的现代式胸肩套(图497、图499、图500)。从那时起,它开始普及。在中世纪的插图中,有时可看到牛戴着填垫肩套。但现在情形变了,填垫肩套成了马的挽具的一部分。
拉车马鞍和驭车者 在罗马和中世纪的记载里可以看到,拉车马鞍常被用来分散承载辕杆重量的皮带在马背上产生的压力,以此减少对马皮肤的擦伤。另外,也有在一匹马上配马鞍的(通常是离车最近的马背上),以便驭车者骑乘。直到12世纪[克莱尔沃的贝尔纳(Bernard of Clairvaux)],驭车者骑乘牵引马的情形还未出现。但从13世纪起,他已成为插图中常见的人物,挥舞着马鞭或多股的绳子(图497)。
结论 现代式牵引挽具的演变,在欧洲通常大约从12世纪开始,是这一时期的重大进展之一,展现了东西方交流错综复杂的图景。当然确切地描述这一进步几乎是做不到的。重要性其次的水平胸带似乎来自东方,辕杆也是如此。尽管它们在东西方各自独立发展,但在罗马时期的西方没有完全认识到优越性。马的肩套和填垫肩套很可能是罗马和拜占庭的贡献,辅助缰绳的使用也可能归功于他们。在波斯,萨尔马特人、帕提亚人以及226年之后他们的后裔萨珊人,可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在西方,刺激牵引挽具改进是罗马帝国对运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