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罗马之后的英格兰采石

1.6 罗马之后的英格兰采石

罗马人撤走后,石头切割的技术很快陷入停滞状态。5世纪初,不列颠人被送去帮助罗马,但是只有一个军团返回。“即使如此,”比德(673—735)说,“岛上的人建立起用草皮建成的安东尼墙,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它不是用石头建成的,没有工匠能够从事这么庞大的工程。”[48]比德还提到,韦尔茅斯的圣本尼狄克(St Benedict)在大约650年穿越高卢的时候,带回来一些石匠去建造一个教堂,并为此引进了一些英格兰当时没有的釉匠[49]

巴思和科茨沃尔德的鲕石开采大约起始于撒克逊时期的675年。传说中,马姆斯伯里和舍伯恩的教堂原先都是用木头建造的。圣奥尔德海姆(St Aldhelm,卒于709年)旅行到罗马后,带着他的修士们进入到这个地区,抛下手套说:“就在这里挖吧,你能够挖到巨大的宝藏。”他所说的“宝藏”就是这些日后用来重建教堂的石头。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今天的巴思和波特兰石业公司还有一个商标是“圣奥尔德海姆手套”。

在英格兰北部,撒克逊人总爱用粗砂岩而忽略镁质石灰石,后者只有到了诺曼时期才被重新引进。这样,甚至在东约克郡的荒野中,“撒克逊”式教堂建筑也是用穿过石灰岩露头和约克谷地带来的粗砂岩建造的。在利兹附近的莱德舍姆教堂,塔楼和一些其他具有撒克逊时期特征的建筑部分,使用了至少8英里以外的砂岩,本地产的镁质石灰石,在教堂的13世纪、14世纪和15世纪风格的建筑部分才使用。同样,世界闻名的有雕刻并有铭文的北方撒克逊十字架也是粗砂岩质的。在科灵厄姆也有这样一个大约650年的十字架,但是在同一座教堂的园地里面,还有一个属于12世纪的用本地石灰石建造的十字架。在约克大教堂,那个被称作“约克的圣母”的多边形雕像也许标志着这种转变,它很可能是运用诺曼人的技术复制撒克逊绘画手稿制成。诺曼人以前的石匠显然不会在石灰石上雕刻,因为那需要锯子、锤子和凿子,而粗砂岩的刻凿只需要少量的刺戳和许多的耐心。也许,这个石刻的主题与约在850年征服北部的丹麦人有关。

自从诺曼人征服开始,不列颠就常有关于采石场的记录和赋予开采建筑用石权利的文件。由于石料的价格主要取决于运输,利用最近的资源就显得很自然了,有时候也决定了建筑的选址。这样,正是因为恰巧在附近发现了一个合适的石头矿床,征服者的巴特尔修道院才能够建造得如此宏伟,被视作一大奇迹。然而,有的时候石头也会采自很远的地方,例如诺曼底著名的卡昂石灰石就大量用于不列颠,尤其是在其东南部。人们很快发现,尽管英格兰的石料无法进行细致的内部装饰雕刻,但它很适合用作外部材料。如果一个要建设修道院的地方没有合适的石头,就经常从其他地方开采后通过水路运过来(边码428)。

约克大教堂的石料来自哈德斯顿的泰弗斯德采石场,沿塔德卡斯特向下游运到沃夫河,再从斯泰普尔顿沿着艾尔河而下直到乌斯河,接着再上岸到圣莱昂纳德的码头,然后再通过平底雪橇运到石匠的工场。威斯敏斯特和伦敦的建筑石料,主要由萨里……肯特……等地提供。坚硬的“肯特条石”(罗马人修建伦敦墙的时候曾经使用过)对粗石工匠的要求更高,在一份1389年关于建造塔边码头的合同中,规定了墙体的内部应该用“条石”,而表层则用“肯特灰浆”。另一方面,赖盖特石料具有更高的质量,也更适合于精细的工艺,我们发现它一直被用于绘画、雕刻的壁龛和窗棂等[50]

有部分采石场在早期就赢得了很好的名声,例如德文郡的比尔。从那里开采的迷宫式走廊中的石料,1362年被运至威斯敏斯特的圣史蒂芬教堂,1367年又运到了罗切斯特及其他地方。巴思石料主要是从威斯特郡的博克斯附近采来的,在1221年运进了位于温切斯特的皇家宫殿。

波特兰石料在14世纪就得到了人们的赏识,被用于埃克塞特大教堂和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造。1367年,罗切斯特所需石料的一份清单很有意思,展示了石头不同的来源。他们买了55吨比尔碎石、62吨卡昂石料、45吨斯泰普尔顿碎石、44吨赖盖特石料、195吨来自萨塞克斯的菲尔莱特石料、1850吨来自梅德斯通的条石以及大量来自肯特的蒙德尔西的石料,购买这些石头的价格也很清楚。1666年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火之后,波特兰石料在雷恩(Wren)的手上获得了最好的名声,并从此成为伦敦建设的主选石料。

制作投石机使用的石球是一种没有多少技术专家会想到的应用,主要在肯特郡制作。这些石球最初主要用于各式各样的弩炮(第20章),但在很长时间里也被用作炮弹,直到被铸铁替代。到亨利八世(HenryⅧ)的早期,梅德斯通采石场就已经开始生产石头炮弹。

真正的板岩在康沃尔和德文开采,不仅用于天花板,也用于给花岗岩墙作饰面,因为花岗岩墙的连接部分容易吸潮。康沃尔板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13世纪,但这种使用在威尔士和坎伯兰很长时间里只是地方性的。对于天花板来说,使用侏罗纪岩石中的片状石灰石(如科利韦斯顿、北安普敦、斯通菲尔德等地的例子)能够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这在整个中世纪时期仍然很流行。

尽管在今天的建筑中几乎主要用于水泥的制造,但白垩在当时至少有下列三个主要用途:(a)早期,较坚硬的部分石头通常以硬质白垩之名用作教堂建筑的建筑石材,例如伊利大教堂、圣阿尔班教堂、温莎城堡和其他一些农村教堂,以及剑桥学院的一些建筑。(b)大量的白垩也被用来烧制石灰。在肯特的奇斯尔赫斯特,总长度约有3英里的长廊就是用这种白垩建造的。(c)在埃塞克斯和肯特,大量的白垩以前并非烧制而得,而是通过打穿矿区表层的窄井直接获取泥灰而得。这些在白垩中开挖的矿井被称作砂硐。在阿格里科拉的《论矿石的性质》(De natura fossilium,1546年)一书中,记录了关于这项操作的早期文献。他把白垩描述为一种漂白土,认为这是“在英国和法国形成岬石的那种石头,以前还被用于肥田”[51]

既然谈到了白垩,就不得不谈到燧石,它作为矿物结核存在于白垩中。在新石器时期或者更早时期,燧石就已经被使用了(第Ⅰ卷,边码558)。为了建筑的目的,燧石有时候被仔细地制作成大致的柱状物,并被放入砂浆当中。这些有棱角的燧石偶然会与白垩、卡昂石或其他稍显白色的材料交错使用,产生出花纹的效果。在东英吉利经常会有这样的建筑,其中包括诺里奇的市政厅。在砂浆中混有不易碎的燧石,是东英吉利和其他地方建筑的一种古怪的特征。当加工过的石料能够用于角落的处理时,这种材料还是令人满意的。在那些不产石料的地区,即使是那一点石料也太宝贵了,建筑者就会去掉拐角,教堂的高塔就此呈现出圆形。

也许说起来很奇怪,在英格兰建筑中最硬的岩石来自于泰晤士盆地的第三纪石矿床,而那里的其他石头却是软的,无法使用。砂岩漂砾(没有砾石)和赫特福德郡的布丁岩(有砾石)仅在一些独立的巨大石块中被发现,那些石块有12英尺长、50吨重,包含石英砂和强度很高的硅质水泥。这些大石头散布于白金汉郡、牛津郡南部、赫特福德郡,被大量用于温莎城堡的修建,并经常用于当地小教堂的地基建造。

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英格兰建筑用石料是来自侏罗纪的鲕粒石灰石。它们大多数被用于牛津的建筑,因为那里靠近这些石头的生产中心。这些都经过了特别调查,采石场被开掘的过程、采石的具体时间、石料的耐气候能力以及使用的工具等情况,已经公之于世。

位于地质年代偏下的是泰顿石料,以及在牛津郡的温德拉什峡谷的其他几个采石场开采的石料。这些在《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1086年)一书中已经提及,但有证据表明它们在此前1000年就已经开始使用。它们切割后大多留有“石面截槽”(深槽),在许多古老的石头表面上能够看见极具特征的人字形痕迹。在《牛津郡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Oxfordshire,1677年)一书中,普洛(Plot)描述了他那个时期生产的单块重100—300吨的石头,有16—100立方英尺,还记录了一块30立方英尺的大石头[52]。尽管有差异,但或多或少有相似之处,同一地区生产的石头不仅在牛津使用,也用于温莎城堡。最近,在拉特兰的克利舍姆等低鲕粒石地区,对古老建筑物的大量修理和一些新建工程已经开展起来,那里的霍利韦尔采石场其实从中世纪起就开始开采。在1363—1368年,克利舍姆石料也曾在温莎城堡中使用过。在牛津和其他地方,许多石料由于使用铁箍而被损坏,这是因为这种铁箍被腐蚀后膨胀,会导致被包扎的石料剥落。

我们现在对于古代采石匠的工具知之甚少,这是因为它们都长时间地暴露在外面而很少保留下来。但是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中,这些工具的外形也没有什么变化。图中选择的工具样式,实际上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图25—26)。

img

图25 在牛津郡使用的现代工具,用于采石和加工建筑用石的形状。

(左边一组)带有一个销柄和两个翼的双刃斧,在采石场中用于劈开石头。一系列规则的砍痕(如上图所示)是沿着裂线进行砍劈的。每件物品都有两个翼,在它们中间有一个大的钢质楔子被锤进去了。(中间)也是用于采石中的劈石,插入的东西与两侧的舌榫被放置于一系列18英寸深的洞中,这个插块是用锤子锤进去的。
(右边一组)石匠的工具。上面的,锤子和锤钉;下面的,墙锤和斧凿。用墙锤的钝边或者用锤子和斧凿可以产生粗糙、凸出的墙面。墙面可以用锤子和钉子来平整,更好地磨光墙面需要用尖锐一些的墙锤。

img

图26 石匠的斧子和砖工凿。

砖工凿是石雕匠用来刨平的一种宽刃的凿子。来自牛津郡的艾得伯里教堂一个1643年的黄铜器。

各式各样的石料在各个时代和各种场合被用于装饰。在英格兰,这些石料的代表主要是两种“大理石”和雪花石膏。珀贝克“大理石”其实是一种深灰色或者棕色的泥质石灰石,充满了一种淡水蜗牛Paludina(田螺属)的白色化石。它抛光性能良好,在侏罗纪层顶部附近有发现。一种类似的岩石——萨塞克斯“大理石”——也来自淡水地区,河口是原产地,在接下来的白垩纪层的底部附近被发现。根据这种石料生成的最理想的位置,它也被称为佩特沃思“大理石”。珀贝克的采石业以多塞特的科夫城堡为中心,曾经是皇室的特权所有,它好像已经取代了从海峡另一边开采的深色的图尔奈“大理石”。从另一方面来说,珀贝克柱子在布列塔尼的圣米歇尔山有过应用,但又被那些无法区分它们产地来源的修补物所取代。此外,珀贝克石料还在利雪的大教堂中发现过。

许多珀贝克石料的碎片(年代可确定为1世纪)已经在多塞特的斯塔德兰的罗马人定居点被发现了。1205年,它被用于建造奇切斯特大教堂,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要早于达勒姆,甚至早于都柏林。它的主要用途是在一簇支柱中间建立单个细小的柱子,例如在坎特伯雷(1175年)、伦敦、威斯敏斯特、埃克塞特、伊利、林肯和达勒姆。同时,它也用于一些斜靠的雕像。

“大理石”不仅在珀贝克生产,而且大部分都当场制成柱子,或者雕刻成图案。数以百计的珀贝克雕像遍布整个国家,但无论我们如何敬仰这些成果,都不应该认为这些雕像与它们所纪念人物的形象相似,大部分仅仅是形式上的。例如,1253年亨利三世(HenryⅢ)命令多塞特的行政长官将一个“女王的雕像”挖起,运到塔伦得凯恩斯顿的女修道院,放在他的姐姐——已故的苏格兰女王的坟墓前。一具雕像只有头部的话,会经常作为装饰品。无论在珀贝克还是在其他地方,也无论用石材或木材,雕刻家们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展现他们自己的形象,或者是同时代的人像,甚至是漫画形象。

雪花石膏是多种钙硫酸盐的通称,经常富含于晚三迭世上层形成的红色灰泥岩中,与另一种完全结晶的透明石膏相比,都可以称为石膏。雪花石膏的采石场主要分布在斯塔福德郡的塔特伯里和德比郡的切勒斯顿,但在激烈竞争之后,它主要出产于诺丁汉。在约克接近塔兰托河下游和乌斯河上游的地方有一个雪花石膏雕刻学校,雪花石膏的作坊则在伦敦、林肯、布里斯托尔和其他一些地方被发现。这是一种很软的材料,能够抛光,可以很好地适应各种精细雕刻的需求,普遍适应性可从其“缎晶石”的称呼中得到暗示,纯白色、耀眼、纤维质、有光泽。它已知的最早应用是1160年在塔特伯里作为诺曼人甬道的模子,大规模的使用则还是在14世纪中期以后,那时它常用来雕刻雕像或祭坛屏风上的小型浮雕材料,后者又被称为祭坛装饰。所有这些,使得英格兰的雪花石膏出口贸易迅速扩展,例如运往冰岛、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所有途经的国家。许多现存最好的样品都在国外,因为在那里它们躲开了大规模的打破旧习运动。

这些雪花石膏雕像中,最有名的是在格洛斯特的爱德华二世国王(King EdwardⅡ,卒于1327年)雕像,头部造型相当精美。此外,还有在威斯敏斯特的其子埃尔特姆的约翰(John of Eltham,卒于1336年)的雕像。在神坛上边的装饰物中,耶稣受难的完整场景在那不勒斯保存完好,中央有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两侧各有三个附属的场景和很多天使等。这些场景大量用彩色绘画或者镀金,仅在裸露部分用了没有装饰的雪花石膏,现在大部分的颜色已经脱落。位于温莎城堡的加尔特教堂中,其神龛上的装饰物花费了200英镑——在当时来说是一大笔钱。它采用诺丁汉的石膏,用10辆8匹马的马车花了17天才运到。在一些例子中,实际工作的雕刻工匠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名字在作品中被提及。

相关文献

[1]StraboⅨ,C 399.(Loeb ed.Vol.4,p.274.1927.)

[2]Pliny Nat.hist.,ⅩⅩⅪ,ⅹⅹⅷ,49.(Bohn ed.vol.5,p.490,1856.)

[3]Demosthenes Contra Pantaenetum,26-29(ⅩⅩⅩⅦ,974).(Loeb ed.‘Private Orations’,Vol.1,p.392,1936.)

[4]PolybiusⅩⅩⅩⅣ,ⅸ,8-11.(Loeb ed.Vol.6,p.318,1927.)

[5]PolybiusⅩⅪ,ⅹⅹⅷ,15.(Loeb ed.Vol.5,p.300,1926.)

[6]StraboⅢ,C 146-8.(Loeb ed.Vol.2,pp.38,44,46,1923.)

[7]IdemⅢ,C 144.(Loeb ed.Vol.2,p.32,1923.)

[8]DioscoridesⅤ,96,ⅰ-ⅱ.(Ed.Wellmann,Vol.3,p.67,1914.)

[9]PausaniasⅢ,ⅹⅱ,10.(Loeb ed.Vol.2,p.76,1926.)

[10]Bede,the Venerable.“The Seven Wonders of the Worl.”in‘Complete Works’,Latin and English ed.by J.A.Giles,Vol.4,p.13.Whittaker,London.1844.

[11]Pliny Nat.hist.,ⅩⅩⅩⅢ,ⅹⅹⅹⅰ,97.(Loeb ed.Vol.9,p.74,1952.)

[12]Idem Ibid.,ⅩⅩⅩⅢ,ⅹⅹⅰ,71.(Loeb ed.Vol.9,p.54,1952.)

[13]Lucretius Derrrum natura,Ⅵ,806ff.(Loeb ed.,p.500,1924.)

[14]Haverfield,F.J.“Romano-British Somerse.”in Page,W.(Ed.)‘The Victoria History of Somerset’,pp.334ff.Constable,London.1906.

[15]Davies,O.‘Roman Mines in Europe’,pp.13ff.Clarendon Press,Oxford.1935.

[16]Caesar De bello gallico,Ⅴ,ⅹⅱ.(Loeb ed.,p.250,1937.)

[17]Agricola,Georgius.De re metallica,English trans.by H.C.Hoover and Lou H.Hoover,p.5and footnote 11.Mining Magazine,London.1912.

[18]Pontoppidan,Erik(the Younger).‘The Natural History of Norway’,part 1,pp.183ff.Linde,London.1755.

[19]Tacitus Germania,ⅴ.(Loeb ed.,p.270,1914.)

[20]Theophilus Presbyter Schedula dirersarum artium,Ⅲ,46-48.Ed.and trans.by A.Ilg,p.219.Quell.Kunstgesch.Kunsttechn.,Vol.7,1874.The text in most manuscripts gives the river as Gihon,but see Gen.ⅱ.11.on Theobald's more recent edition of the work and the latest theory on life and date of its author see p 351and ref.[6].

[21]Carew,Richard.‘The Survey of Cornwall’fol.8v.Stafford for John Jaqqard,London.1602.

[22]Agricola,Georgius.Bermannus.Froben,Basle.1530.

[23]Idem.De re metallica LibriⅫ.Froben,Basle.1556.

[24]Idem Ibid.,trans.by H.C.Hoover and Lou H.Hoover,pp.ⅹⅹⅸff.Mining Magazine,London.1912.

[25]Idem.Bermannus(in a collection of treatises by Agricola),p.432.Froben,Basle.1546.

[26]Idem.De re metallica,trans.by H.C.Hoover and Lou H.Hoover,p.160.Mining Magazine,London.1912.

[27]Idem Ibid.,pp.181,184.

[28]IdemIbid.,p.184.

[29]Idem Ibid.,pp.194-5.

[30]IdemIbid.,p.200.

[31]Idem Ibid.,p.217.

[32]Idem Ibid.,p.218.

[33]Browne,Edward.‘A Brief Account of Some Travels in Hungaria...and also 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Gold,Silver...Mines...[and]An Account of Several Travels through...Germany’,pp.135ff.Printed for B.Tooke,London.1673,1677.

[34]Frazer,Sir James G.‘Pausanias's Description of Greece’,trans.with commentary,Vol.2,pp.424ff.(Commentary).Macmillan,London.1898.

[35]Plato Critias in‘The Dialogues of Plato’trans.by B.Jowett(4th ed.rev.),Vol.3,p.794.Clarendon Press,Oxford.1953.

[36]Seneca Epistulae morales,LⅩⅩⅩⅥ.(Loeb ed.Vol.2,p.310,1920.)

[37]Porter,Mary W.‘What Rome Was Buile With’,p.18.Frowde,London.1907.

[38]LivyⅩLⅠ,ⅹⅹⅶ,5.(Loeb ed.Vol.12,p.276,1938.)

[39]ProcopiusⅤ,ⅹⅳ,7-11.(Loeb ed.Vol.3,p.142,1919.)

[40]Strabo V,C 222.(Loeb ed.Vol.2,p.350,1923.)

[41]TibullusⅡ,ⅲ,43-45.(Loeb ed.,p.265,1912.)

[42]PausaniasⅢ,ⅹⅹⅰ,4.(Loeb ed.Vol.2,p.132,1926.)

[43]Neuburger,A.‘The Technical Arts and Sciences of the Ancients’,trans.by H.L.Brose,figs.543-5.Methuen,London.1930.

[44]Idem.Ibid.,pp.402ff.

[45]Ausonius Mosella,lines 362-4.(Loeb ed.Vol.1,p.252,1919.)

[46]VitruviusⅡ,ⅶ,5.(Loeb ed.Vol.1,p.110,1931.)

[47]Bruce,J.C.‘The Roman Wall’(2nd ed.),pp.63,65-66.J.R.Smith,London.1853.

[48]Bede,the Venerable.“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Englan.”in‘Complete Works’,Latin and English ed.by J.A.Giles,Vol.2,p.63.Whittaker,London.1843.

[49]Idem.‘Lives of the Holy Abbots of Wearmouth and Jarrow.’Ibid.,Vol.4,p.367,1844.

[50]Salzman,L.F.‘English Industries of the Middle Ages’(enl.ed.),pp.85ff.Clarendon Press,Oxford.1923.

[51]Agricola,Georgius.De natura fossilium(in a collection of treatises by Agricola),pp.201-2.Froben,Basle.1546.

[52]Plot,Robert.‘Natural History of Oxfordshire’,pp.76ff.Oxford,London.1677.

参考书目

Adams,F.D.‘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eological Sciences.’Baillière,London.1938.

AlfonsoⅩ.‘Lapidario del Rey D.AlphonsoⅩ.Codice original.’[A photolitho.reprod.]Ed.by J.Fernández Montana.Blasco,Madrid.1881.

Ardaillon,E.‘Les mines du Laurion dans I'antiquité.’Bibl.Éc.franç.Athènes Rom.”fasc.77.Thorin,Paris.1897.

Arkell,W.J.‘Oxford Stone.’Faber,London.1947.

Bromehead,C.E.N.“Geology in Embryo(up to 1600A.D.).”ProcGeol.Ass.Lond.,56,89-134,1945.

Idem.“Practical Geology in Ancient Britain.”Ibid.,58,345-67,1947;59,65-76,1948.

Collingwood,R.G.and Myres,J.N.L.‘Roman Britain and the English Settlements’(2nd ed.).Clarendon Press,Oxford.1937.

Evans,Joan.‘Magical Jewels of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particularly in England.’Clarendon Press,Oxford.1922.

Hope,Sir William H.St.J.and Prior,E.S.‘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Exhibition of English Medieval Alabaster Work...June,1910.’Society of Antiquaries,London.1913.

Hudson,D.R.“Some Archaic Mining Apparatus.”Metallurgia,35,157-64,1947.

Hull,E.‘A Treatise on the Building and Ornamental Stones of Great Britain and Foreign Countries.’Macmillan,London.1872.

King,C.W.‘The Natural History of Gems or Decorative Stones.’Bell and Daldy,London.1867.

Lucas,A.‘Ancient Egyptian Materials and Industries’(3rd ed.rev.).Arnold,London.1948.

Nash,W.G.‘The Rio Tinto Mine:its history and romance.’Simpkin Marshall,London.1904.

Porter,Mary W.‘What Rome Was Built With.’Frowde,London.1907.

Rickard,T.A.‘Man and Metals’(2Vols.).McGra.”Hill,London.1932.

Sagul,C.L.“Economic Geology and Allied Sciences in Ancient Times.”J.econGeol.,25,65-86,1930.

Sandars,H.The Linares Bas-Relief and the Roman Mining Operations in Baetica.”Archaeologia,59,311-32,1905.

West,L.C.‘Roman Britain.The Objects of Trade.’Blackwell,Oxford.1931.

[1]辉长岩这个名称适用于多种岩石,但主要是指火成的深成岩,其组成是斜长石和斜辉石,经常含有橄榄石。

[2]用于引水或者排水的水平巷道

[3]通过一系列主要是水平方向进入矿脉的通道开采矿石的过程,称为回采。这可以用上行方式,每一个新的回采工作面在前一个的上面;或者采用下行方式,这时采矿就向下进行。在“房柱式”开采中,回采工作面的顶部由未开采的矿石形成的柱子支撑着。

[4]尽管普林尼和泰奥多鲁斯(公元前1世纪)都提到了,但是几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使用过醋。它除了对石灰石有很小的作用外完全没有其他作用。整件事情的谜底已经在阿格里科拉(Agricola)的《论冶金》中讨论了:De re metallica.trans.by H.C.& L.H.HOOVER,p118,note 414.London,1912;New York,1950。

[5]硫化物矿石在有水的条件下接触空气,会被氧化为可溶硫酸盐。

[6]用约希姆斯塔尔的银矿铸造的硬币称作thaler,就是低地德语的Dahler,现代的dollar。

[7]托马斯·布朗爵上(Sir Thomas Browne)的儿子,《宗教医学》(Religio Medici)一书的作者。

[8]尽管现在有一个新的名称——矽肺病,但显然不是一种新的疾病。

[9]纯白色的卡拉拉大理石在贸易中经常被(错误地)称作“西西里大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