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1 陶釉、泥浆和绘画装饰

8.11 陶釉、泥浆和绘画装饰

在陶器上涂玻璃质的釉最初是为了增强防水性,虽然许多中世纪陶器上杂乱无章的施釉已经使其变成仅仅是一种装饰。毫无疑问,陶匠们使用釉通常只是出于习惯而并未考虑用途,釉一般涂在各类陶器的外壁和内壁上。11世纪英格兰生产的陶标灯不施釉,这种标灯是一种油灯,灯内装有油,灯芯浸在油内。直到13世纪,这种标灯的灯盘内壁才开始施釉。在东方有一定渗水性的无釉陶器继续被有意识地生产,目的是利用陶器外表的持续蒸发而使盛贮的水保持清凉。这类器皿有时设计有滤网盖,以防止苍蝇飞入。

罗马时期真正的玻璃质釉分两种方式制成。东方使用的碱性硅酸盐釉(与玻璃的成分类似),在中世纪并没有被继承下来。不过在罗马时期,从小亚细亚到不列颠还广泛使用一种含铅的硅酸盐釉,它构成了大多数中世纪陶釉的基础(边码274)。这种釉能够比碱性硅酸盐釉更好地黏附在陶器表面,并在更低的温度下软化。将这种釉与玻璃混合,由于氧化锡的乳浊作用,会在伊斯兰陶器、马略尔卡陶器和代尔夫特陶器上形成乳浊的玻璃质“锡”釉。然而,罗马帝国灭亡后,铅釉在西方不再使用,直到10世纪左右才重新出现在日耳曼西部、莱茵河地区、低地国家和英格兰生产的外形具有典型当地色彩的陶水罐上。这种铅釉据推测是从拜占庭世界(包括意大利的亚得里亚海地区)重新传入德国的,因为铅釉在君士坦丁堡自古代起就一直使用。这次传播可能只涉及一些配方知识,例如特奥菲卢斯(Theophilus)或希拉克略(Heraclius)的配方(边码351),如果它们还能实际使用的话。从12世纪起,西欧开始普遍烧制铅釉陶器,特别是在英国和法国。

在罗马时期,铅釉混合物(掺有胶的铅化合物)被涂在已经烧成的陶坯(素坯)上,然后将陶器放在一个有盖的陶罐内,先后两次加热至900—1000℃,这种有盖的陶罐起着隔焰窑的作用。罗马时期的不列颠使用这种方法(图288),它与东方的生产步骤非常类似。

中世纪有些铅釉陶器的制作,可能是在陶坯半干的时候将铅釉涂到陶胎上,然后将坯与釉一起烧制而成。考古发掘的陶窑遗址清晰地表明,中世纪许多铅釉陶器是经过两次烧制的,这与希拉克略所说的一样。然而,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专门烧釉的陶窑。按照皮科尔帕索的描述,在装烧马略尔卡陶器的陶窑内,把已经绘完图案的陶器放在那些将要进行第一次烧制的陶器上方,这样两道工序就在一个陶窑内完成了。

img

图285 陶窑的等比例复原和它的遗址平面图。

它显然是竖穴窑和横穴窑相结合的产物,出土于萨里的奇姆。15世纪。

希拉克略的铅釉配方中,由粉末状的未焙烧的和焙烧过的陶土、胶和油混合而成的泥釉涂在焙烧过的陶坯上(也许是为绘制花纹图案),然后覆上一层煮过的用面粉和水调成的浆糊,随即撒上氧化铅,将器皿放入窑内烧制,窑火“既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这样烧制后的釉呈黄色。氧化前在铅釉中掺些铜或黄铜屑,就会生成绿色釉。这一时期带有绿斑的橘黄色和黄色釉的陶壶非常普遍,说明中世纪的陶工在烧釉前也在釉的混合物内撒入铜屑。

img

图286 在陶窑内用于放置盘子(中)和较高器物(右)的匣钵。

左图中可见盘子搁在圆锥形的支撑物上,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法。皮科尔帕索绘制,约1550年。

img

图287 皮科尔帕索绘制的陶窑图(和图280比较)。

陶匠工头用沙漏来掌握陶窑烧制时间。

img

图288 将器皿倒置于另一个器皿内(形成隔焰窑)。

用尖端分叉的支撑物架住,在焙烧器皿的同时在器表形成一层铅釉。罗马—不列颠时期。出土于登比郡的霍尔特。

将铜掺入铅釉中在罗马时期或更早时已被采用,这会生成绿釉或使近东地区碱性釉生成青绿色釉。自公元前3世纪起,含铅的硅酸盐中的红色氧化亚铜悬浮液,在东西方常常被用作金属制品上的红色珐琅。但在中世纪欧洲并没有用这种方法生产红釉,只有现存于慕尼黑地区的一份15世纪配方中,曾经提到一种西班牙红宝石光泽的釉,它在意大利辉煌一时却非常短暂。暗红色釉是由悬浮液中存留的铁锈(氧化铁)生成的,当它在釉内分散时,就使釉色呈黄色或橘黄色,处于还原状态的氧化亚铁或更易熔的硅酸盐会使釉呈暗绿色。至于亚铁状态下的铁,则是生成深浅不同的绿色釉的重要原因。

中世纪北欧生产的陶器的釉色,仅限于氧化铁生成的黄色和橘黄色,以及氧化亚铁和氧化亚铜生成的绿色,最常见的橄榄绿色是铜和不同量的氧化铁共同生成的。将乳浊的彩绘和黏土质地的装饰带装饰在器身上的透明釉下,这在色彩上与陶坯形成强烈对比。由于受到源自伊斯兰传统的影响,10世纪以后的西班牙南部和地中海东部地区、13世纪以后的意大利、16世纪的佛兰德和英格兰地区的陶器,在颜料使用的范围上也逐渐扩大。这些技术包括进一步使用乳浊的氧化铁生成不同的红色釉,并且在混有锑后生成不同的黄色釉。同样的原料所呈现的釉色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加入钴呈现深蓝色,加入锰呈现紫红色,加入锑呈现黄色。此外,将锑与铜随意混合就会生成惹人喜爱的浅绿色,更深的青绿色也可以制得。钴蓝虽然在东方使用了几百年,但直到15世纪早期才在意大利使用,现存于慕尼黑的一份拉丁语配方中曾提到了它。它被当成不纯的氧化物花绀青(zaffre)从黎凡特通过威尼斯进口(colore damaschino,Damascus pigment大马士革颜料),由于很多地区都对这种颜料征收进口税,因此出现了大量走私。

img

图289 波斯尼沙布尔的彩绘陶碗。9世纪。

虽然早期帝国的技师们已经偶尔将氧化锡作为优质悬浮体加入到铅硅酸盐基体中而使玻璃和釉乳浊化,但这种技术自9世纪以来最先被美索不达米亚的陶匠广泛使用,当时他们成功地仿制了从中国进口的唐朝乳浊瓷器。仿制品在质地尚之外还有一个极大的优点,在未经烧制的无光泽陶土坯面绘就的画饰烧制时不会走样,直接绘在陶器表面再覆以易熔易流动的铅釉的画饰烧制时则会融化流淌(图版22A)[2]。这些仿制品促使陶瓷画饰走向新的繁荣,这种繁荣一方面表现在近东特别是波斯地区的显著成就(图289),另一方面表现在自14世纪以来欧洲“马略尔卡”陶器和“代尔夫特”彩绘陶器的大量生产,从中可以发现不少中世纪西方多色陶瓷的杰出代表(图276,图版23B)。

东方和西方的制陶业都使用白色乳浊釉的混合物,包括精细研磨成粉状的碳酸钾玻璃、铅和锡的氧化物以及少量的食盐。将经过第一次烧制的器皿浸在这种混合物的悬浮液中,取出晾干,然后在器皿的多孔表面上用画笔绘制彩色图案。在这种吸收性强的表面作画要求落笔要实,同作蛋彩画一样。最后,将绘制完成的陶器放入窑中二次烧制,放在那些要第一次烧制的陶器的上方。有些精美的锡釉陶器还要在表面涂一层铅釉来罩光(coperta),这就要求第三次烧制。

伊斯兰绘彩陶器最著名的成就是12世纪—13世纪生产的精美的“七彩”釉陶器。在1301年写于当时的蒙古宫廷所在地大不里士地区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这种工艺,作者是卡尚的阿布卡西姆(Abu'l-Qāsim of Kashan),出生于一个波斯陶匠家庭。这种陶器现在被称为米纳衣陶器(minai,图293)。釉上和釉下都绘彩的陶器多于仅表面施釉的素面陶器,有时陶瓷的特点反而被复杂的装饰所掩盖。

泥浆是一种半液体状的细黏土混合物。它广泛应用于陶器成形制作,将器皿各部分在尚软的时候连接起来,特别是用于在器身上固定嘴和器柄。它在装饰方面主要有两种用途。首先,由于它是一种可塑性的膏状物,可以反复多次涂刷到陶器上的各个地方,从而产生浮雕效果,表现出单色调或暗色,这和器身上常画的白色图案形成对比色调,罗马时期使用的装饰用料浆(边码268)、曳浆和17世纪斯塔福德郡的施釉陶器都是例证。其次,当时还流行用一层稀薄的泥釉混合物(法语称之为engobe,即化妆土,现在这个词已经完全英国化)涂在或浸在器表上,使用普通黏土烧成的陶瓷变得颜色浅淡。这种工艺从9世纪起在近东和西方的使用,主要是受到中国瓷器的不断影响。使用这种技术并采用铅釉覆盖的陶器,只能算是质地上差强人意的仿制品,化妆土自身的特性则引起了陶匠的重视。用泥料绘画或者是用白色的图案反衬黑色器表,或者是用棕色或黑色的图案反衬浅色器表,这种装饰方法在中世纪的英国被陶匠广泛使用,也应用在造型装饰中。

泥浆一个最重要的装饰用法是作为五彩拉毛粉饰(sgraffiato)[3](“刻出的”)图案的底色。首先剔掉浸过的泥浆陶衣,露出下面较深的底色,再在上面罩一层透明的铅釉(图290)。有时色彩绘在刮痕内,但一般倾向于绘在易熔的铅釉中(图版22A)。这种技术成为伊斯兰和拜占庭最重要的陶瓷风格之一,同时被广泛应用于中世纪时期的西班牙和意大利,在法国和英国也偶尔使用。至于它的起源问题则毋庸置疑,9世纪波斯人对中国彩斑炻器的最早仿制品上就使用了这种装饰技法。

img

图290 萨洛尼卡的五彩拉毛粉饰陶碗。

14纪纪。

虹彩绘是指在陶器上装饰一种金属般的光泽。这是伊斯兰陶器,尤其是中世纪西班牙南部陶器的显著特色,它最初可能源自7世纪至8世纪期间埃及的玻璃画匠,后来被陶器绘画匠采用。大约在850年,这种技术从东方传到美索不达米亚。10世纪末期,巴格达最出色的陶匠们好像迁徙到法蒂玛王朝统治下的开罗,我们推测这种技术在13世纪被带到西班牙。

虹彩效果的产生是由于使用了银或铜的氧化物。将质地好的赭石混入作为介质,涂在已经施釉的表面上,在还原状态下重新烧制,其温度相当低(大约800℃),在隔焰窑内烧制或者简单地往火内投入成捆的灌木以便产生浓烟。这样金属氧化物被还原成非常细的金属颗粒,产生可以变化的效果,厚的涂层看起来像是镀上了固态铜或银,薄的涂层则使器皿呈现一种彩虹般或金色的光泽。在9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这种技术被用于使几种颜色呈现金属光泽效果,但后来仅限于在绿色或棕色类型中使用。14世纪和15世纪,北非、马拉加和巴伦西亚(图版23A)地区的西班牙—摩尔式(Hispano-Moresque)[4]的器皿在欧洲很珍贵。大约1500年,意大利北部开始生产类似的器皿。在现存于慕尼黑的一份15世纪手稿中,铜和银的虹彩技术都被提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