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生皮的处理

5.1 生皮的处理

人类开始使用毛皮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图106),但是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如何把僵硬的、易腐烂的生皮制成柔韧的、几乎不腐烂的皮革却不得而知。第一步可能是把还带有油脂和脑髓的干涩、粗糙的皮张进行软化,这是稍后诸如羚羊皮、水牛皮之类的制作工序的基础。早期要完成的另一项工作是拔毛。如果生皮已经开始腐烂,那么附着毛发的外层皮肤或表皮就会开始从生皮或真皮上松开,在真皮受损伤之前要把它刮净。人们当然知道,湿热会加速腐烂,在这方面北极地区的人也效仿着给皮张涂上油脂,抹上唾液,然后拿来当枕头用。处理绵羊皮也采用了一种类似的方法,即把它置于温暖、潮湿的地方使其发酵脱毛。

img

图106 皮革“裤”和皮革“裙”。出自旧石器时代前期,西班牙特鲁埃尔和马萨莱昂附近的埃尔斯西肯洞穴,以及莱里达附近的科古尔洞穴的壁画。

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曾出土过刮皮用的骨制工具,表明它们当时曾被使用过。其中一些工具是弧形的,使人联想到皮张刮皮时是覆在树干上的,这类似于晚些时候制革工人用的圆木。

如此看来,这种远古骨制工具的样式传承至今,古代和现代的皮张脱毛刮刀都同样是弧形的(图107)。已经发现了许多种石制的刮刀,从最原始的类型到奥瑞纳文化时期的“平面刮刀”(图108),但有些刮刀可能用来清除脂肪或脑髓,或用来像处理海豹皮那样挤出剩余的油。在古埃及坟墓中,发现的皮革制品里有油鞣革。

img

图107 削刮毛皮上毛发的刮刀。

(A)旧石器时代刀刃锋利的骨制刮刀;
(B)在庞贝城发现的铁制刮刀(公元前79年前);
(C)现代钢制刮刀。

在干燥的环境下,未经处理的生皮和原料皮不容易腐烂,所以在适宜的气候下这么做常常很有效果,然而人们却发现仅有少量古埃及生皮物品是完整无缺的。其中有一只第十二王朝(?)的被塑造成矩形的容器,上面留有用来悬挂的孔洞。还有一把四弦竖琴(公元前1250年),琴把上蒙着生皮(图109)。

img

图108 平面刮刀。

(A)旧石器时代,出自多尔多涅;(B)现代爱斯基摩人的带有可移动刀片的工具。

img

图109 埃及竖琴。琴把上蒙着生皮。约公元前1250年。

在生皮又潮又黏时,可以毫不费力地利用实心模或潮湿沙模使其成形,这种做法普遍用于制造各种容器。在塔西文化时期莫斯塔戈达的盘状坟墓中(可能早在公元前4000年),发现了各种形状的黏土,人们猜想生皮罐就是蒙在这上面制成的。迄今没有证据表明埃及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然而它在苏丹、撒哈拉、阿比西尼亚、印度,以及东方的一些其他国家仍在使用,这样制作的皮革制品在干燥条件下极其坚硬(图121)。

img

图110 皮罐。出自埃及王朝前的努比亚人的墓穴。

纤维状皮层也称真皮,是兽皮或毛皮[1]的中间层,制革工人必须把它制成皮革才能保存。它由又长又细的胶原纤维构成,20—50根胶原纤维集聚成束形成皮纤维,这些皮纤维之间由错综分布的网状组织维系成纤维束(图版4)。由此看来,真皮是兼具韧性和强度的结构复杂的组织。真皮上面是表皮,表皮上长有毛和绒毛,制革时必须先去除表皮,真皮下面的皮下组织、脂肪和肌肉也必须去掉。人们猜测制革工人已经掌握了应该留下或去掉哪些部位的方法,并且流传了很长时间。在古代,屠杀动物后可以马上把生皮和原料皮制成皮革,生皮交易很快发展起来。

把易腐烂的生皮制成真正的皮革需用鞣剂彻底渗入皮张,最早的鞣剂就是油脂。处理方法是把皮张在地上展开,用骨制或燧石制的钝工具或刮刀将鞣剂涂抹在皮张上(图111)。荷马(Homer)描写过生皮鞣制的情形,几个男人拽起毛皮的边角,然后用力朝各个方向拉[1]。现代制革工人则把生皮堆积起来,熟练地把防水油(鳕鱼肝油和动物脂)涂抹到皮革的两侧。当生皮完全被浸透时,把它们逐一摊放在长椅子上,用石制的或玻璃制的钝刮子磨平皱折,并且去除多余的防水油,使其表面光滑。

img

图111 埃及皮革工人。

(从左至右)在罐中整理豹皮;用半月形刀脱毛;磨光毛皮:在“木架”上将皮张摊开;罐旁可见蒙着毛皮的盾状物。出自底比斯的雷克马尔墓,约公元前1450年。

处理毛皮最早的方法无疑是烟熏,这种方法类似于制作烟熏肉。现在,爱斯基摩人和北美印第安人仍然用烟熏处理毛皮。爱斯基摩人事先要咀嚼毛皮使它软化,年老妇女的牙齿常常因此磨损到齿龈。北美印第安人把油鞣法和烟熏法结合起来,制得保持时间更长的柔软皮革。

人们较早就知道盐可以做防腐剂(第Ⅰ卷,边码256),无疑曾将盐用于兽皮和毛皮。使用盐腌或晾晒这些古老的方法,可以控制或延缓生皮腐烂,今天人们则使用各种防腐剂。

明矾的使用也较早(边码367起和第Ⅰ卷,边码262)。用明矾鞣制生皮称作硝制,可制得一种白色的硬质皮革,把它放在弯曲的钝缘上磨擦可使之软化,埃及古墓中的绘画对此进行过描绘(图111)。鞣制皮革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时候曾广为流传,现在已经复原了许多来自古埃及王朝甚至更早期的鞣制皮革物品。埃及最早的凉鞋(图112)是白色的,但是较晚期的凉鞋和其他物品则是黄色、绿色和更为罕见的蓝色,据推测是用明矾鞣制的。

img

图112 在巴拉比西发现的鞋形草图。公元前第二个千年。

已经证实,亚述、巴比伦、腓尼基和印度使用鞣制皮革都较早。希腊人用它做鞋面,罗马人称它为精制软革,用于很多方面。恺撒(Caesar)提起过,高卢[2]的威尼斯人的帆是用精制软革制成的。汉堡附近施塔德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刀鞘用绵羊皮革制成,通过分析皮革的内层了解到,当时已经使用了鞣制法。另有迹象表明,这一地区在使用金属之前就已知道了这种方法(图119)。

8世纪,在被摩尔人征服之后,西班牙曾出现了一项重要的发明,那就是科尔多瓦皮革(“科尔多瓦皮”)。外来技艺和本土技艺相糅合,制造出了具有独特性状的高品质皮革,由此誉满欧洲。科尔多瓦皮革的原料取自摩弗伦羊皮,这种粗毛羊“角长得像公山羊,毛皮则像雄鹿”,现在仅幸存于科西嘉岛和撒丁岛。除此之外,几种“西班牙皮革”用不同方法预处理,其中包括漆叶鞣制和明矾硝制。还有一种皮革经过镀银或镀金处理再进行压纹,但最获好评的是一种夺目的猩红色皮革,据信是先用明矾硝制,然后用胭脂染色制得的(边码366,第Ⅰ卷,边码245)。

后来,制作西班牙皮革的秘方被泄露,它的加工方法从其发源地传遍了全欧洲。起初,科尔多瓦皮革被制成各种各样的器皿,但到了中世纪早期,皮制鞋类在贸易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科尔多瓦皮革慢慢地不大用于制造其他物品而专门用于制鞋。从挪威和丹麦进口的山羊皮主要用于制造西班牙皮革,它一直用到了18世纪,不过自那以后它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虽然西班牙皮革仍然主要用山羊皮制成,但是现在仅用漆叶硝制,用油磨光。

保存生皮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鞣酸的化学性质。人们对这种方法的起源仍然不清楚,可能是因为把生皮浸入含鞣酸的森林池塘中偶然发现的,也有可能是因为尝试用蔬菜汁给生皮染色而发现的。实际上,在15世纪从地中海东部地区引入漆树以前,栎树皮和栎树虫瘿一直是西部地区唯一的鞣酸来源。巴比伦和赫梯的碑铭曾提到过栎树林,栽培它大概是为了做鞣皮原料。

古埃及和中东地区的鞣皮工人一直在使用栎树虫瘿,它是昆虫把卵产在栎树墩里形成的。这种球形突起或虫瘿中的鞣酸含量比栎树皮更高。普林尼(Pliny,卒于79年)[3]曾提到过“阿勒颇的绿色树瘿坚果”,它最适宜做皮革的调制品,是一种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埃及,金合欢树的荚果也是罗马时期的鞣革原料,很像坚硬的石榴皮,有时也称它为皮革苹果[2]。另外,普林尼还说漆树是“制革工人的植物”[4],显然巴比伦人都知道它。

有时,人们把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方法结合起来。埃及的一些碑铭和绘画中记载着,把明矾鞣和油脂鞣皮的方法结合起来,很适合处理制鞋的皮革。巴比伦人的秘方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杂交的鞣皮法:“用黄色山羊的奶和面粉涂在小山羊毛皮上,然后再涂上纯油脂……在压榨出的葡萄汁里稀释明矾,然后把表面填满赫梯人种的树瘿坚果[大概是液体形式]。”[5]为了得到优质皮革,诸如油类、油脂、蛋黄、面粉等润滑剂仍然在使用。今天在巴格达,毛皮先涂上明矾,然后用树瘿坚果和脂肪进行处理。

制作皮革的第一步是洗净毛皮,通过浸泡使它们软化。早期发明的某种“支架”需要连续地用力捶打毛皮,因而经常会带来损伤(图113)。腐烂使表皮变得松疏,可以连同毛发一起被刮掉。让生皮潮湿会使细菌活跃起来,因而很容易把表皮去掉,这也是早期的一个发现。用石灰疏松毛皮的发明时间和原因并不清楚,但显然中世纪时已在使用。石灰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使毛皮膨松,从而便于毛皮上抹的鞣皮材料渗入。用石灰处理时,毛皮要经过一系列由熟石灰制得的液体的浸泡,这样的事先处理让毛皮变得有柔性了。

img

图113 18世纪油鞣麂皮用的支架。出自狄德罗(Diderot)的《百科全书》(Encyclopédie)。

为了刮掉表皮和皮毛,需要把它覆在圆木(一段树干)上,使用一种古代很有名的凹弧形钝口工具(图107、图114)。类似的方法还可以刮掉附在皮张上的肌肉,但要改用锋利的凹弧形刮刀。为了把皮毛或皮张光面残存的毛、外皮和其他杂物碎屑除干净,也要把皮张覆在圆木上,用凹弧形钝刀强行把这些残存物从毛皮上刮下来。使用这种相对较晚的工艺,可以制得更好、更完美的皮革。

img

图114 刮掉牛皮上的毛。

安曼(Jost Amman)创作的木版画,1568年。

迄今为止,所有的兽皮和毛皮都依照大致相同的方法进行处理。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衣服、袋子和钱包之类的皮制品需要特别柔软而有弹性。于是,人们通常把毛皮浸入家禽或鸽子的凉粪中,或用温热的狗粪处理,从而使毛皮软化且富有弹性。这样产生的化学反应和细菌的作用除去了石灰,溶解掉了不必要的蛋白质,只剩下疏松的外皮。通过触摸可以判断反应所达到的程度,操作完成后便进行刮面。由于毛皮颜色的品质和均匀度很重要,在清洗及用糠发酵制得的弱酸溶液浸泡时,应注意除尽石灰和其他杂质。

硝制过的牛皮厚4—6毫米。为了制得更薄的皮革,例如用作钱箱包面、鞋面或者宽口袋边的皮革,硝制后的毛皮要摊开,用一种样式古怪的古代制革工人用的刀进行削刮(图115)。这种工具是把韧性钢制的刀身磨光并两边开口,然后用一种特殊器械将刀口翻转,与刀身成90°,它甚至可以把软兽皮上的薄废屑去掉。今天的分离机可以把生皮水平分割出两层或更多层,每一层都可利用,这样就避免了刮削所造成的浪费。

到11世纪,有关皮革制造的早期发明和实践已经发展成一套相当完善的技术。从那时到19世纪,制作皮革的原理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在具体方法上有一些不同。它仍然保留着三种基本制作法:(a)用油处理,即油鞣;(b)矿物(明矾)处理,即硝皮;(c)植物处理或鞣革。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还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目的都是保护纤维结构免受破坏。毕竟,皮革的主要特性都依赖于纤维结构是否保存完好,这样做也可减缓毛皮中的蛋白质在潮湿环境中的分解速度。

现代油鞣同用植物和矿物处理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经过化学作用,纤维本身不溶解,并且永远没有黏性。中世纪时,使用油或脂肪的氧化产物来诱发这种效果,由此制得的皮革既柔软又坚韧。这种典型的含油皮革最初由欧洲水牛或野牛的毛皮制得,表面呈丝绒状,具有特有的浅黄色,至少早在13世纪就用于制作战服,16—18世纪普遍用来做防护外衣。在现代的方法中,主要是把由绵羊皮分离出的薄皮层制成麂皮革或软革。

油鞣是一种重要的油氧化法,它的历史并不清楚。不管最初人们如何将麂皮同油鞣联系起来——很难得到的麂皮从来就不是一种普通的东西,但油鞣早就用于以油为主的皮革处理中。这种方法可能是基于早期用油脂软化皮革的实践,那时的操作可能不仅使皮张纤维分离、脱水和产生防水薄膜,同时某种程度的氧化还可以起到一部分鞣革作用。

硝制现在已经绝迹了,然而在中世纪时它相当重要。用明矾单独处理后,能够制得一种僵硬的、“中空的”、有缺陷的皮革。为使这样的皮革软化,需要用木桩撑住或用人工拉伸,并用一种钝口铲刀或圆形搓板来拍打它(图115)。后者带有锋利的卷边,如同制革工人的刀(边码153),也用来削薄毛皮。大多数情况下,在明矾中加入约相当其重量一半的普通食盐,这样形成的混合溶液可以用来制得优质皮革,但它仍缺少某种性能。为此,人们摸索出一些方法去填补中空的皮革并赋予防水性能。一种方法是把皮革浸泡在含有明矾、盐、蛋黄、面粉和油的面糊状混合物的浅盆中,用脚不断踩揉,接着晾挂几个星期,在皮革尚潮时放在篱笆上继续踩软(图115),最后用木桩撑起来。

1593年,在一份批准一个名叫达西(Edmund Darcy)[6]的人去执行“皮革的细查和盖检验印”——皮革销售行会声称有这项权力——的文件中,有一份数据清单[7]显示在英国明矾和油类加工联系相当紧密,所有的重要皮革都是用这两种方法或两者结合的方法处理的,人们认为它们属于硝制法。价格表上的数字说明,白色硝制皮革是用绵羊、山羊、鹿、小牛、马和狗的毛皮制得的,含油的皮革是用野牛、岩羚羊、绵羊、“上好的西班牙毛皮”(可能是欧洲盘羊)、海豹、鹿和小牛的毛皮制得的。这份表格也说明,科尔多瓦皮革最初就是一种矾鞣皮革(边码150),有的含有油膜,有的没有油膜,在它的制作过程中,油已经全部或部分地代替了明矾。皮革行业公会也用白色硝制品来制备皮革。为了让带毛的一面保存完好,这种方法把毛皮拉伸固定在框架中,然后用明矾和盐溶液反复擦拭与肌肉相连的那一面。

img

图115 18世纪的制革工场。

(左面墙边)用半圆搓板搓软或拉平毛皮;(左前方)制革工人用刀刮削毛皮;(右前方)在篱笆上踩踏毛皮,并用双面回头锤敲打它;(后面,从左到右)用刮子拉直、展平一张湿毛皮,用剑柄的圆头拍打软化毛皮,并使它呈现粒状。(下面)制革工人的工具:刀(外观和剖面图);半圆搓板(同上);双面回头锤;刮子;剑柄的圆头。出自狄德罗的《百科全书》。

长期以来,硝皮这个术语(边码151)一直使用得不是很严密。严格地说,它仅指用鞣质或鞣酸处理皮革的方法。弱鞣酸液一度是从浸泡在温水中的某些植物中提取的,制取过程很慢,但提取得很充分。对于制作牛皮革来说,没有比栎树皮更好的原料了。早年,特别是在不列颠,栎树皮供应相当充裕。它兼具鞣革原料焦棓酸和苯磷二酚族的大部分优点,即使有缺点的话也很少[3]。漆树叶是极好的鞣料(边码151),主要用来鞣制山羊皮,在15世纪引入不列颠。

鞣皮以前经常在坑中进行,后来改在桶中或缸中进行。添加石灰(边码152)则要用到一系列石灰水,先是用久置陈化的石灰水,最后改用新配置的高浓度石灰水。这种方法确保了石灰水的充分渗入,并避免了皮张表层硬化。鞣制的生皮应当时常从石灰水中拽出,脱水后再放进另一种石灰水中。最后,把毛皮平摊在石灰水坑里,在毛皮之间撒上碾碎的树皮鞣料。这种处理方法很透彻,但速度慢,可能需要15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一些更现代的处理方法是把生皮挂在杆子上,让它们作摇摆运动以加速鞣革。所谓“袋鞣”就是把兽皮修整后缝合成袋,填满漆树叶后浸泡在石灰水中,过一段时间取出膨胀的皮袋,让所有的鞣液渗出,鞣革就完成了,毛皮差不多松软下来。如今,袋鞣仍然偶尔用于制造最上等的摩洛哥皮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