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东西方的技术对比
在大致从500年到1500年这个千年里,东西方的关系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大相径庭。任何一个伟大而古老的东方文明——中国、印度、日本、伊斯兰文明或其他文明——所养育的思想者,无论怎样看待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无论如何急于摆脱西方的控制而获得自由,仍然都对西方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对作为其基础的技术——给予了最真挚的褒扬。虽然这些思想者经常忽视了技术与其根基——社会演变和政治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但他们认为是工业技术——特别是大生产的技术——构建了西方优势的基础,这一点倒并非十分荒谬。
在这里所探讨的大多数时期,情况却正相反。几乎所有技术门类里,西方所能获取的最好产品都来自近东,最初来自拜占庭帝国,后来还来自伊斯兰哈里发国家或波斯。不管西方多么怨恨撒拉森人对圣地的占领,十字军从撒拉森人手里掠夺所得或与之贸易所得的物品,仍被看作适于装饰西方基督教最为尊崇的圣物。这样,产自伊斯兰地区的上佳织物被用来包裹基督教圣徒的遗骸(图682),织物上面有时甚至会带有向安拉和先知的祈祷。拜占庭的镶嵌图饰、丝绸和象牙制品,波斯的陶瓷和纺织品,埃及、叙利亚的玻璃和金属器皿,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属于摩尔人的西班牙的许多产品,都得到了高度赞誉,被认为它们让西欧生产的任何东西都望尘莫及。西方产品能够最终趋于完美,主要是通过仿制的途径,在晚期有时也得益于对来自近东或通过近东传入的技术和样式的改进(图692)。

图682 (上)圣库思伯特(St.Cuthbert)披肩上的图案。(下)用阿拉伯库法字体对上述图案的解释。圣库思伯特687年卒于贾罗。1104年,他的遗骸被人用美索不达米亚丝绸包裹,改葬于达勒姆。织在丝绸上的这个图案表述着伊斯兰教的信条:“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比较图689。
在这里,还需要对传统的历史观作进一步的调整。十字军东征打着基督教的旗号,在名义上并且主要是在动机和事实上,企图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取圣地。东征的主要目的,显然还有掠夺和瓦解幸存下来的罗马帝国残余,获取贸易上的有利地位,从时称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即拜占庭的都城)赢得战利品(边码760),东征后期尤其如此。从这一点来看,十字军东征可以看作是曾使西罗马政权崩溃的野蛮人入侵的延伸。

图683 穆斯林的势力范围和罗马帝国的衰败
在技术方面,西方几乎没给东方带去任何东西,技术的传动沿着相反方向进行。东方的工匠时常移居西方,特别是在遭受迫害和战争的情况下。他们向欧洲的学生和学徒传授自己的技术,将故土的技术传统带给了那些已经掌握基督教拉丁国家传统的人。还必须记住的是,拜占庭帝国虽然在几个世纪中深入欧洲本土,拥有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的大部分,虽然西西里岛、西班牙半岛后来为穆斯林所控制(图683),此外,拜占庭帝国和哈里发国家本身都接受来自中东和东亚的货物和技术。这样,从波斯、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印度,原材料、器物、技术和思想通过各种途径渗入了西方。
在拜占庭帝国上千年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伊斯兰从拜占庭获益匪浅,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图683)。最终吞并了拜占庭,实现了统治势力和财富的超越,在技术上则至少与其不相上下。因此,500—1500年间欧洲的重大技术创新(maj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莫不带有其中某种文化的印记,也便不足为奇。
这里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历史观念。虽然伊斯兰教崛起于7世纪,但它的特色文化在850—950年间才有所发展。伊斯兰文化主要受拜占庭人、聂斯脱利人、叙利亚人和犹太人影响而形成,古叙利亚语在形成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这些民族——尤其是聂斯脱利人——的知识和文化是以自古以来的希腊为基础的,这使得伊斯兰文化同我们的文化一样,主要是希腊文化的间接继承者,尽管这种遗产来自并不相同的渠道。
在许多方面,西方长期坦然地把东方当作师傅和导师。炼金术[1](第21章)、占星术和数学在传向西方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真正的知识,它们几乎全部来自伊斯兰教影响下的地区。讲阿拉伯语的犹太人和其他民族把阿拉伯著作(它们本身则往往来源于古希腊或拜占庭)翻译成拉丁文,并有所创新或改善。这些巨大的知识影响,以及它们涉及的所有东西方之间的交流,都深深触动了西方的技术目标和技术策略。然而,尽管读者需要注意到这些影响,但在此甚至无法概括性地审视它们,因为它们与其说是属于技术史,不如说是属于科学史和思想史。
与东方的联系带给西方许多新的物品和技术,明显体现在医术及药品(边码371)、染料和着色技巧(边码364起)、星盘和浑天仪之类的精密仪器(第Ⅲ卷)以及全方位的思想中。这在很多章节都有体现,包括冶金术(第2章)、炼金装置(第21章)、工业化学(第10章)、房屋建造(第12章)等等。此外,从东方还传过来许多调味品和食品(第4章)。中世纪欧洲的农业(边码83以后)、交通运输(边码538)、矿业、兵法、武器和盔甲(边码706、边码715),还有中世纪所有战争与和平时期的技巧,都展现出东方的影响。特别是通过伊斯兰世界和拜占庭帝国的重要渠道,从东亚传来了火药(边码374—382)、造纸术(第Ⅲ卷),也许还有印刷术(第Ⅲ卷)和运河船闸。在航海方面,则有船尾杆舵、从船头到船尾的船具、指南针以及其他许多东西(边码770—771表)。
我们提及的这些东方的影响,在西方被生硬地添加在技术和风格的传统上。这种传统源自希腊、罗马文明,并已散布于整个西北欧。在这一地区,传统的古典因素已经部分地毁于破坏了罗马帝国政治架构的野蛮人入侵。然而,古典技术的传统在东地中海地区几乎完整地幸存下来,并在那里糅合了当地的特色,这一特色在异教徒、基督徒、伊斯兰教徒的发展中都曾起到重要作用。

图684 此图显示了横贯亚洲、连接中国和拜占庭的古丝绸之路。
起初,近东技术活动的主要中心自然是古希腊世界中的大城市,尤其是南方的亚历山大、中部的安条克和北方的拜占庭。330年起,拜占庭成了东罗马帝国的都城,一直到11世纪都是地中海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交汇于拜占庭的罗马帝国时期的古老道路(图459)仍发挥着作用,将这座都城同亚得里亚海、多瑙河流域和中欧联系起来。黑海则促进了与高加索地区、俄罗斯南部的贸易,以及沿伟大的丝绸之路穿越中亚与东亚地区的最遥远的贸易(图684)。
尽管博斯普鲁斯海峡上的这座大城市极为重要,较小一些的地方——例如大马士革、以弗所、尼西亚、帕加马、锡诺普、士麦那、特拉布宗和提尔——也都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发展中的控制性因素是新的基督教信仰,它从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hristianity)那儿获得了正式认可。当时,君士坦丁将文明世界的首都由罗马迁至拜占庭,从而迈出了把东罗马文化置于特殊轨道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