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用烟火技术的注释
A.R.霍尔(A.R.HALL)
早在远古时代,火就被用于战争了,用来摧毁庄稼、房舍、栅栏等,后来也用于烧毁船只和攻城掠地。原始时代,人们手中的火把就是一种很厉害的武器,但要获得更复杂的烟火,就需要更多的矿物学方面的知识。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人们所熟知的矿物中,燃烧性质最适于军事目的的,不外乎硫磺、硝石、沥青,以及一种强挥发性、低燃点的石油组分——古代作者都称之为“石脑油”。所有这些东西,古代近东地区都能得到,只是还不清楚是否会制备硝石,因此它作为辅助燃烧的添加剂的价值很小。在罗马时期,沥青大量地被树脂和从木材中蒸馏提取的焦油所取代。在西南亚的希特(Hit)和其他地方(第Ⅰ卷,边码250—254),从自然渗出的石油里可获取石油产品,非洲和西欧自然只有通过传说有所知晓。
关于这些原料的利用情况,后文将有论述。这里先说明在火药发明之前的以火为武器的三种战术手段。最简单的是火箭或火矛,由它发展而来的是用某种机械投射出去的火罐(边码700)。最复杂的是拜占庭时代早期出现的火罐,用管道甚至是火箭发射出去,火罐里装有猛烈的爆炸物。很明显,这三种方法都必须运用不同水平的烟火技术。
对于第一种,只需用粗麻纤维或者布、干燥植物之类的材料绑在箭头上,再涂上沥青或树脂,然后把它点着做成火把,并向敌人的木质工事或者船只上投掷。早在近东地区文明出现之前,这种装置可能就使用过,并在历史上一直沿用。至于火罐,要使它起作用,则需要设计出能够把它掷至足够远的机械,而且要研制出液体填充物,使得容器炸裂时能把可燃物散布到很大范围才行。或许人们在最初使用这种液体燃料时,就是简单地泼在进攻堡垒的敌人身上。近东地区所用的是石脑油,长期以来就充作“希腊烟火”的一种主要成分,对那些不知道其简单奥秘的人来说,这是非常神秘的东西[6]。毫无疑问,挥发性的油常常被有意无意地拿来和黏度较高的油、沥青或者其他东西混合使用。尽管根据古代作者们的描述来看,这些人造烟火非常难以扑灭,但我们仍然认为它们不可能经由外力碰撞或冲击作用而点燃。
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后半段或甚至更早的时期,含有石脑油的火罐可能就被用于战争了。关于火罐成分的文字记载要比这晚一些。普罗科匹厄斯(Procopius,6世纪中叶)曾经这样写道:
波斯人发明了往容器中填充硫磺,以及一种米堤亚人叫作石脑油,希腊人叫作“米堤亚油”的药物,把它们点燃后,用力投掷到攻城槌的木构架中,并将它们点燃,烈焰会点燃任何与它接触的东西,除非敌方立即撤退[1]。
在中世纪时,类似的配方更是经常使用。在被迫击炮于16世纪取代之前,火罐曾经长期存在。
7世纪时发明的“希腊烟火”,显然是由液体燃料改良而成。正是依靠熟练地使用这种武器,拜占庭王朝才得以在673—678年间的穆斯林进攻中,以及其后数世纪内西欧人和俄罗斯人的攻击中生存下来。除了用于制作这些破坏性武器以外,希腊烟火还在拜占庭的敌人中引发过带有迷信色彩的恐惧,因为王朝的君主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身负重托的配方的秘密。其实,既不存在任何一种单纯的燃料叫作希腊烟火,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用法。
拜占庭时期使用的一些方法很容易鉴别出来。在海上,据说他们常把磨得很细的生石灰与石油混和物进行混合,一旦石灰碰到海水就会发生反应燃烧起来[7]。加上硫磺,则能使烧出来的烟更浓也更有毒。这些液态燃料好像并不怎么使用硝石。
同样具有独创性的是用来把希腊烟火投向敌方的装置,例如安装在战船上的“喷管”(图341、图342)。它可能是一种青铜制的压力泵,通过喷嘴能将燃烧的液体喷射出去。据说,利奥六世(LeoⅥ,886—911)曾经让他的士兵在盾牌后面放上装了可燃物的小管子,点着后向敌人掷过去。一些作者曾经引用拜占庭公主安娜·康内娜(Anna Comnena)的记载,认为这种管子的推进装置就是火箭,不过这非常值得怀疑[2]。
用于充填这类管子的糊状物的配方可能更早就有了,朱利叶斯(Julius Africanus,主要活动于220—235)曾这样描述:把未燃烧的硫磺和从土里提取出来的盐、黄铁矿、硫化铁矿等量地放进一个黑色的研钵中研磨,再加上黑色无花果汁和黑色沥青(例如石脑油),制成糊状物[3]。一些对此感兴趣的人可能会认为,这些“灰土盐”“食盐”之类的东西就是硝石,但这种看法其实并没有什么根据。没有大量的纯硝酸钾、硝酸盐,制造火箭(或其他炸药)是不可能的。

图341 用于海战的希腊烟火。
烟火明显从喷管中直接喷射出去。出自一部10世纪的拜占庭手稿。

图342 用于喷管的罗马时期晚期青铜压力泵的结构复原图。出自意大利的博尔塞纳。
这些令我们困惑的事情中,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根本无须辨别中世纪作者所说的“盐类”究竟是现代化学家清楚区分的哪种物质,古代的作者们完全把硝酸钠和硝酸钾、碳酸钠和碳酸钾混淆起来了。
由于和拜占庭的密切联系,穆斯林国家应当能够控制伊拉克渗出的石油,加上他们对希腊技术文本和方法有所研究,自然会对烟火的战争用途有所了解,并凭借它成功地抵御了基督教入侵者。十字军的编年史作者们常常提及烟火。当时的人们为了阻止敌人过河,将路易九世(LouisⅨ)修建的用于掩护过河的木制大城堡用火焚毁,儒安维尔(Joinville,1224?—1317)记叙过这一情况(1249年):
希腊烟火的形状从前面看起来像一大桶酸果汁,拖着的尾巴像长矛一样长。它到达时声如雷鸣,看起来就像一条火龙划过天空。它发出的光芒也特别耀眼,使我们在营地能像白昼一样清晰地看到一切,这是由于火势极大而发出强光所致。那天夜里他们3次向我们投掷烟火,有4次则是用弓箭射过来的[4]。
有大量证据表明,穆斯林军队拥有大批火罐,配上缓燃引信并用军用投石机之类的机械投掷器投掷(图583)。但是,关于他们是否改进了烟火配方和发射方法,还缺乏有力的证据。
早在13世纪末之前,欧洲就已经开始制造烟火,作为中世纪时期最具戏剧性和深远影响力的技术发明之一,火药在枪炮方面的应用也早在14世纪早期就出现了。如果硝石—硫磺—木炭混合物的烟火配方是从远东传来,那么它不是通过拜占庭就是通过伊斯兰世界。诚然,欧洲人曾经和蒙古军队在波兰、俄罗斯以及波斯战场上有过一些直接的交锋,但火药是在西欧最早出现,蒙古人并不使用由中国人发明的烟火技术。
黑色火药由中国传到欧洲的路线尽管看起来不太明确(造纸及印刷术这两项发明的传入途径则很清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发明炸药配方和使用方法的历史远早于欧洲[5].1044年编著的《武经总要》中曾记载了火药的配方:
将1斤14两硫磺、2.5斤硝石、5两木炭、2.5两沥青,以及等量的干燥清漆碾成粉末后混合,再加2两的干植物材料、5两桐油,以及2.5两蜡,搅成糊状,直到所有成分最后都混合均匀。然后,用5层纸将混合物包裹起来并用线绑紧,再涂上蜡或沥青[6]。
可以看出,这些物质中包含大量碳氢化合物,更适合制作猛烈燃烧的烟火而非炸药。当时的中国人已经熟知了火箭和其他一些燃烧弹武器,这些武器和近东的类似,都是像近东地区投射液体成分烟火那样,利用机械装置进行投射。长期以来被用作麻醉药的硝酸钾作为添加剂使用,显然是后来的事情了。
由于使用这些燃烧弹配方,很可能就在偶然之中发明了炸药。填充了火药的竹管很快就被应用于军事目的,它们是用手或机械投掷的手榴弹的前身(图343)。

图343 日本弓箭手身旁的炸弹或手榴弹。
出自一件日本木刻,1292年。
最初,人们是把炸药连同石头、瓷片和弹丸一起装进空心竹筒里或者用纸筒包裹住。接下来它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金属管火炮。这种更具威慑力的“罗马蜡烛”,很快演变成向管子里填充一定量的火药粉和投掷物,然后利用一排火门接连发射出去。13世纪中期,中国出现了这种形式的火炮。随后,很快就出现了文献记载的金属枪炮管,利用火药的力量把投射物向前推出,然后便发明了最原始的枪炮。存世的最早实物出自1356年[7]。
在此前后,枪已经在欧洲的战争中相当普遍地使用(边码726)。那时,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交流没有实质性进展。事实上,欧洲在火炮方面的应用很快远远领先于中国人,硝石、硫磺和木炭的配方在1300年前后就已经出现了。据说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发明了一种焰火,但是,与通常的记载相反的是,他并没有发明黑色火药。几乎与此同时,一名叙利亚的阿拉伯语作者哈桑(Al-Hasan al-Rammāh,约活跃于约1280—1290)在一篇军事论文中明确地指出,硝石是烟火配方的主要成分,并且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溶解和反复结晶从其他盐中分离出硝石的步骤[8]。不过,他显然并不知道黑色火药的推进力。同时代归于马库斯(Marcus Graecus)名下的《烟火篇之火攻》(Book of Fires for the Burning of Enemies)一书,汇集了许多相当古老的烟火配方,并在1300年前后增补了硝石提纯和火药制作等内容[9]。
马库斯写道:“硝石这种矿物在自然界以石头上的粉化物形态出现,可溶于开水中,然后将溶液倒出来过滤,加热一整天一整夜后,在容器底部就会出现一薄层透明的固体盐的结晶物。”他补充道,“有两种办法制作‘空中飞扬的烟火’”。一个配方是用1份树脂、1份硫磺和(6?)份硝石,完全磨碎后溶解于亚麻油或者月桂油(更佳)中。把上述混合物填充进芦笛或空心管子里,就可以点燃使用,能够射到预想的地方,点燃任何东西。另外一个配方是将1磅硫磺、2磅柳木或椴木木炭、6磅硝石,在大理石上研磨成很细的粉末,这种混合物可填充进火箭里(和前文一样),或作为炸药使用[10]。
在《烟火篇》一书中,仍然没有提示焰火可用来投射弹丸。因此,尽管关于这方面的烟火技术知识是从远东传入欧洲的,欧洲人却是自己重新发明了(正如传统所坚持认为的那样)使用黑色火药的大炮和其他兵器。
在火药所需的成分中,木炭在远古时代就为人们所熟知。直到18世纪末期为止,炭化方法也没有真正的改进。硫磺的使用历史比较模糊,尽管人们也是很早就知道了它。根据阿格里科拉(Agricola,1556年)的记载,硫磺是从含硫磺的矿石和泥土(如含天然硫磺的火山灰)中提取出来的,或者通过蒸馏黄铁矿获得。先把天然硫磺放到坩埚里加热,蒸发出来的气体在第二个坩埚里液化,然后在第三个坩埚里去掉液体后得到固体。或是将黄铁矿放在坩埚里加热,坩埚底部有洞,硫磺熔化成液体后从这个洞里流到另一个盛水的容器中(图344)[11]。升华后得到硫华,多用于制药。如要做炸药,可以把寻常的硫磺放在坩埚里“软化”,改善其性能,这样硫磺就会完全熔化。给1磅硫磺加入0.5盎司用水银降低了活性的硫磺,再将这些东西完全混合,最后把硫磺倒进上好的白兰地酒里,使它更干、更热,性能也更佳[12]。
根据烟火方面书籍的详细记载,硝石需要最仔细的处理,以使其凝固。对此,烟火书籍中录有多种制造方法。硝石最早的来源可能是起霜的湿墙(边码370),后来可以从马厩、鸽笼、猪圈等处的含氮泥土里滤取出来(图336、图337)。以下是15世纪叙述的一种从含有多种杂质的液体中提取硝酸钾的办法:
如果你要去除盐和明矾提纯硝石,可以取生石灰2磅、铜绿和白矾各1森特纳(英担),2森特纳盐,用酒或醋配出一份碱液。把碱液静置3天以使其净化。然后,根据需要把硝石放进铜制容器中,加入配好的碱液,使之刚好浸过固体表面。完全混合后煮沸,令其体积减半,然后倒出液体,你将看到明矾、盐和所有杂质都沉淀在铜制容器的底部。将液体(先前是碱液)冷却后,就得到水晶似的硝石。当硝石开始结晶时,就可以倒掉液体了,然后再把晶体放到太阳下干燥即可[13]。

图344 从黄铁矿中用蒸馏法提取硫磺。
阿格里科拉,1556年。
另一种从食盐里分离硝石的办法是用冷水冲洗,在此温度下食盐的溶解度较高。据说,添加尿液能促进硝石结晶。16世纪又出现了一种广为人知的改进办法,即向石灰水中添加碳酸钾。把含硝石的泥土放进一个大桶里,交替分层放置木灰和石灰的混合物,最后加水浸没。过一段时间,溶液蒸发,加入更多的混合物加热,使之浓缩。作为最主要杂质的食盐首先沉淀。然后,把溶液放进另一个容器中冷却,以便让硝石结晶出来[14]。

图345 在研钵中研磨火药。
杵用有弹性的杆悬挂起来,摘自《火药书》(Feuerwerkbuch)的手稿,1450年之前。
除了正确制备上述3种成分外,制作好的火药还要求3种成分严格按比例混合。配比根据不同目的而有所变化,大炮跟手提枪械要求的火药并不相同。人们为了找出最佳火药,尝试过大量不同的配比,也尝试添加少许其他物质,例如氨盐、砒霜和锑等,以及研磨时加酒精而不是加水。15世纪早期,通常硫磺和木炭的重量比大约为2∶1,加进去的硝石的比例按最后预期的火力分别为4、5、6不等。现代的配比为硫磺占1,木炭占1.5,硝石大约占7.5。起初,人们用杵和研钵进行混合和研磨(图345、图346),后来逐渐被牲口或水力驱动的滚压机所代替。混合物须保持潮湿以避免处理过程中出现意外,发生爆炸的情况并非罕见。直到16世纪中期,火药仍像磨出来的面粉那样细,但是后来火药改为湿筛,使其相互蹭擦成颗粒状。起爆火药仍然要求用细火药,大量直接燃烧的颗粒状火药则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推进装药的体积。

图346 一座大型水力驱动的火药制造厂。
先由水车驱动连轴的梃杆,再由梃杆带动16根压模上下冲压。摘自一幅1676年的雕刻图案。
相关文献
[1]Procopius Hist.bellorum,Ⅷ,ⅹⅰ,35-38.(Loeb ed.Vol.5,p.160,1928.)
[2]LeoⅥTactica,c.ⅹⅸ,58(p.347).Elzevir,Leyden.1613.Anna Comnena,ⅩⅢ,ⅲ,6.(‘Alexiade’,ed.and French trans.by B.Lieb,Vol.3,p.96.Les Belles Lettres,Paris.1945.Engl.trans.by Elizabeth A.S.Dawes,p.329.Kegan Paul,Trench,Trubner,London.1928.)
[3]Mercier,M.‘Le Feu Grégeois’,p.36.Geuthner,Paris.1952.
[4]Joinville,Jean de.‘The History of Saint Louis’,trans.by Joan Evans from the modernized French ed.by N.de Wailly,p.61.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38.
[5]Davis,T.L.J.ceem.Educ.,24,522,1947.Goodrich,L.C.and Fêng Chia-Shêng,Isis,36,114,1946.Wang Ling.Ibid.,37,160,1947.
[6]Idem.Ibid,37,162,1947.
[7]Goodrich,L.C.and Fêng Chia-Shêng,Ibid.36,122-3,1946.
[8]Sarton,G.‘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Vol.2,ⅱ,pp.1039-40.Carnegie Instn Publ.no.376.Washington.1931.
[9]Berthelot,P.E.M.‘Histoire des Sciences.La chimie au moyen âge’,Vol.1,pp.89-135.Imprimerie Nationale,Paris.1893.
[10]Idem.Ibid.,Vol.1,pp.108-10.
[11]Agricola De re metallica,trans.by H.C.Hoover and Lou H.Hoover,pp.578-81.Mining Magazine,London.1912.
[12]Hassenstein,W.(Ed.and Trans.)‘Das Feuerwerkbuch von 1420’,p.60,col.2.Deutsche Technik,Munich.1941.
[13]Idem Ibid.,pp.53-54.
[14]Agricola.See ref.[11],pp.561-4.
参考书目
Sarton,G.‘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Vol.1,p.495;Vol.2,ⅱ,p.1038.Carnegie Instn Publ.no.376.Washington.1927,1931.
Mercier,M.‘Le Feu Grégeois’,pp.151-8.Geuthner,Paris.1952.

1850年左右日本佐渡的金矿内景。矿区的模样和古希腊劳里昂矿非常类似。(边码3)

A.大马士革附近巴勒贝克南部采石场里的巨大石灰石块。它是为建造朱庇特神庙时开采的,但是后来未使用。2世纪。(边码30)

B.日德兰半岛韦斯特隆地区翻耕时留下的交叉式犁痕。其纵横宽度均为1英寸。青铜时代。(边码92)

A.农家婚礼盛宴。菜看起来很简单。罐子里盛着食品,可能是谷物,用粗糙的盘子分装。长桌子一角放着刀子和面包片。注意(左下角)杯子里几乎装满了,很可能是庆祝用的酒(边码126、边码128)。农村的那种家具也是值得关注的(边码252)。勃鲁盖尔(Picter Brueghel),约1568年。

B.12世纪意大利北部的一座制桶匠的雕塑。他右手拿锤猛砸左手拿的锤,把上了箍的桶固定起来。(边码136、边码245、边码255)

C.移居的哲学家腰带上挂着个皮夹。英格兰雕像,16世纪。(边码183)

A.牛皮表层的显微照片,显示了:(A)表皮;(B)毛鞘;(C)脂肪腺;(D)汗腺;(E)动脉;(F)静脉。

B.去毛后鞣制前的牛皮的显微照片,显示了表皮层和真皮层。真皮层由细长的胶原纤维和不定纤维组成,后者由成束的网状组织连接。

C.鞣制过的皮革的显微照片,显示了生皮经过辗压那一侧的结构。(边码148、边码189)

A.埃及礼仪场合穿的袍子,用小羚羊皮制成。仔细地沿着边切成长条形的片状,然后织成网状物。约公元前1500年。(边码172)

B.局部放大,切出的片状物在接触皮肤后可延伸。(边码172)

C.“亡灵之卷”(Book of the De Dead)的残片。写在羊皮纸上的古埃及文字,可以用红外线摄影看清字迹。约公元前3000年。(边码164)

D.图坦哈蒙墓出土的战车轮子。所有接合处的皮带都是生皮做的,轮胎也是皮制的。约公元前1350年。(边码163)

A.皮革壁挂的局部,银箔覆面,浮雕装饰,绘有花边和鸟类的纹饰。(边码179)

B.带有深浮雕的压花皮革板。17世纪。(边码180)

A.炫目的烫金压花的红色摩洛哥皮书封,被认为是那不勒斯工匠于1480—1490年为匈牙利国王科菲努斯(Matthias Corvinus)所制。用烫烙铁制成的烫金压花被认为是由当时那不勒斯和西班牙的穆斯林传遍整个欧洲大陆的,直至亨利八世时期的英格兰。(边码180)

B.烫金压花的书封,罗杰·佩恩(Roger Payne,1739—1797)所制,方形棕色俄罗斯小牛皮。(边码180)

16世纪佛罗伦萨的缫丝工艺。其制法同图160中的中国式方法类似:将蚕茧浸泡在一个热水槽里,软化其中的胶质,用一个籰子将蚕丝卷成四匝;籰子装在曲柄上,用杠杆慢慢地旋转展开或卷起。那个正在维修的第二个籰子中清晰可见曲柄。用炉子加热水槽,并用烟囱来通风,在技术上比中国的做法有改进。约1510年。(边码198)

《求婚者突袭珀涅罗珀》(The suitors surprising Penelope),平图里乔(Pinturicchio,1454—1513)所绘的一幅壁画。画家描绘了珀涅罗珀在一架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式双综片织布机(与图182所示样式相同,只是机架要稍高一些)前工作的情景。综片、踏板、芦苇、布条以及梭子等都清晰可见(边码213)。一名女仆(左前方)从一团毛球中抽出线缠绕在梭子上,而一只猫正在玩那团毛线。从窗口向外可以看到尤利西斯(Ulysses)的船——一种三桅大帆船——已经返航(边码586)。

A.出自罗马附近阿米特努的青铜躺椅靠背,顶部饰有骡头,中间镶嵌的是银饰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和酒神的女祭司摘葡萄的图案。1世纪。(边码227)

B.青铜桌子,出自赫库兰尼姆的一幢私人住宅,图198是一张更豪华和装饰性更浓的三脚桌。1世纪。(边码224)

拉韦纳的圣马克西曼的一件木制家具(有几个地方经过翻新和整修),表面的象牙雕刻具有浓郁的6世纪希腊化的叙利亚风格。可能制造于拜占庭帝国东部的安条克。(边码225、边码227、边码243)

木匠圣约瑟夫(St Joseph)在作坊里做捕鼠器。他正用一把曲柄钻钻孔,这是这种工具最早出现的样式之一(边码394)。注意他工作台和凳子上到处散放的螺旋钻、凿子、锤子、钳子、斧子、单柄手锯以及直角斧等工具,都是带手柄的工具。康平(Robert Campin)所作祭坛画中的右翼部分,约1420—1438。(边码242、边码243、边码252、边码653)

A.嵌板结构的橱柜/碗柜。橡木上有使用锛子的痕迹。英格兰家具最早的抽屉就发现于这种橱柜中。16世纪上半叶。(边码241、边码243、边码249)

B.开架碗柜,上层的支柱饰有特殊式样的动物形象。英格兰,伊丽莎白时代晚期。(边码249)

C.开架碗柜上层嵌有小碗柜或小厨柜。这种大碗柜也许是同业行会会员使用的。英格兰,17世纪早期。(边码249)

D.橡木贴花装饰的不同类型:浅浮雕、凿冲纹。伊丽莎白时代晚期。(边码246、边码247、边码249)

A.橡木搁板桌。支架由中间的横档支撑,这样利用楔子就能方便地拆装桌子。16世纪。(详见图229,边码249、边码251)

B.用优雅的支架支撑的长桌桌面板由一整块橡木制成。英格兰,16世纪晚期。(边码249、边码251)

C.拉板式橡木桌,带有雕刻的旋转球形桌腿。英格兰,伊丽莎白时代。(边码249、边码251)

D.法式或欧陆风格的拉板式胡桃木桌。17世纪早期。(边码249、边码251)

A.刻有小圆盘花纹的小橡木盒子。16世纪后期。(详见图215)

B.橡木镶板箱,前面刻有代表主人夫妇的一男一女的浮雕图案。下面刻有他们名字的首字母,右边刻着“1597”字样,可能是他们的结婚年份。(详见图211)

C.6块板制成的箱子。前面饰有3排哥特式图案,中间那排是一串抽象化的叶子图案。英格兰,16世纪上半叶。(边码242)

D.有立夹板的橡木柜。英格兰,16世纪中叶。(边码245、边码249)

罗佛某妇女墓葬出土的一个雅典时期的陶质提水罐。
A.展开图案:雅典娜(Athena)和胜利女神(Victories)为正在工作的陶匠加冕。
B、C.两张不同角度的提水罐图片。公元前5世纪。(边码261)

A.陶工们在工作。工匠们正往一个雅典式的双耳喷口陶杯上进行彩绘。公元前5世纪。(边码261)

B.白色底色的雅典式双耳喷口陶杯。公元前5世纪。(边码265)

A.有黑彩武士人形图案的雅典式双耳细颈陶罐。公元前6世纪。(边码265)

B.有模制人形装饰的雅典式陶杯,边沿有轮状花纹和红色的图案。公元前5世纪。(边码265、边码267)

C.黑彩伊特鲁里亚式提水罐。公元前6—前5世纪。(边码271)

D.黑彩雅典式圆台,上面刻有陶工Ergotimos的名字。公元前6世纪。(边码261、边码265)

宙斯(Zeus)和伽倪墨得斯(Ganymede)造型的红陶雕像,前视图与背视图,比真人略小,出土于奥林匹亚。公元前475—前470。(边码275)


A.雅典娜的希腊红陶头像,高22.4厘米,出土于奥林匹亚。约公元前490年。(边码275)
B.萨特里克姆出土的萨梯和孟那德形象的红陶屋顶瓦饰。公元前6—前5世纪。(边码278)
C.维爱出土的阿波罗(Apollo)红陶胸像。公元前6—前5世纪。(边码275)

A、B.丘比特(Cupids)的红陶雕像。公元前4—前3世纪。(边码277)。
C.表现柏勒罗丰(Bellerophon)形象的米洛斯浮雕。公元前5世纪。(边码278)


A.铜绿斑铅釉五彩拉毛粉饰餐具。颜料预先填入划痕当中,可以看见其穿过铅釉层呈条状流下。出自波斯的尼沙普尔9世纪。直径10¼英寸。(边码303)
B、C.药罐。B:彩绘(蓝色、绿松石色和黑色)。高13英寸。来自波斯的苏丹阿巴德。14世纪。C:深蓝色。高153/8英寸。来自意大利的法恩扎。15世纪。这种阿尔巴雷洛式陶瓷起源于东方,随后于中世纪晚期被西方广泛使用。这充分体现了东方瓷器对欧洲的深远影响。(边码286)
D.带有螺旋塞的彩绘瓶,饰有塑性装饰,由乌尔比诺湖边奥拉兹沃丰塔那的工场制作。高17½英寸。约1560年(边码293x)
E.锡釉盘,绘有紫黑色、浅蓝色和黄色的图案(花饰陶器)直径8英寸。来自科林斯,12世纪晚期或13世纪。类似的鱼形图案在巴勒斯坦、阿普利亚、意大利南部也出现过。这展现了彩绘锡釉陶器发展的黎凡特风格。(边码287)

A.大盘子,出产于西班牙南部的马尼塞斯,15世纪,具黄色(铜器光泽)和蓝色花纹。直径16⅞英寸。图案风格结合了欧洲和伊斯兰特色。这两种风格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边码286、边码304)

B.来自佛罗伦萨附近卡费吉罗的花饰陶盘,具有蓝、黄、橙、绿、红、紫等色彩。直径9¼英寸。它可能描绘了陶匠凡特里尼(Jacopo Fattorini)绘制陶器时的情景。约1515年。(边码302)

C.来自意大利中部代鲁塔(Deruta)的花饰陶盘。图案为陶轮,直径14½英寸。约1530年。(边码288)



A.皂石制的绿釉化妆粉盒,来自埃及的里克希,约公元前1550—前1350。(边码315)
B.绿釉陶罐,来自伊拉克的基什。新巴比伦时代。(边码316)
C.蓝色玻璃花瓶,上有黄色装饰和图特摩斯三世(ThothmesⅢ)时期的旋涡图案。约公元前1500年(边码320、边码341)
D.藤条镶嵌的碎片。公元前2—前1世纪。(边码322、边码338)
E.广口陶罐,绿色玻砂。来自埃及的卡胡,公元前1450—前1350。(边码317)
F.绿色铅釉陶杯。来自塞浦路斯的库克里亚、1世纪(边码317)
G.蓝绿色彩釉陶高脚杯,来自埃及的梅杜姆。约公元前1550—前1350。(边码311、边码315)

A.浅绿色碗,模压纹饰,抛光处理。来自爱琴群岛。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边码335)

B.碗,两层无色玻璃之间有镀金装饰。来自意大利卡诺萨,希腊化时期。(边码342)

C.无色盖子,底部绘有图案。来自塞浦路斯。2世纪。(边码341)

D.绿色碗,具有棕色光泽的装饰图案。来自埃及艾特菲赫,8—10世纪(边码327、边码342)

E.浅绿色碗,具有有模吹制的纹饰,来自法兰克。6世纪。(边码339)

A.波特兰式彩绘浮雕花瓶,在深蓝色的底子上雕有白色图案。来自罗马,1世纪。(边码323、边码338、边码341)

B.无色大口酒杯,带有精致的平面浮雕图案。2世纪。(边码324、边码341)

C、D.萨尔贡二世(SargonⅡ)时期绿色花瓶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具有冷切的环形磨纹。来自尼姆鲁德,约公元前720年。(见图299,边码321、边码336)

E.雕刻有图案的无色大口酒杯,来自科隆附近的沃林根,3世纪晚期至4世纪。(边码341)

A.白色不透明水壶,绘有阿波罗和达芙妮(Daphne)的画像。来自俄罗斯南部。2世纪晚期或3世纪早期。(边码324、边码341、边码343)
B.一只两层无色玻璃之间具有镀金装饰的玻璃碗的底部,来自意大利。4世纪。(边码342)
C.镶边碗,蓝色不透明玻璃,带有白色花纹。1世纪。(边码340)
D.有模吹制的大口杯,带有球形装饰物。1世纪。(边码339)
E.无色水壶,带有捏出来的棱纹和网格状把手。来自科尔切斯特,3世纪。(边码340)
F.带有白色不透明斑纹的琥珀水壶。产自爱琴群岛,1世纪。(边码340)

A—E.展示了马赛克玻璃五大主要图案的碗:A.花卉图案;B.大理石面纹;
C.云纹;D.系带纹;
E.条纹。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边码322,328)
F—I.展示了古代玻璃四大主要风化表征的容器:F应力开裂;G.孔蚀;
H.凹凸不平;I.成片剥落。2—4世纪。(边码333—334)

A.奥斯蒂亚的一幢“临街的楼房”,展示了其中二层阳台的支撑物。这种“单元住宅”底层一般有店铺,一些建筑后来发展到4—5层。(边码446)

B.庞贝城典型的希腊—罗马时期贵族别墅的绕柱式庭院。矮墙上绘有植物和狩猎的场景,柱子上绘有红色和黑色图案,环绕整个花园。注意中间的蓄水池,也和中庭一样是绕柱式结构的。(边码446、边码530)

A.中世纪艺术家心目中的诺亚方舟。它描绘了木匠正在建造一艘木质框架的3层大船,船的顶部和边都很宽敞。在图的右部可以看到,工匠们在木质的立柱和横梁上用钻打眼,并用销子将它们接合起来。顶部用钉子固定,从图中可以看到工匠们差不多用完了一箱钉子。在图的前部,工匠们正用斧子、锯子等刨平、钻孔和锯木头地上堆放的工具中,有一把曲柄和一把方锯。摘自《贝德福德的房屋建造手册》(Bedford Book of IIouse),佛兰芒,15世纪早期。(边码241、边码389、边码391、边码393—395、边码440)

B.一位贵族正和建筑师讨论他的豪宅。修建这所房子,工匠们使用了一个水平振动锤来切割大石块。在贵族身后,工匠在使用粗凿斧和方锯;在他左边,一个工匠肩上扛着一桶砂浆,另一个工匠正准备上楼梯,可能是要重新刷一遍楼梯。人们用一个简易提升机搬运大石块。后面远处的人们在挖沟、打桩、修篱笆。出自一部15世纪晚期的法文手稿。(边码385—386、边码392)

A.修建巴别塔的情景。石匠们用粗凿斧、皮套、罗盘等工具修平石头并凿出齿纹。石头由带曲柄的提升机分两步运走。底下的绳子分成两股分摊拉力。有个很大的木头架子,在那里用小桶装水混合砂子和石灰,做成砂浆。砂浆从底下运到上面。脚手架是最简单的,工人们不小心站错了角度就可能有危险。塔的样式带有异国情调,事实上也和美索不达米亚那座消失了的金字塔有相似之处。另外,右边驮着石块的骆驼也是仅有的体现东方色彩之处。山上有座磨坊。出自一部约1425年的法文手稿。(边码385—386、边码388、边码394)

B.一幅值得关注的描绘修建教堂各步骤的图。脚手架非常复杂,各种材料用绳子运到上面。在图的前部,人们在混合砂浆,两个石匠正在切割石块。他们后面的房子是砖头的,但是无法判断黏合材料。砖瓦匠用木头铲子从桶里铲起砂浆和砖头。屋顶是瓦做的。佛兰芒,15世纪。(边码355、边码388、边码440)

A.饰以金、银、珐琅、水晶、金银丝和宝石的阿达高脚杯。爱尔兰,9世纪。(边码464、边码474)

B.圣路易(St louis)的青铜器,内层镶嵌金银。1290—1310。(详见图416,边码453)

金斯林杯。镀银,浅浮雕珐琅工艺。约1325年。(边码461、边码463、边码469)

A.建于马雷基亚河上的罗马桥,奥古斯都(Augustus)和提比略(Tiberius)时代。1世纪。(边码510)

B.庞贝城诺拉蒂大街的上升扶墙。79年以前。(边码530)

竖立在萨莫色雷斯的带翼的胜利女神。可能是为了纪念科斯岛海战(约公元前258年)。这座雕像站立在古希腊装甲战船的船头(参见图519)。约公元前250—前180。(边码566)

15世纪装饰复杂的马具。骑士们只握着马嚼子,而缰绳和装饰物都垂在马脖子上。第一个骑士的马鞍有个很大的垂直的前鞍,以及一个很重的胸套,并带有极其丰富的装饰物。注意长马腿上的环形铁马镫和马刺(边码560)。白马的颈锁是辫子状的。出自Van Eyck的《根特的祭坛》(A ltar of ghent),1432年

A.代比约四轮马车的残骸。该货车可能用于葬礼。凯尔特人的物品,可能产自德国南部或法国东北部。公元前1世纪。(图481、图504C,边码540、边码545、边码547)

B.伽拉忒亚(Galatea)驾着一辆有轮子的战车凯旋。这种车发明于罗马时期晚期,图示见于15世纪(图549),当时想必已相当普及。拉斐尔(Raphael)于约1514年为富翁齐格(Chigi)作的画,以及一只佩扎罗的陶罐,也用了这种绘画技巧。用于装饰一座16世纪的蓄水池。这个碗长19.7英寸,高8.7英寸,黄色、绿色和蓝色绘画,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图案和陶瓷的彩饰技术。(边码306、边码607)

A.15世纪法国的城市街景。街道上没有排水槽,只有大石板铺在路面上。富凯(Foucquet)手稿的插图,1458年。(边码531)

B.罗马时期布鲁日仍在使用的大型起重机,靠笼型车轮驱动驳船上的酒桶被提升起来,码头边的鹅卵石路上有一些简陋的雪橇,等着将这些酒桶运到后面的街上。(边码245、边码531、边码638)

罗马东南部地区5条渡槽的交叉点(见图614)。右边的拱形段向玛西亚、朱利娅和特普拉输送水。左边的向克劳迪娅和阿尼奥诺瓦输送水。主十字交叉位置有一座供监察用的塔楼。现代复原图。(边码670、边码672)

A.意大利南部阿拉特里地区的一座采石场的多边形墙的断面,由当地部落修建。公元前4世纪。(边码717)

B.一段哈德良城墙的空中照片,沿着墙边的最高点,到前面的城堡。墙的左侧轮廓非常清晰。约122年。(边码719)

A.特雷夫斯的罗马城堡尼格拉。约300年。(边码718)

B.都灵的巴拉丁城堡,奥占斯都大帝(Emperor Augustus)所建。公元前27—公元14。(边码717、边码718)

A.勃鲁盖尔(Brueghel)所绘的炼金实验室。注意这里所描绘设备的巨大差异。按照常规,蒸馏器和坩埚构成了实验装置的主要部分。粗糙的天平显示出它只能进行一些不重要的定量工作(边码749)

B.这幅斯特拉达尼斯(Stradanus)的画展示了炼金术士普遍使用的各种实验器材。图中,坩埚、长柄勺、锉刀等的缺失似乎暗示了大量工人正在从事提炼草本药物的准备工作。在右边凹室中的人,可能正在进行更精细的炼金工作。(边码749)

A.特尼尔斯(Teniers)所作的炼金术士的典型工作图。炼金室一般都这么整洁和宽松,一般操作过程也很干净,不会弄脏工作服。前面的炭炉显然没有装风门。(边码749)

B.普里斯特利(Priestley)的实验室。比起一般典型的炼金实验室装备来,图中的装置很简单。收集气体的装置不包含在炼金装备里。(边码750)

奥尔良附近的热尔米尼德普雷教堂拱顶上的马赛克天使图案。9世纪。制作手法、做工和设计都深受拜占庭风格的影响。(边码762)
[1]油脂本质上是带脂肪酸的甘油。当碱(如苏打)与脂肪反应,就生成了脂肪酸钠,甘油也一起产生。在早期的肥皂生产过程中,甘油仍然存在于产物之中。但是,这种东西没有洗涤作用,可以通过将盐类加入到肥皂溶液中将它除去。这样,将肥皂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后,溶液中会有一定比例的甘油,这个操作可以反复进行,直到将大部分甘油除去。现在,甘油的作用被发现了,它已成为一种有用的副产品。
[2]玻璃的通史在第9章中有详细讨论。
[3]在存在二氧化碳时,最初形成的醋酸铅中有些会转化为碳酸盐。发酵的有机物总是出现在后面的过程中。
[4]为了避免混淆,现代术语“靛蓝”在这里用作为表示蓝颜色的化合物,不管它是从靛蓝还是从菘蓝植物中获得的。
[5]为什么她的脸颊绽出了红玫瑰(How the redroses flush up in her cheeks),纯洁白雪染上了漂亮的朱红色斑(And the puresnow with goodly vermeil stain),红染料里染的深红色(Like crimson dyed in grain)!斯宾塞(Spency):《新婚颂歌》(Epithalamion),226.
[6]想必记得西方当时还不知道有易燃的液体,在约1200—1300年前,“燃烧的水”(aqua ardens)——酒精——尚未在西方制造出来。
[7]这种办法常被人描述成拜占庭式的,但是从未得到验证。实际上,石灰碰上海水不太可能引燃石油。更有可能的是,直接用火罐把流动的酒精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