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整理

6.5 整理

“整理”这个术语系指编织后对织品的处理。朗格兰(Langland)在《耕者皮尔斯》(Piers Plowman,约1362年)中写道[25]

新织的布匹还不适于做衣穿,

须经水冲脚踹,或漂洗机处理,

用水洗净后再经起毛机梳理,

折叠、绷直后才送到裁缝手里。

首先,必须除去织品的外露残缺。可以将布料悬挂在木架上或铺放在桌子上(图184),用镊子拣去杂质,除掉线结,修补编织中的纰漏。然后,为了使织品紧密压实,纤维黏结在一起,以及除去织品缝隙,必须对毛织品进行缩绒。缩绒一定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工艺,因为它与制毡是一样的,制毡大概要早于编织。来自庞贝(1世纪)的关于缩绒的早期描述中,4只陶制大缸分别放置在不同的隔室内,3名缩绒工对编织品进行缩绒,另一名站在一个大缸里踩踏。在桑斯的一块罗马浮雕上,描绘有法国的缩绒工在缸里缩绒织品的情形(图185)。

img

图183 织布工使用框架式水平织布机织布。(下)从右边的转动卷线车上卷纬管。出自伊普尔的《贸易指南》,约1310年。

img

图184 在修道院中整理织品:(右)清除编织品上的杂质;(左)在绷布架上绷紧布料。出自1421年的一份意大利手稿。

普林尼等人描述了缩绒剂[26]。希腊人和罗马人不使用肥皂,而是使用各种各样的碱性洗涤剂,例如植物灰汁或泡碱及人的陈尿等。漂土是一种自然分离的水合硅酸铝,可以除去油脂,因而被广泛使用。人们也使用某些植物的汁液,常用的有丝石竹属植物(Gypsophila struthium L)和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inalis L)(边码355),所有这些植物从中世纪开始一直持续使用到现代。在这类物质帮助下,操作者用脚踩踏毛织品,直到羊毛纤维充分地黏结在一起(图186),还要不时把织品拿出来重新整理,保持平整的状态。缩绒完成后,毛织品放在缸里或在河水里冲洗,然后用木棒击打,增加纤维结构的黏着力。

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刚编织好的织物被放入热水中,加入肥皂或陈尿以及碱液洗涤2小时,直到发泡沫为止,然后用冷水冲洗拧干。接下来,织物放到盛有沸水的染缸里,使用漂土处理半小时,最后再次在流水中洗涤,挂起晾干。佛兰德的织品先浸泡数日,再放在一个含肥土的木桶里缩绒,然后用脚踩踏,直至编织缝隙消除为止。这些佛罗伦萨和佛兰德的织品,或者是完全由精梳羊毛加工成的精纺绒线织品,或者至少经纱是由精梳羊毛制成的。然而,缩绒处理一般是用在由粗梳羊毛制成的羊毛织品上的,这与当时和现在的通常做法相反。

根据普林尼的叙述,亚麻织品用棍棒击打,以改善织品表面特性。中世纪期间,一般使用某些形式的缩绒分离粘在一起的纤维,使其变得柔软一些。13世纪,在圣加尔有用于亚麻缩绒的木盆的记载。

img

图185 (上)剪布;(下)缩绒。出自位于桑斯的一块高卢—罗马式墓碑。

11世纪时,人们知道了缩绒机。到13世纪,整个欧洲都在广泛使用这种机械。然而,我们对15世纪以前缩绒机的详细构造依然所知甚少。这种机械装置模拟用脚踩踏织品的动作,两个重木槌由机械动力举起,并落在木盆或木桩上的织品上,动力则由早已用于磨面机的水车提供(第17章)。但是,缩绒机的应用包括某些新颖的机械原理。大约1438年,在肯特郡应用的缩绒机,能够同时缩绒3块12码长的半身绒面呢[27]

img

图186 缩绒工踩踏大缸中的织品。取自科多尔的瑟米尔—昂诺克西奥大教堂织布工同业行会的窗画。约1460年。

img

图187 1607年绘就的水力驱动的缩绒机械。

中世纪的缩绒机无疑类似于宗卡在1607年描述的那种后来出现的缩绒机(图187)。这种缩绒机的水车轴支撑着挺杆,挺杆交替举起两个大木槌头。挺杆撤去后,木槌坠落到盛有缩绒介质的木桶里。时常要取出编织品重新捆扎,以保证平整的状态(图553)。

经过缩绒和冲洗后,湿的布料挂在架子上或铺在绷布机上,露天晾干。从古罗马时期开始,这种做法在整个中世纪都一直没有变化。在锡尔切斯特,几排打上桩的洞可能曾经供这种晾布料的架子所用[28]。典型的中世纪绷布机有两个水平木梁,架在垂直的木柱上(图184)。

为了使毛织品变得柔软,需要使纤维朝上竖立起来,最后的这道工序仅仅是刷毛起绒,而且在古希腊时期就被人们所知。据普林尼记载,起绒有时使用刺猬皮,有时使用蓟,通常是蓟属植物(Carduus)(边码193)。这种方式可以从来自庞贝的壁画中见到(图188),而且从中世纪一直持续至今。起绒草头(图155)捆扎在一块小木架上,木架上装有把手(图189)。有时,织品要多次起绒,就用新的粗糙的起绒草替换磨损变柔的起绒草,以便使织品更平滑。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南部,人们特意种植了起绒草。

img

图188 出自庞贝的壁画。

显示丘比特(Cupids)在整理织品,缩绒(左),为晾在架子上的织品刷毛起绒(右)。早于79年。

img

图189 剪绒前布料的起绒。出自瑟米尔—昂诺克西奥的织布工行会的窗画,约1460年。

img

图190 布料剪绒。出自瑟米尔—昂诺克西奥的织布工行会的窗画。

每次起绒后,要剪去短绒毛,除掉纤维末端,使面料表面平整。这一工序最早期可能使用羊毛剪,现在已经在庞贝和埃塞克斯的一个罗马遗址发现了布剪刀(图191)。在桑斯的一个罗马人浮雕上,也有布剪刀的描绘(图185)。剪绒方法是将布料平铺在工作台上,使剪刀横着放置。在图190中,剪绒工将左手腕套在剪刀下面刀身的一个箍带中,用同一只手的手指打开和合上刀身,右手将剪刀顶在身上,保持剪刀的稳定。

后来的技术知识显示,剪绒工显然是从布料的一边开始剪绒,不停地打开和合上剪刀,慢慢剪到另一边。工作台铺上垫子,布料贴在垫子上,用双端挂钩或habbicks固定,当一段布料剪完后,挂钩打开,送进另一段布料。剪绒和起绒交替进行,布料有时是干的,有时是湿的,直到获得所需效果。布剪刀作了一些改型后,一直使用到19世纪。

织布机编织出来的亚麻织品呈灰褐色,所以必须漂白和压平。出自圣加尔的16世纪早期规章表明,亚麻织品先要放在有灰汁的沸水中煮炼,然后铺放在干燥的场地上在阳光下漂白。场地必须相当宽阔,而且可以建起任何所需要的竖桩,这里指的是悬挂亚麻布料的一些木柱。13世纪时,这样的场地从圣加尔的男修道院院长那里租用。薄亚麻织品要在阳光下晾晒8周,厚的织品要达到16周,根据天气情况,还要有规律地用水喷淋,最后要在流水中冲洗。

类似地,棉织品的漂白是铺放在阳光照射到的草地上,听凭露水溅湿。由于色泽纯白,棉织品很受希腊人和罗马人喜爱。它用燃烧硫磺的烟来漂白,起绒后铺放在一个半圆形的笼子上面,笼子下面燃烧硫磺(图192)。通常将优质的漂土糅进织品作为最后的整理,使织品变得更白。

压平可以使布料表面平滑有光泽。从古罗马时期开始,螺旋压平机就已经使用了。普林尼认为,这种机器是在他那个时代发明的。庞贝壁画有这种形式的压平机绘画(图193)。用手杆转动两个竖立的螺旋,压平机顶板被推向下面的基板上,布料应该仔细地前后折叠,并放在顶板和基板之间,竖立的螺旋的左、右螺纹方便了施加均匀的拧紧压力。一幅2世纪的绘图显示,横木上的爪钉同竖直螺旋上的螺纹相咬合,从而避免了使用螺母或螺帽。压平前,工人会习惯地含一口水喷到布料上。

img

图191 罗马的短绒毛大剪刀。出自埃塞克斯郡切斯特福德,长约4.5英尺。

img

图192 带着笼架和盛装燃烧硫磺的罐子的漂布工。出自庞贝,早于79年。

img

图193 由两个螺旋操作的织品压平机。出自庞贝漂洗工作坊的壁画。

亚麻布料表面用木棒摩擦产生平滑,就像在埃及那样,或者用非常大的压力将一个木块压在布料上。有时,人们也用平滑的石头。在瑞士,使用一个沉重的大理石球在铺开的布料面上滑动。

相关文献

[1]Pliny Nat.hist.,Ⅷ,lⅹⅹⅱ,189-lⅹⅹⅲ,191.(Loeb ed.Vol.3,pp.132ff.,1940.)

[2]Salzman,L.F.‘English Trade in the Middle Ages’,p.307.Clarendon Press,Oxford.1931.

[3]Homer Odyssey,ⅩⅧ,315ff.(Loeb ed.Vol.2,p.218,1919.)Pliny Nat.hist.,Ⅷ,lⅹⅹⅲ,191.(Loeb ed.Vol.3,p.134,1940.)

[4]Doren,A.‘Studien aus der Florentiner Wirtschaftsgeschichte’,Vol.1:‘Die Florentiner Wollentuchindustrie’,pp.44f.,486.Cotta,Stuttgart.1901.

[5]Gutmann,Anny L.CibaRev.,no.14,485,1938.

[6]Wescher,H.Ibid.,no.65,2380,1948.

[7]Doren,A.See ref.[4],pp.45f.;487.

[8]Wescher,H.Ciba Rev.,no.64,2340,1948.

[9]Virgil Ceorgica,Ⅰ,line 77.(Loeb ed.Vol.1,p.86,1916.)

[10]Pliny Nat.hist.,ⅩⅨ,ⅱ,6-11.(Loeb ed.Vol.5,pp.424ff.,1950.)

[11]Idem Ibid.,ⅩⅨ,ⅲ,17-18.(Loeb ed.Vol.5,p.430,1950.)

[12]HerodotusⅣ,lⅹⅹⅳ.(Loeb ed.Vol.2,p.272,1921.)

[13]Liu,G.K.C.‘The Silkworm and Chinese Culture.’Osiris,Vol.10,pp.129-93,1952.

[14]Keng-chiht'u‘[Drawings of the forty-six various]processes in tillage and weaving’each with a stanza of poetry compiled by the direction of Emperor Kang-Hsi.1697.The woodcuts of this imperial publication were based on illustrations,now lost,of poems by the twelfth-century poet Lou Shou.For a complete set of the illustations see the reproductions in:Franke,O.‘KengTschit'u.Ackerbau und Seidengewinnung in China.Ein kaiserliches Lehr-und Mahnbuch.’[Trans.and comm.]Abh.Hamburg.Kolon.Inst.Vol.2,1913.

[15]Theophrastus Hist.plant.,Ⅳ,8.(Loeb ed.‘Enquiry into Plants’.Vol.1,p.316,1916.)

[16]Aristobulus quoted in StraboⅩⅤ,C 694.(Loeb ed.Vol.7,p.34,1930.)

[17]Wescher,H.Ciba Rev.,no.64,2336,1948.

[18]Catullus LⅩⅣ.(Loeb ed.,p.118,1912.)

[19]Doren,A.See ref.[4],pp.46f.;488.

[20]Beck,T.Z.Ver.dtsch.Ing.,50,568,1906.Vinci,Leonardo da.Codice Atlantico,fol.393 b.Facs.ed.by G.Piumati.R.R.Accademia dei Lincei,Milan.1894-1904.

[21]Bini,T.‘Su i Lucchesi a Venezia.’Atti R.Accademia,Lucchesi,Vol.15,p.54,1803.

[22]Zonca,V.‘Novo Teatro di Macchine et Edificii’,pp.69-75.Pietro Bertelli,Padua.1607.

[23]HerodotusⅡ,35.(Loeb ed.Vol.1,p.316,1920.)

[24]Festus,Sextus Pompeius.De verborum significatione(ed.by W.M.Lindsay),pp.342,364.Teubner,Leipzig.1913.

[25]Langland,W.‘The Vision Concerning Piers Ploughman’,B Text,passusⅩ,lines 444-8.Ed.with annot.by W.Skeat,Vol.1,p.466.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24.

[26]Beckmann,J.‘A History of Inventions,Discoveries and Origins’(trans.by W.Johnston.4th ed.rev.and enl.by W.Francis and J.W.Griffith),Vol.2,pp.92-108.Bohn,London.1846.

[27]Gardiner,Dorothy.Archaeologia Cantiana,43,202,1931.

[28]Thomson,J.‘The Book of Silchesser’,Vol.2,p.406.Simpkin,Marshall,Hamilton,Kent and Co.,and Lloyd,London.1924.

参考书目

Espinas,G.‘Recueil de documents relatifs à I'histoire de l'industrie drapière en Flandre’(3vols.Commission Royale d’Histoire.Kiessling,Imbreghts,Brussels.1906-20.

Feldhaus,F.M.‘Die Technik der Antike und des Mittelalters.’Athenaion,Potsdam.1931.

Podreider,Fanny.‘Storia dei tessuti d'arte in Italia.SecoliⅫ-ⅩⅧ.’Istituto Italiano d’Arte Grafiche,Bergamo.1928.

Roth,H.Ling.‘Primitive Looms’(3rd ed.).Bankfield Museum,Halifax.1950.

Salzman,L.F.‘English Industries of the Middle Ages’(new enl.ed.).Clarendon Press,Oxford.1923.

Scott,E.K.“Early Cloth Fulling and its Machinery.”Trass.Newcomen Soc.12,31-52,1933.

Uccelli,A.‘Storia della tecnica dal medio evo ai nostri giorni’,pp.125-76.Hoepli,Milan.1944.

Yates,J.‘Textrinum Antiquorum:An Account of the Art of Weaving among the Ancients.’Taylor and Walton,London.1843.

[1]在英格兰,粗羊毛织品通常称作“棉织品”,这造成了记载解释的很多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