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 伊特鲁里亚陶器(约公元前700—前100)
伊特鲁里亚人到达意大利之前,当地的文化通常被称作维兰诺维文化。维兰诺维在博洛尼亚附近,这里曾发现那个时期的大量遗存。公元前7世纪,它继承了青铜时代湖上木排屋文明的早期意大利文化,陶器仍然保留着原始的特征。我们一般采用它的意大利名字茵珀斯托(impasto),来命名这一时期的陶器文化。一些陶器用手制成,但大多数陶器是用手和陶轮共同制成(图249),先用手捏出陶瓶的大致形状,再在陶轮上完成。所用的陶土非常粗糙,内含氧化铁成分,在加热后呈黑褐色或微红色。由于还原程度的不同,陶土烧成的颜色也不尽相同。器皿表面不施釉,而是用木制和石制工具打磨,以使器皿表面光亮。在烧制过程中,磨光的陶土表层产生裂纹。装饰上侧重用雕刻手法,有时用红赭石加强效果,大部分纹饰属于几何纹,偶尔也用动物纹样。到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后期,偶尔也生产一些华丽的陶器(图250),装饰上出现莲花和怪兽图案,明显带有东方色彩。

图250 带底座的茵珀斯托陶碗。
出土于拉丁姆。公元前7世纪。
伊特鲁里亚的布奇诺陶器从茵珀斯托陶器发展而成,突出的变化是制陶技术的改善。所用陶土经过精心淘选,由于在烧制过程完全还原反应代替了不完全还原反应,陶土的颜色也从褐色变为通体黑色。较早的器皿用轮制法成形,通常器壁很薄,采用雕刻或浮雕法装饰(图251,边码271)。动植物图案当时很流行,是用带齿的棍刻划的扇形装饰[9]。浮雕大部分用于器物的手柄处,或者是趁陶土还柔软的时候用滚筒在器皿表面滚动,制成狭窄的装饰带。
公元前6世纪时的布奇诺陶器器形变得厚重,装饰上更多地用浮雕纹饰代替雕刻纹样(图252)。同后期的迈加拉和阿瑞底姆的陶器(边码269、边码272)一样,它也是用模子在陶轮上成形,轮制的痕迹仅仅在器皿内壁可以看到。内壁上有指印形成的凹纹,这与外壁的浮雕纹饰相符[10]。因为布奇诺陶器大部分不是碗形,而是装饰有扭曲的冠饰的复杂器形,制作时便往往需要用几个模子共同完成。通常可以看出器足与器身之间、器颈与器身之间,或者器身不同部分之间的接缝,器足有拉制的也有模制的。偶然会出现没有纹饰的浮雕,那么整座陶器就都是拉制而成的。如果浮雕上有纹饰,则需分别处理,特别是在浮雕局部呈圆弧形凸出在瓶口边缘上。从陶瓷艺术角度上讲,这些黑色的伊特鲁里亚大罐基本上令人满意,在色彩、造型和装饰方面比较协调。

图251 伊特鲁里亚的布奇诺陶壶。
轮制,饰有刻花纹饰。公元前7世纪。

图252 伊特鲁里亚的布奇诺陶壶,模制。
公元前6世纪。
除了这类黑陶罐,我们还发现了许多伊特鲁里亚的绘画陶器。它们在技术上模仿科林斯、爱奥尼亚和雅典的陶器(图版18D),这并不令人惊奇,因为来自这些制陶中心的陶器大量出口到意大利。然而,这些绘画陶器风格各异,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开。伊特鲁里亚红彩陶器的纹饰不是陶土的本色,有时直接用红颜料绘出(阿提卡陶器偶尔也使用这种技术)。上述地区也生产模制的头形陶瓶或人形陶瓶,虽然在技术上模仿希腊,在风格上却屡有创新。
在公元前3—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伊特鲁里亚的陶器和希腊陶器一样受到金属器的影响。器皿上的浮雕规定要单独模制后再贴在半干的器壁上,器表有时是镀银的。除沿用早先作品模子的地区外,意大利其余地区的陶器均是希腊化时期的希腊风格。
伊特鲁里亚工匠一些古老的制陶技术,想必被他们在阿雷佐地区的后裔所继承,那里曾经是伊特鲁里亚的要塞。一些罗马时期的精美陶器,也是在那里被发现的(边码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