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 中世纪的道路和交通
罗马帝国的崩溃意味着中央集权的瓦解,所有以罗马为中心的道路修筑和维修系统以及邮政服务系统都随之衰败。其后几个世纪经济支柱也难以集中。只是在击败南边的穆斯林武装和西边、北边的北欧海盗之后,西欧才开始重新布局。这时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欧洲不再以地中海为中心,而是向西拓展到了大西洋。在拜占庭帝国和伊斯兰帝国时期,交通干道没有什么变化,罗马和希腊时期遗留下来的道路仍在使用和养护。9世纪时,伊本·赫达兹比(Ibn Khurdādhbih)还记述了有930个驿站的邮政体系。尽管早在10世纪时,底格里斯河上最后一座古代桥梁便倒塌了,但整个系统只是慢慢地垮掉。
西部的罗马道路使用了很长时间。不过,许多道路到了中世纪末,已无法通行,这是因为农民需要建筑石材而肆意拆卸铺路石板,再就是一些地主逐渐侵占道路。罗马帝国灭亡后的几百年间,由于交通压力大幅下降,一些道路还保存得相当完好。一些早期的圣人传奇中曾提到几条道路,它们的留存便于传播思想和手稿,并运送各种货物。
即便在最黑暗的年代里,许多城镇的修道院和官员也都用信使来传递信件。和罗马时期的情况类似,在多数情况下,信使有正规的服务部门,随身带着通行证和身份证明。他们出差大多靠步行,直到13世纪才开始普遍使用马匹代步。
关于中世纪交通、旅行、道路地形方面的资料,我们手头相对比较少[29]。尽管在理论上地主有义务维护道路,但他们往往不尽义务,所有的道路和桥梁都是靠强制征用劳工来养护的。这种做法显然不很成功,因为只有在城市才能对劳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为了对道路和桥梁进行比较好的维修和保养,道路管理税增加了。但是,中世纪不断增长的贸易往来还得支付名目繁多的其他通行税,以及道路、河流、海洋、市场的关税。整个中世纪期间,英国每年的通行税一直不断增长,但还是低于法国和德国。在德国,几条汉萨同盟大道相对免税,其他地区的通行税却逐渐阻碍了国内的贸易往来。
尽管地主们经常抗议因拒修自己领地中的道路而被课罚金,但他们有时也请愿要求收取通行税。市政当局也经常因为修路或修桥而付钱给私人,人们认可保养公路是一种责任和义务。12世纪,教长兄弟友好协会(Congrégation hospitalière des frères pontifes)在法国和意大利修建了许多桥梁。1315年,虔诚的慈善家支付了达勒姆附近的道路维修费。僧侣修道院、互助会、行会纷纷踊跃捐款,王室到了13世纪也经常领头认捐。公有财产是13世纪法国部分法规的内容之一,而在英国的习惯法中,“国王之路”一词不仅指军用道路,还包括所有通往城镇和集贸市场的大道。1353年,爱德华三世(EdwardⅢ)曾下令重铺通往威斯敏斯特的道路,这条道路在1314年已经铺过。
许多道路是罗马时期遗留下来的,不过更多的是为了逃税而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改道或者另筑的。中世纪的交通发展增加了对道路的需求,大量的朝圣者涌向罗马、康波斯特拉以及其他圣地,单是从法国到康波斯特拉就有4条道路。贸易市场和定期集市的增加,要求有多种交通路线提供服务。大部分情况下,在原有的罗马时期老路附近往往还有两条或更多的新路,例如巴黎和里昂之间就是这样。

图477 修筑中的巴凡—图尔奈(Bavai-Tournai)大道。出自15世纪佛兰芒人的一幅手稿插图。
图中表明,四腿凳已被使用,习惯的铺路方向是从后往前。
11世纪,人们用手推车推或者由搬运工背,从莱茵河地区翻过阿尔卑斯山向波河流域运送各种商品。12世纪时,贸易主要集中在罗讷河流域,然后转到热那亚,虽然这样路程远了3倍。13世纪,因为阿尔卑斯山道路翻修,原来的贸易通路得以重新使用。有时候,罗马时期的道路充满泥泞,这时人们就更愿意走新路。随着主要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心目中的道路标准也逐渐改变。罗马时期的道路主要是行军道,交通工具对道路发展的影响很小(边码515)。到了中世纪,干道逐渐改进,大多是在松软的沙地上铺一些鹅卵石或碎石,这能避免热胀冷缩造成的不利影响,易于维修,最后成为主流的道路结构。
国家修建的石块路(chemins ferrés)是在沙地基础上铺上大石块,然后用灰泥(由沙子、石灰和淤泥混合而成)粘牢。还有一些道路是在沙或土的基础上铺设砂砾或碎石,类似古代那种夯紧的石街(lithostrata)。类似韦尔布里和桑利(1322年)之间的鹅卵石路,是根特镇为发展和巴黎的贸易而出资敷设的。15世纪巴凡和图尔奈之间的路,则在雅克·德·吉斯的《埃诺志》(Chroniques de Hainaut)中有记录(图477)。另外,法国和佛兰芒的铺路工坐在四腿凳上从后往前铺设鹅卵石,德国的铺路工则习惯坐在独腿凳上后退着铺路(图478)。

图478 一名德国铺路匠正在用一条独腿凳铺路面。出自纽伦堡的门德尔(Mendel)相册,大约1456年。
中世纪早期的苦力扛着货物或推着载货的小车在道路行进。许多货物装载在两轮推车上,更多的则用一种四轮推车(图497),还有一种农用平板推车,载重量是两轮推车的3倍左右。另外,人们还使用驳船或其他船只运货,但不用驮马。在平原地区,运货速度是每天22—35公里,因为这时已有了较好的马具能让马跑得更快更久。因此,尽管道路状况并不太好,但交通费用还不至于过分昂贵,从科茨沃尔德运送羊毛到加来加价约40%。在13世纪,每80公里运程羊毛一般加价约1.5%,粮食则加价15%。这虽然比较合理,但比起海运来还是贵得多,加斯孔的酒海运到赫尔或爱尔兰,所需的费用只是陆运的10%。实际上,由于中世纪时期交通运输设施的高效率,使贸易中发生的运输费用比例比今天还要低。真正导致贸易成本攀升的原因,主要是政局不稳定。
信使和旅行者多半是步行或骑马,坐货车旅行还不被许可。通常情况下的每天行进路程,在平原地区约50公里,山区约40公里,这个速度跟古代差不多或稍快些。尽管从前的那种寄宿住宅已经不复存在,一些私人住宅、小旅馆和救济院(宗教组织建的朝圣者住所)却可以为旅行者提供方便。据估计,多数道路平均每年运货量为1000吨左右,有的还要更多一些。有数据表明,仅在1370年,经慕尼黑附近的3条盐道输送的盐达7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