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古代文明和机械化
在希腊—罗马世界的机械史中,有一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古代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显示了对技术问题的蔑视,但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却没有这种倾向。在法定文本,特别是在雅典的法定文本中,这些装置的重要地位证明了这一点,显示出熟练工人和技术劳动在现实中很受尊敬。
一般而言,古代人对于用机械来体现先进技术水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倾向。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机械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程度,绞盘、滑轮和弓形钻并不是能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机械。希罗详细描述(边码635)的剧院的自动装置,可能在他之前的几个世纪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当时可能没有那么完美。或许是这些神秘而无法解释的几何运动,使得质朴的人们认为有一天机器有可能取代他们的工作,希罗描述的其中一个场景便是在一个海军造船厂中由木偶加工木材。如果在舞台上自动装置可以完成某项工作,那为什么不在现实中使用机械呢?
许多现代经济作家认为,充足、廉价的奴隶劳工削弱了改进机器的动力。亚里士多德(卒于公元前322年)在他的著作《政治学》(Politics)的开头中说,如果运输工具和锄头可以自动运行的话,奴隶就会变得过剩,但他并不认为奴隶制度会阻碍运输工具和锄头的机械改进。在讨论奴隶社会时,难道我们不应该从总体上去考虑人力劳动吗?把奴隶制度的消亡归因于从车轭到马颈圈的改变使畜力更加经济的争论,无法令人信服。在古典时期的遗迹中,人力牵引只用在特别沉重的负载上而不用在一般的运输中。在中世纪和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主要用驮畜来进行运输。交通系统本身得到改善以前(第14章),即使是使用马颈圈的长距离运输,路线也一直不很合理。
毫无疑问,人们对奴隶制度的经济条件研究得太少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减少劳动者的数量而实行机械化,确实是工业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可以不考虑在1—3世纪中出现的生产武器或其他军需用品的大规模作坊,因为它们是军队需求的反映,与技术和经济的变化无关。然而,其他真正的工业化工场也采用了以上提到的进步技术。在阿尔勒附近的巴格贝格尔,出土文物显示了16个制造作坊分布在8个对称的场地(图546)。这个重要的制造基地和由戴克里先(284—305)和君士坦丁(311—337)倡导的改革带来的经济革命有关。由政府来控制的分配和工业生产体系,取代了罗马帝国早期的家庭经济和自由劳动系统。
在罗马帝国后期,巴尔贝格尔附近的其他大工场就为人所知。在北非,有比较大的生产橄榄油的工场。在突尼斯的杰马勒,有一个装备有大量压榨工具的工场遗迹,它很明显是以工业化规模进行生产的。在阿尔及利亚,希尔拜阿古的油料工场包括了21个压榨平台。不仅这些工场构成的整个体系是为大规模生产设计的,而且在工场的周围出现了一个城镇。阿尔及利亚的比尔萨贡的油料工场,也是这种情况。
在罗马的所有城镇中,众多不那么重要的企业体现了因机械化引起的意义深远的经济变革。在庞贝(图77)和奥斯蒂亚,仍然可以看到和北非的许多城市油料工场一样的工场遗迹,这显示出了半机械化时代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