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络纱、线管和整经
在纺纱后,必不可少的操作是将纱线从锭杆上取下来(络纱),卷绕在纬线和经线的筒管上(绕管),以及制备经线排到织布机上(整经)。在蚕丝制备中,络纱和加捻代替了纯粹的纺纱。
锭杆上纺过的纱线不能直接取下,必须用某种手段将它卷下来。在受希腊罗马影响的地区中,络纱可能用手工绕成线球。一个用柳条或苇子辫状编织的锥形篮子被用来盛装粗纱线球、锭杆、纺线杆,可能还有纱线球,它总是与妇女联系在一起的(图162)。中世纪也有纱线球的绘画(图版9)。
从最早的希腊时期开始,人们就使用卷线板这种简单的工具,将纱线卷成一束一束的线捆,方便洗涤、上浆和染色。卷线板是一条约11英寸长的板条,改良型则是十字形,有两条互相成直角交叉的板条,能很容易地卷起纱线(图173)。清点卷绕的圈数,或者知道了线束的长度和重量,就能计算出纱线的等级或重量。
转动式络车无疑起源于远东,那里的蚕丝生产中,卷线是最基本的工序。它与纺车大致同时期传入欧洲(图174),后来形成了标准的规格,周长是长度单位的简单倍数,这样能够卷绕出同一规格的丝绞来。

图173 十字形纱框(左下);在固定的纺织杆上纺纱(中)。约1490年纽伦堡的一张使用符号的木刻画。

图174 线束绕在一个转动的轮子上。取自14世纪伊普尔(Ypres)的《贸易指南》(Book of Trades)的一幅漫画,约1310年。

图175 织布的修女:(右)从卷线车上卷管纱;(中)用12只管纱整经;(左)在有踏板的水平织布机上织布。出自一本意大利手稿,1421年。
不管是卷成丝绞还是从纱管上直接用于编织,纺过的纱线都必须变换成线轴或滑梭上的编织用纬线。最早的织布机类型以及工作原理,前面已经讨论过了(第Ⅰ卷,边码425—428)。用无架织布机和竖直织布机编织时,线轴仅仅是一个短小的木棒,纬纱由手工来穿绕。用水平放置的有架织布机编织时,线轴放进一个中空的梭子里,使它能够在经线之间穿梭,但是线轴依然用手工卷成。借助于滑轮的帮助,后来又开发出一种绕行更快的线轴卷线车,甚至纺车也可能就是从这样的设备发展而来的。14世纪的线轴卷线车,只不过是一个由驱动轮上的绳索驱动的水平安装的锭杆(图183),这种类型的卷线车也用来卷经纱的管纱(圆锥形线球,图175)。通常纺车本身也当作卷线机来用,甚至在今天有时候也能见到。
整经就是准备经纱,布置到织布机上。对于无架织布机,整经通常不过是围绕经纱轴绕上所需数量的纱线。然而,对于更先进类型的织布机,往往总是在织布机以外制备经纱,然后再安装到经纱轴上。在插入到织布机上之前,经纱要进行上浆的预处理,通常是在水中煮沸兔皮或者使用玉米厂下脚料所制的黏合剂来上浆。在古代埃及,整经的排钉插入到地里或者插在低矮的墙上,但在希腊或者罗马没有使用这种排钉的证据。经纱下面挂有吊坠的织布机通常用起动卷边来整经,就像最近在拉普兰发现的织布机那样。这块卷边用长纬线分开编织,当安装到织布机经轴上时,纬线变换成了经线。没有证据表明古希腊曾经用过这种方法,留存至今极少的古希腊布片也没有显现出这样的特征。
大约1310年的一幅插图显示,一名妇人用排钉在一个简单的框架上制备经纱(图176)。通过手中的一块孔板,线以“之”字形从这个排钉绕到那个排钉。另一幅插图显示了类似的整经技术,同时使用了12根线(图175)。线经过圆环到达安装在支撑架上的12只线轴上,框架下方的双排排钉使得操作者可以交替地分开线和横跨线,避免线相互缠绕,并使线穿过综眼和筘变得简单。直到现在,这种整经方法仍然被手工编织者使用着。

图176 用12根线整经。选自伊普尔的《贸易指南》,约1210年。
东方很早就发明了整经卷线架或经轴架,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幅来自中国的13世纪的图画,显示了一个简单的水平卷线架,从支架上的笼形线轴上卷绕蚕丝线(图177)。这种卷线架加大了直径,以适应更长的经线和减小卷绕的不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