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 中世纪欧洲的车辆

15.3 中世纪欧洲的车辆

对于从罗马帝国崩溃到12世纪这一时期轮式车辆的结构,人们所知甚少。在11世纪和12世纪,欧洲的两轮车和四轮车与罗马的车辆相比,技术上似乎没有多少进步,而从5世纪到11世纪使用的车辆很可能出自同一传统。农用两轮车一般用轻木棍做框,再编上柳条,做成车厢(图495、图499)。运行李的四轮车的车厢与此相似,只是框更坚固,有时用厚木板或镶嵌侧板。旅行车常用布篷或皮革篷蒙在木框架上,有时侧板也用皮革编织(图496)。两轮手推车具有简单而有效的结构,似乎是中世纪的一项创新,是最有用的一种车(图497)。

img

图495 撒克逊晚期的两轮车。带有辐条的车轮和复合型轮辋。出自一份11世纪手稿上的历书画。

在稍后的中世纪的插图中,出现了一种长车架的两轮车,有点像宽梯子。两个大车轮装在车架的中部(图498)。到14世纪,在两轮车或四轮车的后部延伸出一段栅架,使装载货物的面积增加了(图499)。这个原理的发展,就成了在车轮上面外加搁板。这一发展相当晚,而且是不列颠诸岛上独有的,那里的人们对它很熟悉。

img

图496 大约1317年的四轮运输马车。出自一份有关圣但尼(St.Denis)传说的法语手稿。

由于小型两轮车从两匹马并排拉改成一匹马拉,或改成两匹马一前一后拉,减少了在道路上所遇到的阻碍,于是双车辕替代了单牵引杆,其中一根或另一根辕杆对于两轮车的稳定十分必要。双辕杆也用于大型两轮车和四轮车,牵引牲畜也是一前一后,前面的牲畜用缰绳控制(图497、图499)。没有迹象表明,双辕杆能像代比约四轮车的单牵引杆那样上下摆动(图481,图版37A)。通常双辕杆只是底盘上两根主要长梁的刚性延长,用皮带将后面的马缚在双辕的附属部分上。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这会使马很不舒服(图499)。

img

图497 辎重货车和独轮车。出自一份1460年的法语手稿。

img

图498 大车轮的两轮货车。出自勃鲁盖尔(Brueghel)的画,1564年。

用皮带将车厢悬挂起来的旅行马车,直到16世纪才出现(图501)。它们是后来弹簧大马车的前身。“coach”(四轮大马车)这个词源于马扎尔语“Kocsi”,一个在匈牙利的拉布和布达之间的地名。后来在多种欧洲语言中,它以各种变形出现。大约从1450年开始,叫作“Kocsi”的大马车在匈牙利使用,但不清楚是什么特征使这个名称传播得如此广泛。在一幅大约1550年的德国画作中,一辆匈牙利四轮大马车没有篷,车厢也不是装在弹簧上。

img

图499 两轮货车带有栅架以增加装载面积。出自《勒特雷尔圣诗集》,约1338年。

前车桥与双辕杆制作在一起,但它通过旋转的枢轴与底盘连结起来,因此易于转向。枢轴即转向架(bogie)[4],或如同现在我们所说的转向机构,它在中世纪末开始出现。这种装置可追溯到15世纪的战车(图502),而且可以推断,当时前轮比后轮小。前转向机构是大多数16世纪以后的旅行车的典型特征,我们现在把它们叫作大马车(coach),特色是用弹簧支撑,车厢建造得非常精致。可转向的前车桥不是什么新设计,因为大约公元前1世纪凯尔特工匠就使用了它,正如在代比约四轮马车上看到的那样(图481)。然而,我们无从追溯这种设计自那时起到15世纪的发展历程。

img

图500 轮子装有钉柱的两轮货车。出自《勒特雷尔圣诗集》,约1338年。

img

图501 德国客车。显示皮带悬挂架。出自1568年的一本印刷书。

轮式运输车辆的决定性进展是使用轨道,这一思想对现代文明意义重大。古代马耳他、米诺斯和希腊道路上的人工车轮辙道,便预示了轨道的出现(图457;第Ⅰ卷,图514)。在16世纪,矿业中心已经出现了在木轨上奔跑的实心轮敞篷货车(见边码562章末补白图)。

img

图502 战斗用车内的转向机构。出自一份德国手稿,约14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