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容器的成形

8.9 容器的成形

在罗马时期之后的欧洲农村公社以及维京人时期(6—9世纪)的北部贸易城镇,各种类型的手制陶器广泛使用[图275(1)]。在更偏远的地区——例如爱尔兰北部,这种工艺一直持续至不久以前。陶匠手里拿着刻槽工具,在器皿表面刻上装饰性凹槽。

这些陶器用黏土块成形,或是用长的“香肠”状泥条弯成环形或螺旋形制成,或者把陶土置于台面上急速旋转成形(第Ⅰ卷,图226、图242)。13世纪的一份手稿绘有陶匠用棍来推动陶轮旋转的画面(图270),这种方法效率低,因为陶匠只能腾出一只手来制作陶器。然而,这种方法直到近代还在使用(第Ⅰ卷,图233)。

img

图271 陶匠的踏式陶轮。出自15世纪的一副纸牌。

在13—16世纪西方文献的插图中,可以见到各种脚踏式陶轮(图271—274,图版23C)。这种装置的最大优点在于陶匠可以亲自控制陶轮的旋转速度,并且持续旋转陶皿。许多中世纪陶器本身也可证明它们是在高速旋转的陶轮上成形,例如莱茵兰从罗马时期起就一直保持着这种制陶方法,甚至我们今天使用的陶质炊器也是在快轮上制成。然而,英格兰并未延续罗马时期的轮制陶器传统,大约9世纪时,英格兰东部才从莱茵兰地区重新引进陶轮技术[图275(2)],到13世纪才传播到整个英国。

在皮科尔帕索(图273—274)的记载中,陶轮坚硬的钢轴支点在燧石或非常坚硬的钢盘上旋转,靠近轮轴顶部的轴承用涂油的皮革包裹。此外,陶窑遗址中也发现有轴石(图266)。

在陶轮上提拉可以制出各种尺寸的高大器皿,通常用在提拉过程中形成的一个较厚的边来加固口沿。从球茎状的器身上将陶土提拉制成细细的颈部,这是制陶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图275(8)]。器皿的腰部和成形的颈部或底座部分有时是分别制成的,从陶轮上取下后再行粘接,可以趁它们潮湿的时候用封泥粘在一起,甚至可以(根据皮科尔帕索的记载)在烧制成陶坯后通过釉层连在一起,再进行二次烧制。浅腹的器皿(如大浅盘)的制作时,将陶泥团置于转台或陶轮顶端的一个凸起的模子上旋转成形,制成的器皿底部朝上,倒扣在模子上(图273)。

旋坯和修坯 当陶坯仍在陶轮上时,陶匠有时使用模板和其他工具来除掉器物上多余的陶土,修整器形(图271—272)。这类工具特别适合制作环形器足,也适合利用突出腰部和中空的模子来产生优美的器形。在陶土有些变硬后,也可以像打磨一样利用陶轮的旋转来修整表面。不过,在中世纪的器物上还是留有许多规则而坚硬的边状纹饰。它们第一眼看上去像用工具制成,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它们与手指大小相吻合,是由手指在快轮上按压形成的。由于浅盘是倒置着制成的,所以当它还在轮上时,环形足很容易通过旋转直接获得。在其他器皿上,通常在器皿从陶轮取下后再把环形足加上去。

凸起的底部是中世纪陶质炊器——例如平底锅、碗甚至大水罐等——的一个显著特征[图275(3)]。这种器底是趁陶土仍软的时候用手或垫片在底部内壁按压制成,同时或许还将陶坯的底部从轮盘上稍微抬起以便形成凸底。器底通过压实陶土来加固,在温度变化引起陶土膨胀或收缩时,这种凸起的表面不太会破裂,就像我们今天实验室中的现代圆底烧瓶一样。另外,通常使用小刀或细绳(像一根奶酪线)从陶轮上取下器皿,这样做往往会在器底表面留下明显偏离中心的痕迹(图239)。

img

图272 踏式陶轮上的陶匠。

他正使用一根“肋”或打磨工具来对坩埚进行表面加工。坩埚放在搭有屋顶的架子上晾干。他正在制的深腹坩埚带有盖子和筛网状底。这些坩埚用于焙烧黄铁矿以便从中提炼含硫磺或含沥青的蒸气。可以看到它们正在炉中烧制。出自阿格里科拉(Argicola)的《论冶金》,1556年。

手柄通常是用陶土条或陶土棒成形,有时需要将几根泥条绞在一起成形。同早期一样(第Ⅰ卷,边码399),中世纪也可以见到金属器制作对陶器的影响,例如用动物头像来装饰陶器的手柄。事实上,这种装饰的陶酒壶在意大利被称作bronzo antico。手柄通常采用嵌入的方式固定,即在陶土还软的时候用泥浆将连接处润湿,然后用手指将手柄和器身粘在一起。拇指和其他手指的压痕常常凸显在手柄的顶端和底端,成为器皿装饰风格的一部分。在较低的结合处,这些压痕有时会形成凹槽(图278)。陶匠时常也用一根尖利的棍穿过手柄与器身的连接处来从内部加固手柄,更精心的制作方法则是在手柄两端制成插头,然后将它们插进水壶颈部和器身上留出的洞内加以固定,这是一种榫头和榫眼的接合方式。

器口一般仅靠捏陶坯的边缘就能成形,不过法国中世纪水壶上的“鹦鹉喙”大壶嘴,肯定是后来加到壶身上去的。管状器嘴[图275(4)]加到器身上的方法是用一根小棍从外部穿入器身,或者用手指从器身内刺穿而出,然后将泥条裹住棍或手指制成器嘴,再将器嘴与器身捏在一起就完成了连接。显然,器柄和器嘴常常是器皿还在转盘上时就被固定了。那些用于存放液体的大型器皿底部附近,往往有类似的塞孔。

有的时候,陶器上加有长短不等的器足,通常为3个,或者为了模仿金属器皿风格,或者为了使凸起的底部平稳站立,在器底拐角处的装饰条纹带也出自同样的原因。在德国,炻器上更是大量使用装饰性器底,它们通常由捏塑留在底角上的厚泥脊而形成[图268、图271、图275(8)]。

img

图273 踏式陶轮上的意大利陶匠。出自皮科尔帕索,约1550年。

左边那人在轮头的一个凸模(边码289)上制大浅盘,他正在磨平器底。

img

图274 摘自皮科尔帕索绘制的陶轮示意图。

(上)枢轴点。
(中)注意轮轴轴承上的盖子。
(下)木制陶轮结构,有两个可拆装的圆盘,它们的接合点呈垂直角度。

img

图275 欧洲中世纪一些典型的陶器类型。

(1)球形炊器陶罐,属于北欧和西欧手制陶器传统的一部分。8—12世纪。(2)平底窄炊器陶罐,轮制,延续了罗马制陶业传统,这种器形从莱茵兰和沿岸地区传播到欧洲的北部和西部。8—11世纪。(3)胖肚炊器陶罐,有外翻的边缘和凸起的底部,底部的外边缘留有小刀修整的痕迹。不列颠,特别是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地区。11—14世纪。(4)胖肚球形水罐,有管状的壶嘴和带状的柄,有时饰有附耳和3个小器足;已有釉。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地区。12—13世纪。(5)宽口浅盘,用作盛放肉类和禽类食品,有时作为饮酒器;无釉。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地区。11—13世纪。(6)稍小的高炊器陶罐,特别流行于不列颠北部。12—14世纪。(7)造型优美的陶瓶;有釉。不列颠,13—15世纪。(8)有柄水罐,具有宽大的器身和细颈。在宽大的器身上提拉细小的颈部是轮制过程中最难的操作之一(也见4);器底的形状是从陶轮上取下后掐捏器底陶土形成;有釉。不列颠,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9)双盘灯,灯柄和一些外形是成坯后再在陶轮上用工具旋切制成,灯座从陶轮上取下后再用刻刀抠空,有釉。不列颠,13—15世纪。

盖座是用手指或简单的工具制成中空的圈形。器盖从窄的支座上提拉而成,当器盖倒置时再制成盖钮(图272)。

塑造装饰 陶匠在制作陶坯时,往往在柔软的陶土上加一些明显的装饰,例如器表划沟、边塑和用工具制成的凹槽。当成形的器皿还在转盘上时,可以制作那些不需旋转来完成的造型装饰,包括捏制垂直的或水平的陶土装饰带(图278)、戳印、压花、蓖划和刻出纹饰。底角上的装饰是通过刻痕、拇指压印和模塑陶土装饰带制成的,而这自然是在器物从转轮上取下后完成。所有这些装饰方法都很普通。骨、木、石和陶质的印戳或模子已经被发现,它们用于在陶器上制作诸如玫瑰花饰和人面图案之类的印花纹饰(图277)。塑造装饰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轮制工艺,它在中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得到了应用(图276),在13世纪的英格兰则已经变得司空见惯(图292),却到中世纪后期走向了衰落。这种费时费力的造型模子有时是很有实用性的,因此,皮科尔帕索描述了陶瓶螺旋塞的制作(图279,图版22D)。

img

图276 普兹勒陶罐。

乳色陶器涂有透明釉,上饰有绿彩和棕彩。13世纪。出土于埃克塞特,但在法国西南部夏朗特的桑特制作。

img

图277 用于有柄水罐上的人面纹印模。

可能为14世纪的产品。

img

图278 高曲柄杯。

出土于约克郡。13世纪后期至14世纪。

部分或全部使用模子的陶器由罗马人(边码272)和中世纪的伊斯兰陶匠制作,通常趁陶土将干未干时在器表雕刻。在12世纪的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特别流行这种装饰方法。

img

图279 皮科尔帕索绘制的陶瓶螺旋头结构示意图。

螺旋头被当作瓶颈的一个模压品来制作。(右)制螺旋纹的工具(见图版2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