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颜料、漆、底面和黏合材料

10.5 颜料、漆、底面和黏合材料

在工业中使用的染色物质可以分为颜料、染料和色淀染料三大类。颜料主要着色表面,不会过多渗透到表层的下面,通常用于制作悬浮在水中的涂料颗粒或油漆。染料和染色剂(能着色的物质)与通常溶解于水或一些液态溶剂中的颜料不同,能够渗透进被染的物质里,特别适用于织物和毛皮的染色。色淀染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颜料,由染色剂和载体相互作用衍生出来,其中的染料不易溶解。用不易溶解的染料对织物进行染色的过程称为媒染,一种主要的媒染剂是明矾的溶液。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的许多颜料和染色物都是天然物质,除了去掉杂质和一定程度的研磨,在使用以前只需稍稍处理就行。

古埃及人常用颜料来画建筑和雕像,约有15种备用的颜色,用水和黄树胶或金合欢树胶来配制颜料。画的表面有时还上了一层蜡,而不是上清漆。他们的画笔是芦秆,把芦秆泡在水中,等到它的末端分成很细的纤维就成了画笔。我们几乎找不到希腊人的绘画线索,但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用同样的方法。他们也有上蜡的画,尤其是使用在船上。这种用加热蜡来固定颜料的绘画传统——“蜡画”,一直保存到了拜占庭和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在这一进程中,干性油、清漆和石脑油也同时被使用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古典时期所使用的颜料的情况知之甚少,所讲的颜料大部分是关于中世纪的,它无疑继承了古典时期的制作方法。

黑颜料 黑颜料通常用的物质是碳,指灯烟或木炭。灯烟是燃烧各种油、蜡和树脂所形成的,可以在一个适当的表面上收集这种烟灰。最好的木炭是在陶锅中烧几种植物而制成(图328)。

img

图328 为造墨水或其他颜料而制作精质木炭。

一位监工在看着工人将细木棍放入用于烧制的叠瓦状大桶中。后面是一个盖着的大桶。摘自德国15世纪的手稿。

墨水 墨水是黑颜料中的一种,有一些特殊的用途。两种墨水从古代一直使用到中世纪,其中一种墨水的黑由碳的微小颗粒所决定,因而是持久的。另一种墨水的黑由暴露在空气中的盐或铁的苦味酸盐和鞣酸盐所形成,这两种物质由于氧化而变成了黑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的氧化会使它变成棕色。

灯烟提供的碳是第一种类型的。烟灰从冷却的表面上收集而来,这个表面用来接受油灯、蜡烛和脂肪所产生的火焰。把结晶好的积淀物放入含过量水的树胶或胶料中,从而制成一种悬浮剂。另一种用碳做墨水的好办法是烧藤蔓的嫩枝,但这个制造过程有一些困难。如果烧过了头,嫩枝就化成灰,并导致相应的灰白效果。如果烧得不够,它又会保留着一定的焦油物质,并产生棕色的效果。这种物质的碳化需要仔细地去除空气。

制造墨水的另一个主要办法就是把压碎的瘿(经常是橡树瘿,它含有大量的苦味酸和鞣酸)和大量的铁盐(经常是硫酸亚铁)混合在一起,最初它是灰棕色的,到使用以前常常会变得越来越黑。把两种类型的墨水混合在一起使用,当时是很常见的。

棕色颜料 几种黏土质的铁矿在燃烧时能获得很好的棕色,自远古以来人们就知道这一点。中世纪的画家常常通过混合其他的颜色,调出他自己想要的棕色。总的来说,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画师相比,中世纪的艺术家和画师并不太喜爱棕色。

白色颜料 白色颜料中最重要的是铅白或称碳酸铅白(碱式碳酸铅),这是一种首先被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学生和后继者泰奥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卒于约公元前287年)所描述的物质。最早制造碳酸铅白的工序是把铅板悬挂在装了醋的陶罐里[3],过了一段时间,白色的碳酸盐和醋酸盐的混合物就沉淀在铅板上,把它刮下来磨细,再煮一煮就行了。它的制造工序一直到16世纪才有了重要的改进,改用湿稻草堆或粪堆焐热陶罐,从而加速它的化学反应。骨白由煅烧骨头而成,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在中世纪也有使用。像白垩粉之类的白垩悬浮物、石灰乳和石灰水都是用来刷墙的。

红色颜料 在红色颜料里,所有时代最常见的是红赭石或称代赭石。这是一种黏土质的铁矿石,使用时间非常长,直到今天仍在使用。在古典时期,黑海的锡诺普出产的红赭石有着特别高的声望,并保持到了中世纪,尽管许多所谓的锡诺普红赭石在锡诺普从未见过。从不同来源获得的红赭石,在颜色上差异很大。红颜料虫胶在下面还会讨论到(边码362)。

铅丹已经为希腊人和罗马人所知,它是通过焙烧暴露在空气中的白铅而制成,今天有时候还这样做,但并不完全持久。硫化汞一般叫朱砂(边码366),它是最鲜艳的红颜料,既有像辰砂(cinnabar,HgS)这样天然的,也可以人工制造出来。在中世纪,将水银和硫磺放在一起研磨,得到黑色的硫化亚汞,再经过提纯,就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红色颜料。如果不暴露在会使它变暗的强烈阳光下,红铅是极其稳定的。

现在,铅丹被称为红铅。但是,无论是在古典时期还是中世纪,这个词都曾被用于称呼其他几种红色或橘红色调的染色物质,包括辰砂和黄丹(PbO)。这些东西中有许多都是用来装饰画作的原稿,因此有了“袖珍画”(miniature)这个词。

罗马人使用的蓝颜料包括石青,一种在中世纪仍一直使用的蓝色的碱式碳酸铜。大青是一种研磨得很细的深蓝色的钴玻璃粉末,从中世纪末起就一直被作为蓝颜料使用,钴玻璃是用钴矿石和碱、沙子一起加热而制成的。加热熔化的混合物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蓝色的钴硅酸盐玻璃,下层是金属硫化物。中世纪最好的蓝颜料是佛青(ultramarine),它的制作是把天青石研磨成细粉,与蜡、油以及树脂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软泥团,并在弱碱(碱液)中揉很长时间。当杂质黏附在蜡上以后,分离完全的佛青就会自然形成液体,最有价值的佛青随后才沉淀出来。

还有某些其他的蓝色,尽管它们的色淀被作为颜料使用,但把它们看成染料更为自然,例如靛蓝、菘蓝和染匠油桐。罗马人把靛蓝集中作为颜料来使用,而不是作为染料来使用(边码365)。然而,至少在中世纪时期,最普遍的蓝色是人工铜蓝,有数不胜数的制造铜蓝的配方。这些配方中的大多数都要准备好铜的混合物与氨(陈尿),通过反应产生深蓝色的溶液。如果在这些溶液中加入石灰,就会形成上好的蓝色化合物,从而获得固体的蓝色染料。这些铜铵蓝色没有持久性。

绿颜料 绿颜料大多数都是由铜衍生出来的。孔雀石是另一种碱式碳酸铜,甚至在古代就有运用(第Ⅰ卷,边码293),并为罗马人所熟悉,各种铜玻璃料(被磨成粉的、有色玻璃的混合物)也同样如此。整个中世纪里,都是用醋把铜弄湿,把它暴露在空气中,或者是把铜板放进发酵的葡萄皮里制造铜绿(一种碱式醋酸铜)的。醋和食盐在铜上面产生作用,从而得到碱式氯化铜——盐绿。其他的绿颜料有绿土(terre verteverdaccio)——一种绿色的泥土,以及那些来自不同植物的原料——例如鼠李的浆果和鸢尾属植物的花的液汁(边码366)。

黄颜料 在各个时代,黄赭石(一种黏土质的铁矿)一直都是作为一种颜料来使用的。罗马人大量使用雌黄(As2S3),这是一种很漂亮的金黄色。希腊语中雌黄就是arsenicon,后来用这个词表示砷元素。中世纪的画家偏爱黄赭石或橙色的颜料,例如藏红色、黄木犀草制的黄色颜料和波斯浆果(Rhamnus saxatilis)。把金叶和蜂蜜、盐放在一起磨,得到的黄金细粉常常作为黄颜料使用。还有一种中世纪后期画家们使用的优良黄颜料,称为“拿浦黄”(giallolino di Napoli),组成成分并不相同,有些时候是氧化铅和锑的混合物。

清漆 许多绘画尤其是木头上的绘画,是用上清漆的方式来保护的。为此,各种树脂被浸泡在经过阳光长时间暴晒的油中,有时还要加热。为了这一目的而使用的油大多数是亚麻子油、大麻子油和胡桃油,所有这些油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颜色变深。

画的加层 伟大的画家的许多绘画效果,都是通过在一层色彩上再增加一层色彩来实现。把画的碎片置于透明的溶剂中,再把它们层层剖开,这种加层的过程就能够被检验出来。当然,还可以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研究和用化学试验来检验。

硝基漆 即紫胶(shella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清漆,这种物质就像这个词一样来自印度,10世纪时才作为“树脂虫胶”或“黏虫胶”传入欧洲。它是只能寄生在特定树上的雌性介壳虫的分泌物,尤其是紫胶虫。一种广泛运用的红颜料是用明矾从紫胶中沉淀出来,并以“虫胶”之名为人所知,得到更普遍的使用。硝基漆、紫胶、虫胶、树脂虫胶、黏虫胶、色淀、虫胶色淀和它们的异型,在语音、语意上的相似性和重叠性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像现代一样,古代制造漆艺品要把一层紫胶溶液刷在柳条制品或轻木材上作为底子,有时还要在制品上先涂一层很薄的细泥。

表面 无论是比较粗糙的、运用于建筑物上的,还是比较精细的、用在家具、装饰、艺术品上的,古代和中世纪的大多数绘画都画在木镶板、石墙或砖墙上。在古代和中世纪,人们都非常热衷于色彩,并不太欣赏天然的构造特征。因此,木材的纹理和石材表面的花纹都不能引人赞美。习惯上要把它们隐藏在涂料之下,而不是让它们暴露在外,经受风吹雨打。

木镶板的精工细活一定要特别留心接合和平滑。为了得到大块的、平整的木面,需要接合得非常牢固。为了这一目的,乳酪和石灰一起捣细,加少量的水,慢慢干燥成一种极强的和有效的胶泥。木镶板表面被仔细地弄光滑,因为用胶粘一层亚麻布覆盖在上面,它的永久性和持续性常常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在此之后,再涂一层石膏粉——一种白色的白垩、石膏或是混了胶或明胶的泥灰——作为黏合物。由于黏合物的成分和变干的快慢不同,这种混合物的细度和浓度可以控制。石膏可以制成适合于做模子和雕刻的硬度和粒度,它是大多数中世纪绘画和一些古代绘画的通用基板(图326)。

粗帆布 粗帆布是大麻或亚麻布,现在通常作为油画的画布,在15世纪以前很少使用。它不适合户外作品,据说最早画在帆布上的大幅绘画是1480年前后波提切利(Botticelli)的《维纳斯的诞生》(Birth of Venus)。画在布上普遍用于不考虑耐久性的物件,最显著的就是列队行进中的旗子,这在中世纪曾广泛地使用过。

在罗马时期和中世纪,装饰和绘画的主要表面是墙壁。罗马最有名的壁画有1世纪庞贝城的壁画,比它早几十年的威拉利维亚壁画,以及那些3世纪帝国最东面边界,幼发拉底河上杜拉欧罗普斯的壁画。保存于欧洲各地的教堂、修道院和大教堂里的中世纪壁画不可胜数,它们的表面经常涂了一层沙子和石灰的灰浆。这层灰浆干了以后,就形成结晶体,既能封住沙粒又能渗入墙壁,从而把它们凝固在底子上。石灰和沙子不会发生化合作用,只是石灰慢慢吸收二氧化碳变成了碳酸钙。以碳酸钙和沙子的混合物作为载体的画,对湿度非常敏感,尤其是当水汽从墙壁上渗出来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画壁一般要作精心的防湿保护。

淡彩画法 使用纯净状态的颜料来画壁画是罕见的,因为大多数的壁画颜料需用一种黏合媒介物,它通常要与颜料掺和。这种黏合媒介物能把颜料的颗粒粘在一起,并在适当的地方有效地由颜料本身创造底色,这样的画被称为“淡彩画”,混合过程就叫作调和。在这一过程中所用的物质,包括胶浆、胶料、灰浆、矾土、油、胶、白垩、蛋白(把蛋白放在水里打匀)、蛋黄、石灰、蜂蜜甚至耳垢。在现代的条件下,只要一小点画的碎片,就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它的不同层面,并对每一层进行化学和物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