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镶嵌

13.2 镶嵌

璀璨夺目的珐琅工艺曾经给中世纪早期的拜占庭艺术带来无限辉煌。从塞浦路斯库克利亚的一座迈锡尼时期墓葬内出土的嵌金属丝花纹珐琅制品(图420),将珐琅工艺的出现提前了2000多年。但是,这一艺术还有其他的渊源。装饰着彩色珐琅的凯尔特铜镜(图423)和马具就源自希腊精细的珐琅工艺,撒克逊吊碗镶嵌的珐琅装饰则继承了罗马工艺的粗放风格[1]。

在真正意义上的珐琅问世之前几个世纪,镶嵌珠宝的珐琅金属制品就已经出现了。公元前5世纪及此后的希腊人在参观波斯王宫时,无不为其辉煌耀眼的珠宝金属制品感到震撼,正如公元前3世纪哥特人劫掠小亚细亚时的感受一样。他们也采用了波斯人和萨尔马特人的装饰方法,并随着在欧洲大陆的迁徙,把它传播到欧洲各地。到了3世纪中叶,多瑙河地区的哥特统治者使用的金器均模仿了波斯王室镶饰珠宝的华丽风格。在彼得罗萨宝藏(图409)中,时常会看到色彩斑斓的石头被镂空嵌于基体中,即深深地镶嵌在底子里,例如一件金带扣镶嵌着红宝石,并用派罗维(Pehlevi)文字刻上了阿尔塔萨西斯(Artaxerxes)的名字。

其他类似工艺品还有希尔德里克(Chideric,卒于481年)的剑(图410)和考罗斯二世(ChosroesⅡ,589—628)的精雕水晶杯(图411),后者镂空镶金,盘丝上还带有红绿宝石。在蒙扎大教堂所存的金质书封,系伦巴第女王泰奥德兰德(Theodelinde)在628年临终所赠,四边装饰着石榴石的嵌丝珐琅和凸圆形石头,其工艺堪与上述那把剑相媲美。

img

图409 (上)十二面金篮,(下)修复后的八面金碗。出自罗马尼亚彼得罗萨的哥特人宝藏。3世纪,直径(上)约6.9英寸,(下)约7.3英寸。

img

图410 希尔德里克剑的金剑柄复原物。

剑首与剑格处镶嵌有石榴石。墨洛温王朝,约481年。

img

图411 波斯王考罗斯二世的杯子。

由水晶、黄金和宝石制成。出自巴黎圣但尼大教堂的宝藏,约600年。

类似的宝藏还有朱特—西哥特王国的幸存物,例如丰特—德瓜加扎尔(Fuente de Guarrazar)的一些王冠(图412)。可与其相媲美的英格兰工艺品包括金斯顿胸饰(图413)以及萨顿胡的金制钱袋衬板(图414),它们是那个时代最为精美的珠宝。圣库思伯特(St Cuthbert)十字架(图415)则几乎是同时期北部英格兰工匠独一无二的杰作。

迄今仍存世的由拜占庭工匠制作的这类珠宝镶嵌制品中,一个圣骨箱最为古老,箱内存放着一枚“真十字架”残片。569年,它被从君士坦丁堡送到普瓦捷的圣克鲁瓦修道院,作为查士丁二世(Emperor JustinⅡ,565—578)赠给拉黛贡德皇后(Queen Radegund)的礼物(图690),后者是这家修道院的院长。三联雕刻中页的四周镶边,由一块大约2.25英寸见方的嵌丝珐琅板组成。圣物残片保存在中央部位,十字形的凹形槽内,四周镶着接在盘丝上的方形绿宝石。珐琅板的四周也环绕着形状相似的绿宝石,珐琅的深蓝色底纹装饰着金色的缠枝花叶、青绿色的叶子和带着红色花蕊的花儿。从镶着珠宝的周边以及镶嵌着珐琅的板来看,二者的风格均似源自东方。同时期的作品还有查士丁二世赠给罗马的金十字架,它和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共同显示出构思巧妙的铭刻已成为纹饰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img

图412 在托莱多附近丰特—德瓜加扎尔出土的高贵王冠之一,由黄金和宝石切割镶嵌而成,还有珠宝的坠子,上有用西哥特文字写出的国王名字和献词:RECCESVINTHUS REX OFFERET

约660年。

img

图413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胸饰。

由金、石榴石、玻璃、贝壳等组成。出自坎特伯雷附近的金斯顿土丘,6世纪。

在法国的墨洛温(Merovingian)王朝时期(431—751),用银制纹样镶嵌铁带扣以及类似物品的风俗广为盛行。简单的线条纹饰是将银线锤入用刻刀雕出的线形凹槽而成,宽阔的地方则用平整的金片或银片层层相叠。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用锋利的铁笔在盘子上雕刻出一些平行的深沟槽以备装饰之需,届时可以把与沟槽长度相当的银线放进去并锤平。一些银线填入了沟槽,大多数银线则散布在器表。有了精心布局的沟槽,金线或银线层可以变得光滑平整、线条流畅和经久耐磨。如今,东方地区制作的廉价镶嵌品采用褪光工具使其表面粗糙,然后再将单层或多层金片或金箔锤打在器表。

img

图414 钱袋衬板,出自萨顿胡的沉船。

由金、象牙、石榴石、千花玻璃制成。7世纪。

自13世纪以来,在波斯、阿拉伯和印度生产了许多精致的镶嵌品,纹样通常是用刻刀在器表雕刻而成。工匠用凿子挖出对应每块镶嵌品的凹口,凹口的中央部位一般可以保持原来的深度,再把用以镶嵌的金属物片切割成形,使用薄而平头的冲头(其切面往往是三角形的)将金属物片的边缘压入事先挖好的空槽内,冲头连带冲压到周边金属的表面以咬合镶嵌物。如果精工细作,工艺品可以经得住几百年的磨损和清洗。一些产自阿拉伯和波斯的黄铜和青铜制品,用金银镶嵌图案、纹饰、装饰和铭刻,展示了极高的工艺水准。卢浮宫的圣路易圣洗池正是这种工艺的经典作品之一(图416,图版32B)。

img

图415 圣库思伯特十字架。

由金、石榴石和贝壳构成,687年与圣库思伯特一起下葬于达勒姆。

img

图416 圣路易圣洗池的局部。

展示了金银的镶嵌物和脱落部分的凹口,底子是黄铜制成的。约1290—1310。

用焊锡填充凹口或者将镶嵌板焊接固定,这是确保镶嵌物牢固性的另一种方法。熔化在凹口的乌银仍然非常牢固,制备凹槽时会使用平头弧口凿进行“震颤”处理,使其表面粗糙,弧口凿在向前推进的同时来回摇晃,刻痕呈典型的之字形。这种纹饰见于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发簪或别针,证明在早期青铜工具尚未使用时,钢制工具已在使用了。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自1453年起成了清真寺,现为博物馆)有着中世纪早期众多青铜制的最古老且最精美的教堂门。这些门制作于9世纪,门框装饰精美,四周环绕着模铸浮雕,并交织镶嵌着银制的字母。其他精美的青铜门还见于德国的美因茨、希尔德斯海姆和科隆,以及意大利的阿马尔菲、卡西诺山、罗马、萨莱诺和威尼斯。有些门装饰着人物和纹样浮雕,有些门则装饰着乌银或银制镶嵌物。福贾附近蒙特圣安杰洛的教堂由潘塔莱奥内(Pantaleone)家族所捐建,教堂的门有24块图案镶板,用乌银和银镶嵌,雕刻的线条填满了乳香脂,具有黑、蓝、红和绿等色彩。

在萨顿胡窖藏中,有许多珠宝镶嵌在结构奇特的金嵌丝珐琅上。纹饰由成形的石榴石镶片组成,纹样多为相互缠绕的龙纹,以金为底板。在外表上,当石榴石磨制成形之后,就将一小条金丝缠在石榴石上,做成镶嵌底子,镶嵌面朝下对着薄金片的盘丝焊接固定。紧接着,金片中位于盘丝之内的那部分被切掉了。这时从前面来看,纹饰以金背景为特征,背景上分布着根据石榴石龙纹所需而制作的形制不一的穿孔。从其背面来看,可以看到盘丝紧紧环绕着每一个穿孔。然后,另一个金片焊接在背部用作镶嵌珠宝的基础。在嵌入石榴石之前,一片带有棱锥体浮雕组成的菱形图案的金箔被置入每个穿孔的底部,以使石榴石增辉。在肩部别针里,细工饰品与石榴石工艺相得益彰(图417)。

img

图417 萨顿胡沉船中的肩部别针之一。

由金制成,装饰有石榴石、千花玻璃、细金丝等。7世纪。

维也纳帝国宝库中的王冠(图418)曾经被称为查理(Charlemagne)王冠,可能最初是戴在了奥托大帝(Otto the Great)的头上(962年),后来又为康拉德二世(ConradⅡ)的加冕典礼(1027年)而改作。这是一顶金质的八面圆顶王冠,顶部呈圆拱形,合页连接着前后两面,其上带有一个十字架。王冠的四面带有大型嵌花珐琅饰板,上面装饰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天使、国王以及先知围绕着基督。除这些饰板以外,整个王冠布满了抛光精美但未进行切割的蓝宝石、绿宝石、红宝石和珍珠,在高镶嵌底座上相映生辉、光彩夺目。

img

图418 相传是查理大帝的一顶王冠。

金材质,饰有珐琅、珠宝等。1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