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加工方法

5.4 加工方法

中世纪早期的人们提起皮革时,指出了它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埃尔弗立克(Ælfric)的《谈话录》(Colloguy,约1000年)中,撒克逊“制鞋匠”说:“我买毛皮,用我的手艺进行加工,把它们制成各式各样的靴子、高帮鞋、低帮鞋、皮马裤、瓶子、缰绳、小水瓶、皮包、皮脖套、手提箱和钱袋,谁都希望凭借我的手艺过冬。”[16]

诺曼人征服不列颠之后的整个中世纪,皮制品的样式变得越来越简洁,从而使我们有可能了解制作皮革的精湛技术以及它的普通用途。在那个时期,奠定基础的主要技术有:

(a)缝制 大麻线或亚麻线已经取代了早期的肌腱或皮条(图135)。缝线的股数根据皮革的厚薄而定,将若干股麻纤维放在大腿或膝盖上反复搓,通常在腿上垫着皮制围裙加以保护,然后给搓成的缝线上蜡。所用的蜡一般是蜂蜡,它既能避免缝线松开,又便于在缝合时拉紧,这样,即使针脚的缝线断掉,缝线也不会脱落。皮革的纤维性使针脚极具韧性,即使针脚在皮制品的边上也照样管用。

img

图135 制鞋匠的店铺。

里面摆着各种各样的鞋。左边的工匠利用镫形件缝合好一只鞋。长凳上放着一团线、几把刀、锥子和骨制的磨光器。出自安曼(Jost Amman)的木刻,1568年。

(b)铆接 至少早在拉登文化时就已经使用,最初主要是为了加固皮制品中的木料或金属,后来用于把诸如皮管和皮桶这样的皮制件拼接起来(图136)。

(c)把皮革固定在刚性基底上 古埃及时就已经使用动物胶(第Ⅰ卷,边码695),早先大概是为了把皮革粘贴到木制的箱子、钱柜和桶上,可能也粘贴到剑柄、剑鞘这样的金属制品上。中世纪早期,为了起到保护作用,在笨重的旅行箱上蒙上生皮,并用扁铁固定。从16世纪起,扁铁被铜钉替代,这样箱子就更轻巧了。这种技术也被制作钱柜的工匠采用(图149),还打造出蒙皮和蒙天鹅绒的家具(图231)。古轿、四轮大马车以及后来的轿子,都是把皮革展开钉在框架上,以便减轻重量。同时,这种方法也用于壁板、屏风和椅子。

img

图136 模制的铆接救火水桶。19世纪早期。

(d)模制 不列颠新石器时代可能已经在使用,撒克逊时期则肯定在使用。中世纪时期,皮革模制在不列颠和中欧变得极其重要。至少早在14世纪,人们就已经知道术语cuir bouilli是浸软而压成形的皮革的意思(乔叟和巴伯)。它的基本原理有赖于植物鞣制皮革的两种特性:(i)用水充分软化之后,鞣制皮革可任意模制。软化后的皮革可以放在模上,或置于硬土芯、木模和湿沙上,耐心地用手指捋平、压紧或敲打,把它塑成特殊形状。(ⅱ)要让皮制品永久保持其形状,就得适度加热至干燥,皮制品的硬度取决于干燥的程度。直到今天,这种方法仍在用于制作刀鞘、箱子角、雪茄盒、各种奖杯、密封垫和机器的垫圈。如果把成形皮制品即刻浸入温度极高的水中,定型会更快,成品也更坚硬。据推测,正是这个过程产生了术语cuir bouilli。有些情况下,要给模制的皮制品浸透蜡,皮制饮具(大酒杯)、杯子和水壶的边沿要用树脂或沥青处理(图138—139)。

(e)层合 模制生皮和皮革的另一种方法是把薄层皮张依次粘贴到模芯上,黏合剂可选用面糊等。这种方法比用湿塑法有更大的可塑性,然后用层合法制作刀鞘、带螺旋塞的瓶子和眼镜盒等轻型皮件。有时,有些层次用的是帆布或纸,但皮革层总是被完好地粘在最外层。层间接合处通常无法觉察到,因为表层皮边修剪得很薄,实际的接合处有时用装饰加以掩盖。

(f)切割和冲压 把坚硬的厚皮革切割成要求的形状,就需要使用刀、凿子、圆凿和冲头这类工具。要将皮革的边刨出斜面,可将它摊平在光滑的硬石板上,用古老的半月形刀(图130)或一边被磨成锋利斜边的平面直角刀,以适当的角度进行刨削。在铁器时代的工具包里发现了上述工具,里面还有用于缝纫的各种锥子(边码166)。

(g)做帘帷 软化的皮革——特别是用古老的“立桩支撑”方法(图111)硝制的绵羊皮或山羊皮,很适合做衣服,更柔软的皮革适合做帘帷,软化的皮革特别耐用。

(h)冲孔和切开 将皮革切开或打压出许多小孔,这样做成的皮衣不但通风而且合体。不用担心皮革会被撕坏,因为它的纤维结构有很高的强度。古埃及曾经使用过类似的方法,16世纪时仍在沿用(图版5A、5B)。

(i)皮条和皮带 皮革不仅首次提供了大张的材料,而且还首次提供了细长片、长条和长带。埃及绘画展示了人们把兽皮螺旋形切割成连续的长条,然后搓成绳索(第Ⅰ卷,图284)。把皮革做成束缚马的缰绳,这是人们开始训练和使用马的第一步(第Ⅰ卷,边码720起)。

皮革有一个特性,切开的刀口不易磨损,而且能够进行赏心悦目的精加工。最好的方法是用专门的削边刀把皮边尖角削掉,然后用染料或混有胶水的颜料将边缘染上色,再用蜡上光。很多情况下,用专门设计的铁熨斗在靠近皮边处烙出一排匀称的褶裥。

(j)为特定目的进行的表面处理 皮革制品通常很贵重,所以必须在适宜条件下保存。用蜡打光的方法用得很普遍。将水桶和皮箱涂上油或油脂,使皮内外的水分不能自由出入。此外,将马具涂上油使它柔软,将瓶子、水壶和大酒杯涂上沥青或中性树脂,防止容器内液体浸湿皮革,将矾鞣的皮革弄湿后用桩撑住以便重新软化。

(k)蒙皮 由于皮革能起保护作用,所以最初用它蒙在钱箱、首饰盒这类物品的表面。即使随着细木工和精加工方法的改进,蒙皮变得不再有必要,这种方法依旧沿用了下来。人们普遍喜欢在蒙皮上绘画,或者包上贵金属薄片。

img

图137 蒙皮首饰盒,蒙皮上有压印图案。

法国,15世纪。

(1)装饰 人们一开始鞣制皮革就给它染色。正如前文所说,灼热的金属器具压在皮革上时,皮革的被压部分会变黑,用这种方法可以烙出线条和图案。中世纪时,最精细的表面图案往往在木制的浮雕上用尽雕塑、打孔、切割、刻或刷等方法,或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牛皮的表面相对较平,在它还潮湿的时候,可用平行线装饰出图案,或用有凹槽的木制圆头饰以菱形花样。山羊皮容易起皱褶形成颗粒状,可用“搓板法”予以克服(边码156),即把山羊皮的毛面朝里折叠起来,向后往一个或多个方向在木板上搓动。人们可以根据所需的图案,选择弯曲的、盖有软木的木板。压印图案使用的是精雕细刻的金属印章,这种本色压花的方法最初可能用于书籍封皮(图147)。有的时候,不同印章组合而成的图案布满了整个表面。烫金压花可能源于波斯,经威尼斯传到英格兰(图版7A),后来用于各种皮革制品,包括盒子、首饰盒、帘帷和皮椅。

img

图138 用浸软而压成型的皮革制的杯状盒。

上面刻有装饰图案。出自萨福克斯威福林教堂,13世纪。

使皮革外观多姿多彩的另一种方法是给它全部镀金,书面、帘帷和护墙板都是这样处理的。特奥菲卢斯[17](边码64)在10世纪时描述过的这种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改变。600年后,佩皮斯(Pepys,1633—1703)欣喜地看到他的第一辆四轮大马车的皮遮篷在阳光下像纯金一样闪闪发光。无论是皇家的还是伦敦市长的四轮大马车,至今还让我们想起那种曾经存在过的镀金皮顶马车。虽然有时也使用真正的金叶,但更常用的方法是把银片或锡箔粘到涂有蛋清和虫漆的皮革表面,外罩黄色清漆,从而产生闪闪发光的效果。当皮革用作护墙板、屏风或台布、床毯时,经常会出现浮雕图案,画面上一部分采用不透明的颜色,一部分采用带色的清漆,令人赏心悦目。浮雕墙纸很大程度上是浮雕染色皮革(图版6A)的逻辑性发展,它在不列颠,是由皮革镀金匠首创的。

img

图139 用模制皮革做的皮罐、大酒杯和瓶子。17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