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制作工艺

9.8 制作工艺

(a)模压 最早的玻璃制造技术可能就是模压。从很早开始,古人就懂得使用模子来制作黏土和金属的器件,因此自然会将这一工艺用于新材料——玻璃。玻璃在坩埚里生产出来并冷却,就变成了坩埚的形状。至少从公元前第三个千年的中叶起,大量玻璃器皿都是通过将黏稠的玻璃液倾入黏土模中压制而成的。现在还不能确定开始运用这种工艺制作器皿的时间。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的一些敞口碗可能就是这样制作的,但也可能是用正模而不是用反模压制成的。

用模压法制作器皿主要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下半叶得到发展,当时的埃及(边码322)极频繁地使用模压技术。这种技术伴随着小直径玻璃棒技术(下面要谈到),也伴随着制作器皿过程中大量使用的研磨和抛光技术一起发展,亚历山大城地区因而成为当时重要的玻璃制造中心。从公元前1世纪(或稍早)开始,来自埃及本土的和公元前30年后迁徙至此的亚历山大城工匠制作了大量精美的器皿,主要是敞口碗和罐,也有一些封闭形状的器件(图版25A,以及章末补白图)。彩饰玻璃是将具有多种颜色成分的玻璃棒混熔在一个模子里,出料后研磨抛光而成。单色玻璃由纯翠绿色、绿蓝色和钴蓝色、火漆红色及其他不透明和半透明的色料制成。若是普通无花纹的玻璃,就先进行模压,再由旋转抛光机完成抛光。若是有棱纹的玻璃,还得用火进行抛光(即重新加热使表面有光泽)。亚历山大城的模压工艺持续到1世纪下半叶,此后除了制作坯料供雕刻匠和抛光匠加工外,模压玻璃已经不常采用(边码336)。1世纪后,全部用模具制作玻璃器件的古老工业似乎摒弃了模压法,转而使用有模吹制法,其工序容后再述(边码339)。

(b)冷切 通过模压法制成的玻璃粗坯或半成品就像一块石头,可以用切割石头的技术(至少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的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使用过)将它打磨和抛光。在更早的时候,宝石和印章刻刀就已经能切割像石英和辉绿岩那样的硬石。当时发现很容易将玻璃粗坯制成像密闭圆筒或环形框那样的器件,这些器件从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叶开始十分普遍。在埃尔阿马纳遗址[13],皮特里发现了被切割和打磨过的玻璃。某些较大的玻璃器物——例如图坦哈蒙的枕头(图297),可能就是通过这种技术由模坯制成的。然而,有一点很令人费解[52],我们还没发现由这一工艺制作的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的玻璃器皿。

最早的可推断年代的冷切器具来自尼姆鲁德(边码321),上面刻有约公元前720年萨尔贡二世的名字(图299,图版26C、26D)。此后,这种制作器皿的技术应用规模虽小但流传广泛,也许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甚至更早的时期。不过,冷切技术更多的应用还是配合其他的工艺,例如抛光和装饰。我们曾提到这一技术用于打磨和抛光亚历山大城和意大利的模压器件(边码335),热衷使用它的人成为罗马时代后期的雕刻匠和抛光匠,他们与玻璃匠或吹制匠一起工作,制作出精美的雕饰器皿。这些工匠将他们的技艺一代一代地传授下去,一直延续到阿拉伯时代。在9世纪及以后的几百年中,雕刻器皿再度流行起来并深受欢迎。此外,宝石切割刀一直用来雕刻玻璃器件。在希腊、罗马及以后一段时期,成千上万用玻璃仿制的宝石代替了珍贵或较珍贵的宝石。

(c)卷芯 从公元前第三个千年中叶到罗马时代晚期,有孔玻璃珠都是由坯芯制得的,这种工艺包括把黏稠的玻璃卷绕在一根线芯上,或者把线芯放置在模具中,再倒入黏稠的玻璃,也可以把线浸入熔融的玻璃中,待玻璃冷却后,再将线取出。从罗马时代晚期起,玻璃球一般可能是通过把吹制好的玻璃管分割开来做成的。这一工序速度快且易于操作,难怪一经发明马上就代替了原来的抽线方法。

在卷芯法制珠的基础上,埃及第十八王朝时期的工匠改进了制作器皿的砂芯技术,它们的原理实质上是相同的,制作方法也如前所述(边码319以后)。由于这一方法的局限性,只适于制作封闭状器件而不能制作碗。现存的一些例子表明,它一直是十分流行的工艺,但自吹制法发明后就迅速消亡,并且再也没有大规模地恢复使用。凭借速度快且基本上不受器件形状大小限制的特点,吹制法取代了它。

(d)吹制 到大约公元前1500年,模压、冷切和卷芯三种基本的玻璃制作技术都在使用。又过了不到1500年,玻璃吹制法问世,这种新工艺是一项革命性的发明(边码322)。不论是有模吹制还是无模吹制,本质上都是同一个过程,这一发明是玻璃制作中最后一项重要技术。从罗马时代起,这项技术在基本要领方面始终没有什么变化,成为罗马时代工业技术现代化的一个象征。

我们尚不能确定何人在何时发明了吹制技术,也还没有发现在公元纪年以前有关吹制玻璃的有力的地层学证据,它可能是叙利亚人在1世纪早期发明的。最早的有模吹制器皿由恩尼的西多尼(Sidonian)玻璃工场制作(图300),恩尼当时在意大利(边码322)及其他地方也拥有玻璃工场。从这些最早的制品中,我们可以推测有模吹制的发明先于无模吹制。但是,为什么第一个吹制玻璃的人没有模子就不能吹制?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证据。吹制玻璃技术一旦发明,便成为古代技术中传播最迅速的潮流之一。到50年,可能仅在这一技术首次应用后的几十年里,整个罗马世界版图内都在使用吹制玻璃。

这里无须详细介绍吹制玻璃器件的具体方法,因为在接下来的19个世纪中,这一工序及其使用的工具都没什么特别大的改进(图311、图312)。现代发生的唯一变化是引入了设计日益精密的机器,用于批量生产像瓶子和电灯泡这样的产品。1世纪,罗马工匠已经能熟练地吹制出形状好看的各种器件,后来的罗马工匠也能这样做。2世纪到4世纪的那些罗马工匠,能够生产出和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工匠所生产的同样精美的玻璃制品。他们懂得并且使用了玻璃吹制业中的所有诀窍,能够制造出两层或多层的镶色玻璃,加工直径2英尺甚至更大的平盘,在大水壶中装入小水壶,用下沉法从器皿壁上抽出中空的突起。罗马帝国在西方衰落后,吹制技艺在东方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水平。在那些地方,一些阿拉伯早期的玻璃制品制作精巧,同大多数罗马时期的器皿不相上下,估计是从东方来的工人让威尼斯人重新掌握了他们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