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哥特式时期

12.4 哥特式时期

建筑史上的哥特式时期的起讫时间1200年和1540年是非常粗略的。法兰西的第一批哥特式建筑可以追溯到圣但尼修道院的教堂,它在巴黎附近,1140年开始建造。其后,有许多华丽的大教堂修建起来,例如在巴黎、沙特尔、拉昂、布尔日、博韦、兰斯和亚眠。在英格兰,建筑风格由诺曼式向哥特式的转变从坎特伯雷大教堂的重建开始,它在1174年由一个法兰西建筑师主持进行,主要的变化包括尖拱的引入及其在穹顶上的应用(图396E、图397)。到了1200年前后,这种方法逐渐流传开来,尖拱、圆顶窗和门廊并存,所以有些学者把1150—1200年这一段时期称为“过渡期”。但一般而言,我们将1200年以前的建筑称作诺曼式或罗马式建筑,而将其后3个半世纪中的建筑称为哥特式建筑,这一原则在英格兰很合适。

整个哥特式时期,建筑结构逐渐趋于轻巧,从早期诺曼式建筑中厚重的墙壁和筒形的石拱顶演变,最终用细长的拱柱支撑轻薄的拱顶,再辅以突出的扶墙,室内的隔墙则由嵌有巨大窗户的石隔板所代替。这一过程可以用一些实例反映出来。伦敦塔的白塔中的圣约翰礼拜堂(约1080年)就是罗马式筒形穹顶的一个小而典型的样本,它的拱顶厚1英尺多(图391)。索尔兹伯里大教堂的中殿(1237—1258,图394)是典型的早期英格兰哥特式建筑,当时刚开始采用尖拱。与位于威斯敏斯特的亨利七世礼拜堂(1500—1512)以及位于温莎的圣乔治礼拜堂(1473—约1537)相比,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礼拜堂(1446—1515,图395)代表了哥特式建筑的最高水平。从1080至1540年,人们采用石肋材来减轻石屋顶的重量,这是伞形结构原理的应用,肋材之间的空间用不超过6英寸厚的薄连接板填充。由屋顶重力所引起的向下的所有压力,都由仔细排列好的立柱或扶墙承载,而不是压在厚厚的石墙上。

从圣约翰礼拜堂(没有用扶墙)的巨大的罗马式墙体,到索尔兹伯里的醒目的扶墙和较薄的墙体,再到国王学院礼拜堂的细长拱柱和带有尖塔的扶墙以及嵌有巨大玻璃窗的墙体,可以看出墙壁厚度的演变过程。这一进步完全依赖于石肋材体系和尖拱的运用。罗马式筒形穹顶很厚重,从而产生向下的压力,很容易倾覆。由于运用了与主拱顶交叉的十字拱结构,罗马式教堂(图379)也存在此类问题。圣约翰礼拜堂较低的侧廊是一个小型样板(图391)。交叉线称为穹棱。下一步是在拱间铺设拱形石肋,从拱廊的支撑柱穿过主拱,使筒形拱的连接板架在这些横向的石肋上,接着在相关的拱上沿穹棱设对角肋。这种方法避免了在建筑过程中使用很重的木料来支撑筒形拱,从理论上讲更合理,也更节省石头和木料(图396B)。

img

图394 索尔兹伯里大教堂,剖面图。1237—1258。

img

图395 国王学院礼拜堂,剑桥。剖面图。1446—1515。

起初,这种带肋拱和穹棱的拱顶仅限于用在狭窄的侧廊上。当工匠们积累了足够的信心后,就开始尝试在一些重要教堂高大的中厅上建筑防火的石拱顶。当时,只应用了半圆形拱,但是看一眼就会发现(图396C),如果横向和纵向拱是半圆形且跨距相等,由于位于对角线上拱的半径明显比它们长,则拱顶就会隆起,除非将半圆改成椭圆。这一点对侧廊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当建筑中厅的拱顶又高又宽时,人们就不仅要考虑结构,还要把它与侧廊的筒形拱顶体系连接起来,在中厅的拱廊采用双拱,侧廊上也配以两个筒形拱,这样一来,中厅拱顶的宽度就变为拱廊宽度的2倍,但比对角肋的长度却小得多。所以,如果所有的拱都做成半圆形并且从同一高度起拱,则这些拱的高度就会不同,从而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这一问题通过改变拱的形状来解决(图396D)。在中厅用一个真正的半圆形拱,更长的对角肋则采用一个高度相同但拱面趋平的辅助拱,同时“抬高”窄墙的高度以保持与中厅一致。这样,每个拱顶就被分成6个部分。

img

图396 拱顶示意图。

(A)交叉筒形拱;(B)罗马式时期采用肋材的拱顶,下面是(A)(B)的透视图;(C)拱顶的弧;(D)罗马式时期的六肋拱顶;(E)哥特式拱顶(早期)。

这些筒形拱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显示了哥特式时期之初采用尖拱的重要意义,因为尖拱可以在保持高度的同时调整宽度(图396E),从而解决了建筑师们所遇到的主要困难。墙拱可以做得又窄又尖,横跨中厅的肋架可以做成以前的2倍宽,对角肋又变为以前长的一半,形成一个半圆。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所有拱的变形,而且通过石肋和连接板的配合使用,将屋顶的重量转移到柱子、支墩和扶壁,墙体上则可以任意开窗。

一种特殊的扶壁——飞拱是12世纪末由法兰西的建筑师们发明的,大量应用在法兰西的一些大教堂中,在英格兰却很少见。不过人们可以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见到这种结构,这座建筑是在法兰西人的指导下建成的。飞拱的应用是为了将中厅或侧廊的拱顶所产生的巨大的侧向压力转移到地面。如果没有侧廊,就像巴黎的圣沙佩勒礼拜堂或剑桥的国王学院礼拜堂(图395),侧向压力由抵在主墙体上的巨大扶壁来承载。但要是有侧廊,它们就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连接起来。达勒姆大教堂(12世纪晚期)横跨侧廊的巨大的拱顶就起了这些作用,但它们被隐入拱廊之中。当坎特伯雷大教堂由一位法兰西建筑师重建唱诗席(1175—1178)时,在侧廊的屋顶上也用了飞拱,但在下面几乎看不出来,因而在设计上没有形成显著的特色。典型的法兰西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从亚眠大教堂(1230—1240)的建筑中可以看出(图397),其穹顶高140英尺。为了清楚起见,图上只能看到一个飞拱,实际上中厅拱廊的每一个支墩都有一个飞拱与其对应。人们可以注意到,每一对支墩和飞拱之间的墙体都由大面积的玻璃构成,石料的运用减少到最低程度,这种效果只有通过飞拱的应用才能实现。

通常,人们都认为哥特式石构建筑很坚固。然而,尽管从外观上看很结实,坍塌事件还是频有发生。有几处高塔就倒塌了,这些事故有时是由于建筑师的冒险,多数原因还是基础不够牢固或墙体不够坚实。例如在奇切斯特,“在尖塔倒塌之前,当一块石头掉下时,其内部的灰泥就像水一样开始淌出来”[27]

img

图397 亚眠大教堂的局部,图中显示了飞拱的结构。1230—1240。

当时的一些记录显示,有时人们也很注重把地基挖得很深。地基常常是一层粗石,有时则是白垩或碎石。1453年,坚硬的约克郡产的石料被混以“上好的灰泥”作为伊顿公学的地基。有时,这些记录还提到夯打底土。在伦敦塔、哈德利城堡和桑威奇堡垒,建筑物下面都打了榆木桩,在温切斯特用了榉木桩,在约克则用了赤杨木桩。在建造伦敦桥和罗切斯特桥时,采用了包铁脚的木桩。14—16世纪的文献中,还特别提到了早期的打桩机。

在罗马式建筑时期,墙体可能完全采用毛石墙。通常会粉刷内外墙壁,或在毛石墙的一面或两面用琢石镶面,但很少完全用琢石砌墙体,长方形琢石只有一面会被修整。在一些薄的琢石墙(如低矮挡墙或影壁)里采用了穿墙石,正好横穿整个墙壁。在教堂里,还用了装饰过的楔形石、花格窗和门廊。特别是在东英吉利亚的白垩产区,主要用燧石砌墙。东英吉利亚的许多教堂(例如在绍斯沃尔德)会交替使用石灰石和燧石,形成方格图案(图401左)。在英格兰北部的一些郡,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是磨碎的砂砾和砂岩,石构建筑的打磨很粗糙,雕刻也不精细。在康沃尔和布列塔尼的古老教堂中更是如此,这些教堂是用难以加工的花岗岩建造的。在门廊或窗户顶部塑出的腰线和滴水石,防止了雨水直接经墙面流下。除非墙体有凸出的屋檐遮蔽,否则就用带滴水檐的压顶来保护墙的顶部,同时也起到滴水的作用。在冬季筑墙或暂停施工时,为了防霜冻,通常用稻草、芦苇或其他植物将顶部盖起来。

哥特式石构建筑中高超的切石技艺,需要有实用几何学方面的知识,这在哥特式花格窗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图398—399)。最大的这类窗户要算卡莱尔大教堂东面的窗户(14世纪晚期),高51英尺,宽26英尺,仅拱脚上方的花格图案部分就使用了81块石头,有的石头长达四五英尺,而且所有的石头都经过精心雕塑。这些石头被巧妙地连接起来,每一块都能单独取下进行维修或替换,而不会影响整体良好结构的稳固性。

铁器被用来加固这些石构建筑的杰作。各种铁条被做成防盗用的铁栅,或用来像石器一样加固玻璃窗。整个铁栅由一根根从拱脚到窗顶的横向拉杆或横梁组成,短一些的横向铁条用来加固直棂间的玻璃,小的纵向铁条有时穿过直立支柱上的孔洞。有的时候,用于室内的铁制品还可能镀锡、染色或涂一层黑色的沥青。令人吃惊的是,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僧侣会堂中,细长的中心柱采用了组合成伞形的铁杆,在呈放射状一直延伸到穹肋,而且这类铁杆在这座修道院的整个建筑中大量应用。铁夹用于将石料连接起来,特别是那些暴露在外的建筑部分,例如小尖塔、角楼、堞眼,甚至是石砌壁炉的出檐。

img

图398 英格兰的哥特式窗饰,图中可看出石头的接缝。

(左)约克郡伊斯比修道院的餐厅(13世纪);
(右)卡莱尔大教堂(14世纪晚期)。

img

图399 法兰西的哥特式窗饰。

(左)亚眠大教堂(13世纪)的窗户的一部分,十分优雅;(右)巴黎圣热尔韦大教堂(15—16世纪)的窗户的上半部分,显示了连接部分。

在英格兰,砖构建筑的复兴是在13世纪,期间隔了800多年。1278年的伦敦塔建造,大量使用了从伊普尔购买的佛兰芒砖。1303年,在赫尔烧制的“瓦”很可能就是砖,而不是用于铺屋顶的瓦。但是,1335年在伊利所使用的由英格兰烧制的“壁瓦”肯定是砖。不过,那时英格兰所使用的砖大多是从佛兰德进口到赫尔或其他一些东部港口的。从1434年起,修建林肯郡的塔特舍尔城堡所使用的大量的砖就已经在当地烧制了。一些产于赫尔附近的贝弗利的砖,在削角后专门用于门窗侧壁和拱门的砌造。英格兰的第一批制砖专家和砌砖专家中,有许多人出生时都是佛兰芒人或荷兰人。烧窑用的燃料通常是木头。一般来说,直到哥特式时期末,砖的运用仅限于东部从赫尔到多佛尔的几个郡,以及大多数佛兰德建筑工匠定居的地方(图400、图351)。砖的大小有许多种,但厚度几乎都比今天所使用的薄,大概有2—2.5英寸。砖的平均长度是9英寸,宽度为4.5英寸,不过长度会在8—10.5英寸之间变动,宽度也有可能达到5.5英寸。

img

图400 诺福克郡布莱克尼的市政厅,14世纪。

早在16世纪,模制的砖就开始用在带有直棂和简单窗饰的窗户中。在埃塞克斯有几处例子,尤其是东拜尔舍姆(图401右)和齐格诺·斯梅莱教堂,其中的直棂、门楣及窗格都是用模制的砖砌成的。这座教堂所使用的墙砖一般规格为9.625英寸×4.5英寸×2.125英寸,而且颜色也有变化。早期都铎式建筑的窗户上出现了气窗,整个窗户是一个自承重的砖构体系,到了晚期则经常用铁条进行整体或下部加固。在埃塞克斯的克拉克顿附近的圣奥西斯,教区教堂(16世纪早期)的拱廊和拱柱均采用砖结构。更有意思的是,哥特式后期的建筑中偶尔还可以见到砖砌的螺旋式楼梯的扶手,例如金斯林的红色礼拜堂(1482年)。

img

图401 英格兰哥特式建筑的砖石工艺。

(左)位于萨福克的萨克斯曼德姆大教堂的气窗:阴影部分用燧石,其他部分用石头;(右)位于埃塞克斯的东拜尔舍姆庄园的砖结构窗户。16世纪。

在欧洲大陆,中世纪西方砖构建筑主要的中心是意大利北部、日耳曼北部、佛兰德(图版31B)、荷兰、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和法国西南部。意大利的砖多为红色,而且有很宽的灰泥接缝,修整得十分精细。总体而言,砖的规格比现代用的砖大,长度从9.5英寸到12.5英寸不等,厚度从2.25英寸到3.25英寸不等,而宽度一般为5英寸。不过据记载,在威尼斯所使用的砖只有7英寸×2英寸。同时,各种各样的模制砖和陶块也被用于建筑中,有时还有砖砌的花格窗。在德国北部,许多大教堂都完全采用砖结构,包括窗饰和浮雕。法国的阿尔比大教堂也是砖构建筑的范例。

哥特式时期的木工技艺体现在木框架结构上,整个木屋顶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图版30A),架在石质或砖质建筑上,有时则架在拱顶上。木框架的建筑从新石器时期起就开始在欧洲各地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设计和工艺技巧上都不断进步。英格兰现存的最古老的木框架建筑几乎都不早于1500年前后,这主要是由于经常性的火灾和重建活动。不过,在英格兰的木材产区,木构建筑原理和技术一直延续到17世纪,因此本书的后面部分还将阐述有关内容。

哥特式时期放弃了罗马式时期那种将椽直接架在穹顶外面的糟糕做法,代以自承重的保护性屋顶(图402),普遍在穹顶上部采用系梁,屋顶的倾角一般为45°—60°。在德国和挪威,为了便于积雪滑落采用了极陡的屋顶,例如屋顶的倾角在戈斯拉尔达到75°。

img

图402 罗马式和哥特式时期的木屋顶。

(A)罗马式早期(意):架在拱背上的椽;(B)罗马式(法):引入系梁以减轻拱顶重量;
(C)罗马式(法):改进的系梁;(D)哥特式时期(法):用对角肋代替系梁;
(E)哥特式早期彼得伯勒大教堂带木制天花板的屋顶;
(F)哥特式时期(英):带柱梁的桁架式椽子的屋顶;(G)哥特式时期(英):带有系梁的曲撑屋顶;
(H)哥特式末期(英):所谓的系梁屋顶,注意缓坡;(I)哥特式末期(英):托臂梁屋顶。

在英格兰,几乎所有重要建筑的屋顶都采用橡木。但是,在雷恩1713年所作的有关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屋顶的报告中,写到了亨利三世雇用的法国工匠:

虽然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橡木,但是这些愚蠢的工匠在威斯敏斯特的主厅和其他宫殿中却执意要用来自诺曼底的栗木。这种木材不适应英格兰的自然气候,虽然容易加工,但比橡木朽蚀得快。修道院的屋顶倒是橡木的,但采用了蹩脚的诺曼式建筑方法,不能使其免于拉伸,因而毁坏了墙体,同时排水的檐槽处理得也不好[28]

中世纪英格兰所用过的最大的木料,可能是1322年沃尔辛厄姆的艾伦(Alan of Walsingham)建造伊利大教堂的灯塔时“花了很大力气运来”的8根橡木梁,每根大约为50英尺长,截面为33英寸×21英寸。哥特式的木构架屋顶一般通过榫来结合,再以橡木钉固定,而不用铁条或铁带。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文献中就有关于用“铁狗”加固屋架的记载,例如埃尔特姆宫的大厅(1479年)及其他一些地方。

在英格兰,与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不同,大多数教堂和会堂的屋顶往往采用了极为漂亮的开放式木屋顶,而不用石构拱顶。无论有没有木桁架支撑,所有斜面的屋顶都用系梁加固,以防椽脚外展所产生的侧向压力。这种系梁架得越低就越稳,最理想的位置是设在和椽脚承梁板相同的高度。不过,系梁太低会妨碍东、西两面的窗户采光,在尖顶的建筑中尤其是这样。于是,人们采用了各种设计来弥补这一缺陷。

英格兰人发明了特殊的托臂梁(图4021)来减轻屋顶的重量,它设在斜坡中部,比桁架更有效。这种设计的精巧性更甚于科学性,具体设计如下:

这是一种不完全的系梁,中间部分被去掉了……架在它上面的主椽似乎给它一个向外的推力,但这个力被它下面的撑子抵消了,撑子紧紧地顶在起重顶杆上,把侧向压力导向墙的下部,从而保持其稳定性。从X点,将一根笔直的支柱直接钉入主椽,弯曲的起拱面从这里撑到系梁上,而系梁一般通过一个中柱悬挂在屋脊上[29]

哥特式建筑的各种屋顶,无论有没有桁架,所用的木料尺寸按现代的标准都是巨大的。普通的椽子有时从头到脚逐渐变粗,例如顶部为7英寸×5英寸而底部为8英寸×7英寸。板状的或者平面的木质天花板经常用在拥有桁架式椽子或流线型架子上,这样就产生了所谓的龙脊,它在整个15世纪都流行于英格兰西部。

板材在13世纪开始传入英格兰,但是使用得非常有限,而且还不用于门的制作。当时,门仍然是用板条和“架子”做成的(图403)。到14世纪,门开始做成两层的,外层仍是竖的板条,用装饰性的细木条连接,内层则用横向的板条。内外两层以及细木条上都钉上一排排方头的熟铁钉子,然后从内侧将钉头敲弯。

img

图403 哥特式晚期英格兰的门和镶板。

(A—D)各种各样材料的门;(E—F)哥特式晚期的镶板:(E)模制,(F)斜面框架。(G)1530年前后的镶板,显示出更薄的框架和更大的面板。

最早有关镶板的记载是在13世纪(边码243),当时专门进口了一批挪威松制成的彩色镶板用于温莎城堡的一间寝室。镶板工艺起源于半加工的木材分割,带有结实的直杆和大约3英寸×4英寸的横条,前者隔开18—24英寸不等的距离固定,横条大约在地板层上方3—5英尺,这要根据房间的高度决定。框架是榫卯结构,有时是斜削而成的,但是多数时候是模制的。镶板就是将板放入这种框架中(图403E—G)。这种形式的框架促进了肋厚度的减少,到1540年已经不超过1英寸厚,常用的材料是橡木。

其余的工艺进步主要体现在装饰上,而非结构方面。像罗马式时期一样,有装饰用的铁铰链,粉饰工艺在哥特式时期已不受重视了。

大多数教堂和大型住宅都开始用玻璃镶嵌窗户。萨里郡的奇丁福尔德从1230年开始生产玻璃,并逐渐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英格兰当时生产两种玻璃——宽玻璃(brodeglas)和诺曼底玻璃,分别相当于现代的薄玻璃和厚玻璃,开始的玻璃非常厚,不均匀而且有点偏绿色(边码326)。玻璃着色后叫“熔色玻璃”,也就是将颜料混入熔融的玻璃中。当时,人们还很少在玻璃上绘画,也不知道用金刚石切割玻璃,而是很费力地用烧红的烙铁头在玻璃表面上切割。14世纪,玻璃绘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伦敦和约克郡。

铅制品几乎仅用作教堂和其他大型建筑(图404G、404J)的屋面覆盖层。雨水通过石制的滴水嘴直接排到地面(图404A—G),这样就避免了使用铅制下水管。但是,从13世纪起就开始在木板上设置2英尺宽的铅制檐槽,有的还设在铁托架上(图404D—F)。偶尔也用铅制的下水管,例如1532年所建的威斯敏斯特宫就使用了“饰有皇家标志的方形铅水管”。

中世纪的铅是铸造的而非轧制出来的,在一个特制分格的光滑沙床上完成,重量为每平方英尺12—13磅。铅中含有许多银和砷的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出美丽的光泽。13世纪的沙特尔大教堂中所用铅板的厚度大约为1/6英寸,不超过2英尺宽,3—4英尺长。它们被用大头的铁钉钉在屋顶的木板上,每一片的边缘相接处上卷,从而形成一个直径为1.5英寸左右的铅卷(图404G、404J),底边用两个铁夹固定以防止被风吹起,铁夹的底部又钉在木板上。在过了6个世纪之后,这些东西仍然保存良好。英格兰有几处中世纪的铅包的尖塔至今仍存,例如在戈德尔明和切斯特菲尔德,都有呈对角线设置的铅卷。最有名的是伦敦的老圣保罗大教堂,据说有260英尺高,但这座建筑在1561年毁于火灾。

img

图404 哥特式时期屋顶的排水设施和覆盖层。

(A)(B)(C):石质的滴水嘴(法兰西);
(D)(E)(F):檐槽(法兰西);
(H)(I):一个尖塔上的对角形铅制品(法兰西);
(G)(J):沙特尔大教堂屋顶上的铅制品(法兰西)。

由于我们只关注建筑方法,有许多特殊类型的建筑都没有提到。只有不同于其他主要公共建筑时,家庭建筑的建造方法才会被提及。几乎到了中世纪末,无论在城镇还在农村,大多数工匠和农民的住房还保持了原始的样式,有涂泥的篱笆墙、木框架(图405),或用粗石建造,屋顶通常用稻草覆盖。

img

图405 乡村建筑和篱笆。出自1083年意大利的一份手稿。

在黄金时代(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上层阶级的住房一般都是两层的,要么围绕一个庭院而建,所有的屋子都面向院子,有着黑色的外墙,要么建在一个矮台上,例如在奥林索斯那样。在提洛,使用了原始的排水设施和便坑。罗马中产阶级的房子大多很简洁,也是围绕一个庭院而建。但在地价很高的罗马城,就出现了3—5层的公寓或“单元住宅”,每一“单元”都有单独的楼梯,这样的建筑在罗马的港口城市奥斯蒂亚也可以见到(图版29A)。庞贝城的房屋比古典时期其他任何地方的房屋更显得奢华和精巧(图版29B),房屋同样围绕庭院或天井而建。英格兰的罗马式“别墅”实际上是设计复杂的大型农舍,用热空气取暖,主要房间里用马赛克装饰地面。位于萨塞克斯郡比格诺的别墅有65个房间,在福克斯通的别墅有50个房间,赛伦塞斯特附近切德沃思的别墅也属此类建筑。英格兰最早的中世纪石构房屋是诺曼时期的房子,例如林肯郡的所谓“犹太人的房子”和位于贝里圣埃德蒙兹的穆瓦斯府第。然而,这一时期的此类建筑很少,几乎所有遗存下来的中世纪的石构或砖构的房屋都是14世纪以后所建的。1400年以前的木框架建筑几乎没有遗留下来的,不是毁于火灾,就是由于气候的原因而逐渐朽蚀。

整个中世纪,没有什么力学和静力学的理论原则用在建筑问题上,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世纪的建筑缺乏科学性。建筑师们所依靠的是从一次次尝试和失误中所得到的经验方法,所以也就常常可以见到坍塌事故,尤其在建塔的时候。但从另一方面说,中世纪的建筑师和工匠们掌握了广泛的应用几何学知识,可惜的是,像维特鲁威著作那样的有关当时建筑工艺的专著没有流传下来。

相关文献

[1]Vitruvius De architectura,Ⅱ,ⅲ,3.(Loeb ed.Vol.1,p.92,1931.)

[2]Idem Ibid.,Ⅱ,ⅶ,1,5.(Loeb ed.Vol.1,pp.106,110,1931.)

[3]Idem Ibid.,Ⅱ,ⅵ.(Loeb ed.Vol.1,pp.100 ff.,1931.)

[4]Idem Ibid.,Ⅱ,ⅳ.(Loeb ed.Vol.1,pp.94f.,1931.)

[5]Idem Ibid.,Ⅱ,ⅴ.(Loebed.Vol.1,PP.96ff.,1931.)

[6]Idem Ibid.,Ⅱ,ⅲ,1-4.(Loeb ed.Vol.1,pp.88f.,1931.)

[7]Idem Ibid.,Ⅹ,ⅱ.(Loeb ed.Vol.2,pp.278 ff.,1934.)Idem Ibid.,Ⅲ,ⅳ,2.(Loeb ed.Vol.1,p.180,1931.)

[8]Idem Ibid.,Ⅱ,ⅷ,1.(Loeb ed.Vol.1,p.110,1931.)

[9]Idem Ibid.,Ⅱ,ⅸ.(Loeb ed.Vol.1,pp.130 ff.,1931.)

[10]Idem Ibid.,Ⅳ,ⅶ,4.(Loeb ed.Vol.1,p.240,1931.)

[11]Idem Ibid.,Ⅶ,ⅰ,2.(Loeb ed.Vol.2,p.80,1934.)

[12]Idem Ibid.,Ⅴ,ⅰ,6-9.(Loeb ed.Vol.1,pp.258ff.,1931.)

[13]Idem Ibid.,Ⅴ,ⅹ,3.(Loeb ed.Vol.1,p.304,1931.)

[14]Idem Ibid.,Ⅶ,ⅱ,1-2.(Loeb.ed.Vol.2,p.86,1934.)

[15]Idem Ibid.Ⅶ,ⅲ,1-2.(Loeb ed.Vol.2,p.88,1934.)

[16]Idem Ibid.Ⅶ,ⅲ,3.(Loeb ed.Vol.2,p.90,1934.)

[17]Idem Ibid.,Ⅶ,ⅲ,5-7.(Loeb ed.Vol.2,pp.90ff.,1934.)

[18]Idem Ibid.,Ⅶ,ⅲ,11.(Loeb ed.Vol.2,p.96,1934.)

[19]Idem Ibid.,Ⅶ,ⅳ,1-2.(Loeb ed.Vol.2,pp.96ff.,1934.)

[20]Idem Ibid.,Ⅴ,ⅸ,7.(Loeb ed.Vol.1,p.300,1931.)

[21]Idem Ibid.,Ⅷ,ⅵ,4,8,10-11.(Loeb ed.Vol.2,pp.182,186,188,1934.)

[22]Idem Ibid.,Ⅴ,ⅰ,4-5.(Loeb ed.Vol.1,p.256,1931.)

[23]Bede,The Venerable.Historia abbatum in‘Complete Works’,Latin and English ed.by J.A.Giles,Vol.4,p.366.Whittaker,London.1843.

[24]Jackson,Sir Thomas(Graham).Letter in The Times,7th October,1907.

[25]Rudborne,Thomas.Historia major Wintonensis in Wharton,Henry(Ed.).Anglia sacra,PartⅠ,p.275.Richard Chiswel,London.1691.

[26]Bede,The Venerable.Historia ecclesiastica gentis anglorum,Ⅲ,ⅹⅹⅴ,in‘Complete Works’,Latin and English ed.by J.A.Giles,Vol.2,p.362.Whittaker,London.1843.

[27]Jackson,Sir Thomas(Graham).‘Gothic Architecture’,Vol.1,p.259.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15.

[28]Wren,Sir Christopher.“Memorial on Westminster Abbey”,in Wren,C.Parentalia,pp.295-303.T.Osborn and R.Dodsley,London.1750.

[29]Jackson,Sir Thomas(Graham).See ref.[27],Vol.2,p.125.

参考书目

总论:

Briggs,M.S.‘A Short History of the Building Crafts.’Clarendon Press,Oxford.1925.

Choisy,F.A.‘Histoire de l'architecture’(2vols).Gauthier-Villars,Paris.1899.

Straub,H.‘A History of Civil Engineering’(trans.by E.Rockwell).Leonard Hill,London.1952.

希腊与罗马:

Choisy,F.A.‘L'art de bâtir chez les Romains.’Ducher,Paris.1873.

Cozzo,G.‘Ingegneria romana.’Casa Editrice Selecta,Rome.1928.

Dinsmoor,W.B.‘The Architecture of Ancient Greece’(3rd ed.rev.)based on the first part of‘The Architecture of Greece and Rome’by W.J.Anderson and R.P.Spiers.Batsford.London.1950.

Durm,J.‘Die Baukunst der Griechen’(3rd ed.)in E.Schmitt,et al.(Eds).‘Handbuch der Architektur’,PartⅡ,Vol.1.Gebhardt[Kröner],Leipzig.1910.

Idem.‘Die Baukunst der Etrusker.Die Baukunst der Römer’(2nd ed.).Ibid.PartⅡ,Vol.2.Kröner,Stuttgart.1905.

Middleton,J.H.‘The Remains of Ancient Rome’(2vols).Black,London.1892.

Rivoira,G.T.‘Roman Architecture’(trans.by G.McN.Rushforth).Clarendon Press,Oxford.1925.

Robertson,D.S.‘A Handbook of Greek and Roman Architecture’(2nd ed.).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43.

Vitruvi us Dearchitectura.(Loeb ed.2vols.Heinemann,London.1931-4.)

拜占庭与伦巴第人:

Choisy,F.A.‘L’art de bâtir chez les Byzantins.’Librairie de la Société Anonyme de publications périodiques,Paris.1883.

Diehl,C.‘Manuel d’art byzantin’(2nd ed.rev.and enl.,2vols).Picard,Paris.1925-6.Rivoira,G.T.‘Lombardic Architecture’(trans.by G.McN.Rushforth.2vols).Re-edited by Edith E.Rivoira with additional notes by various authors.Clarendon Press,Oxford.1933.

中世纪:

Addy,S.O.‘The Evolution of the English House’(rev.and enl.from author's notes by J.Summerson).Allen and Unwin,London.1933.

Andrews,F.B.‘The Mediaeval Builder and his Methods.’University Press,Oxford.1925.

Bond,F.‘Gothic Architecture in England.’Batsford,London.1905.

Clapham,Sir Alfred(William).‘English Romanesque Architecture’(2vols).Clarendon Press,Oxford 1930-4.

Corroyer,E.‘L’architecture gothique.’Ancienne Maison Quantin,Librairies-Imprimeries Réunies,Paris.1891.

Crossley,F.H.‘Timber Building in England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Batsford,London 1951.

Essenwein,A.von and Hasak,M.‘Die romanische und die gotische Baukunst’in Durm,J.,Schmitt,E.,et al.(Eds).‘Handbuch der Architektur’,PartⅡ,Vol.4.Bergsträsser,Darmstadt and Kröner,Stuttgart.1892-1903.

Innocent,C.F.‘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Building Construction.’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16.

Knoop,D.and Jones,G.P.‘The Mediæval Mason.’University Press,Manchester.1933.

Lloyd,N.‘A History of English Brickwork’(new and abr.ed.).Montgomery,London.1935.

Salzman,L.F.‘Building in England down to 1540.’Clarendon Press,Oxford.1952.

Viollet-le-Duc,E.E.‘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 I'architecture française’10vols).A.Morel,Paris.1854-69.Especiall.“Construction”in Vol.4,pp.1-279,trans.by G.M.Huss.‘Rational Building.’Macmillan,New York.1895.

[1]劣等石灰石(Pōros)由泰奥弗拉斯托斯(约公元前371—约前287)在《石头》(On Stones)一书中描述成一种适用于建筑的大理石。其动词pōroein的含意为制造石头、雕琢。它与希腊字poros(孔洞)没有关系。

[2]楣是跨越在空间的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