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染料、媒染剂[15]

10.6 染料、媒染剂 [15]

染色的实践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第Ⅰ卷,边码245—250)。在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染料几乎全部来源于植物和动物。只是在说到它们所产生的织物颜色时,这些染料才会被顺便讨论到。除非用媒染剂,否则大多数染料的染色速度都很慢。在我们所讨论的时期里,媒染剂通常是铵矾和钾矾,或是两者的混合物。染匠的手艺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他们的原料中有许多是进口的、昂贵的,许多工序是商业秘密(图329—331)。

黑色 染黑色的唯一方法是把胆汁加入硫酸铁(绿矾或水绿矾),或在同样的物质内再添上几种深浅不同的暗色。

蓝色 最重要的蓝色染料是靛蓝[4],它是从靛蓝植物或是从菘蓝植物中获得的。靛蓝不溶于水,它得自于植物,可以通过自然发酵或细菌分解成为无色可溶的化合物吲哚酚,暴露在空气中的吲哚酚随后氧化成为靛蓝。织物先浸泡在发酵的溶液里,然后晾挂在空气中,深蓝色就出现了。靛蓝属植物是热带植物,印度人把它放在水里发酵,接着又与空气发生作用,从溶液中沉淀出不可溶的靛蓝用于出口。罗马人似乎不懂得如何使靛蓝变成溶液,仅仅把它作为一种颜料来使用(边码361)。但是,中世纪的染匠至迟在15世纪中期,已经会用蜂蜜和石灰把靛蓝还原成靛白,并用这种溶液来染布。

img

图329 染匠。

来源于庞贝城的壁画,约70年。从热染缸中拿出来的织物正放在盘子里拧干,染料从槽里又流回来。盘子的表面是浅色的一层不可渗透的物质,如青铜薄板。

img

图330 染匠为染带有图案的织物作准备,出自13世纪法国的一部手稿,当左边的人在展示早先用明矾溶液画的图案时,右边的男人正从洗缸里拿染好的布。

另一方面,菘蓝在整个欧洲广泛生长,它们的嫩叶子可以摘下来捣成浆(图325)。经过几个星期的干燥后,菘蓝浆成为球状物(图332),磨成粉后,再放入水中发酵,直到产生一种黑色的团块。这些黑色的团块可以装进密封的桶中出售,用的时候把菘蓝块放在加热的菘蓝缸里重新发酵,按如图所示进行染布(图333)。菘蓝植物的靛蓝成分相对较少,自16世纪以后,菘蓝渐渐让位给了靛蓝。一种传统的做法是把靛蓝加入菘蓝缸里,以缩短菘蓝的发酵过程。

img

图331 漂白和染丝。出自一部1458年写于佛罗伦萨的手稿《论丝绸艺术》(Treatise on the Silk Art)。

左边的两个人在一个大锅里搅拌加热的硫酸,里面是正在漂白的丝束。两个人都穿着木底鞋,其中一个捏着自己的鼻子。在清洗和加明矾之后(没有显示出来),丝束被浸泡在一个加热的盛有胭脂虫溶液的浴锅中(中间),然后被放在横跨浴锅的两根木棍上沥干,最后在冷水中清洗(右),并检查它染得牢固不牢固。

黄色 古代和中世纪最重要的黄色染料是黄木犀草(Reseda luteola L)。用明矾作媒染剂时,可以得到纯黄色的提取物。其他的黄色染料包括红花(Carthamus tinctorus L)和(嫩)佛提树(Rhus cotinus)。

绿色 将绿色染在布上一般先用黄木犀草,然后再用靛蓝,也可以使用一些植物性的绿染料,但是染得不牢。把铜绿(边码362)、明矾和织物一起煮,就可以得到绿色了。

img

图332 商贩在卖盛装在袋子里的菘蓝球。13世纪的法国雕像。

红色 茜草染料从一种茜草的根里获得,是使用最广泛的染料。在欧洲,这一类植物分布很广。在古典时期的罗马附近,几种这类植物已经人工栽培。在中世纪,茜草栽培成了低地国家的一项专长。这一时期末,在近东发明了一种很复杂的涉及茜草染料的方法,并产生出了一种鲜亮的红色。直到19世纪,用这种著名的“土耳其红”染的货物才进口到了欧洲。直到现在,全部工序的秘密仍然不清楚。以明矾为媒染剂,茜草染料能获得很好的红色,但有些偏紫。另外一种红染料是海石蕊染料,把地中海海里的地衣(染料衣和其他)用陈尿与石灰处理后而获得。所有这些方法,给出的都是相当不稳定的各种红色、深红色或玫瑰色。

img

图333 染匠正在搅拌一个加热着的菘蓝缸,前方平放着一幅染过的布,一个年轻人手上搭着另一幅布。出自一部15世纪的法国手稿。

在古代和中世纪,最好和最鲜艳的红色都是由某种“胭脂虫”(即寄生在各种树上的半翅目昆虫)用明矾媒染后制造出来的。这类昆虫有几种称谓,古人把它们叫作“胭脂虫”(cocci),阿拉伯人称其为“虫胭脂”(kermes),我们据此用“深红”(crimson)和“胭脂红”(carmine)来命名。中世纪拉丁文作者把它们描述成小蠕虫(vermiculi),有了“朱红色”(vermilion)和胭脂虫(grana),有了“红染料”(grain)和“在红染料里染”[5]。在16世纪,寄生在新大陆的几种仙人掌上的胭脂虫(Dactylopius)被发现了,并用它们生产出了很好的红色,从仙人掌上来的“胭脂虫红”不久就替代了其他的红色。一直到德雷贝尔(Cornelius Drebbel,1572—1634)在17世纪早期引入锡盐作为媒染剂时,人们才获得了一种真正的持久的鲜红色。

上述红染料(除了胭脂虫红)都从罗马时期就开始使用,到了中世纪又多了一种巴西红。这是一种云实属的树,从锡兰和东印度引进,后来也从巴西引进,事实上它就是以“巴西”命名的(terra de brasil)。

中世纪画师们所用的大多数虫胶和虫漆,已经在上面讨论过了(边码362)。

色淀 色淀(lake)这个字与虫胶(lac)很像,但两者不是一回事。色淀是用明矾把易溶的红色染料析淀而成,很受喜爱。深红的色淀的制备方法是煮沸用红染料[一种与胭脂红(见上)有关联的物质]染过的布片,然后加碱液,并用明矾沉淀出这种颜料。从巴西红和茜草植物获得的红色,是从玫瑰色色淀的沉淀中提取的。在古代和中世纪及其后来,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色淀都被使用过,大部分都很容易褪色,最持久的要数茜草色淀。尽管色淀是从染料中获得的,但它本身就是一种颜料。

紫色 紫色在染料中占有一个很特殊的地位,古代最著名的提尔紫(Tyrian purple)是一种带棕色的深紫罗兰色。染色物质是6,6'-二溴靛蓝,源于几种像蛾螺一样的软体动物(骨螺和紫螺科),它们都会分泌一滴一滴的奶油状液体。这种液体在空气和光照中,会从深浅不同的紫色一直变成深紫色。在希腊、罗马和拜占庭时代,染紫颜色与古代腓尼基城镇提尔和西顿有重要的联系。这些贝壳类动物的分泌物被煮沸,布就在这种液体里染色。随着使用的各种贝类的比例不同,紫色的深浅也不同,最后的产品还可以用海石蕊或胭脂虫加染。真正的染紫色的工序是极其昂贵的。

在中世纪,染紫色是拜占庭人的秘密。1453年,拜占庭被攻陷以后,这种工艺失传了。从很早起,就有一些与拜占庭人不同的染紫色配方,也是用了几种类型的软体动物,染出的颜色有相似性,但与提尔紫或帝王紫色不一样。当然,紫色总是可以通过用同样的织物先染蓝色,再染红色而得到。有一本中世纪的书里,就有很多替代纯正的帝王紫色的配方。

媒染剂 媒染剂几乎总是硫酸铝,它能促使染料黏附在织物上,应用广泛。硫酸铝一般总是像钾矾或铝矾一样使用,但有些时候也会用它的天然形式,通常被称为“也门明矾”。因为明矾与任何铁盐混合都会产生很暗的颜色,所以制备纯净的明矾变得很重要。从最早的古典时代一直到19世纪,明矾的贸易量都是很大的。

整个古典时期和中世纪,任何与媒染剂一样起作用的、带白色的、收敛性矿物质都会被叫作明矾(alumenstypteria)。因此,这些术语并不仅仅包括硫酸铝、铵矾和钾矾,还包括那些在现代化学观念中不是明矾的二价铝盐。希腊人和罗马人都接触过钾矾[KAl(SO42·12H2O],在某些火山区域(如利帕里群岛、西西里岛和米洛斯)有天然的钾矾,他们也把矿物质毛矾石(水合硫酸铝)和一些含有硫酸铝以及铁、镁、锰化合物的矿物质分类作“明矾”。在13世纪以前,我们没有任何关于从这些东西中提取纯物质的记录。在这个时期,阿拉伯的作家们给了我们第一个从毛矾石或天然的硫酸铝中制明矾的线索,那就是“也门明矾”。它是用含有碳酸铵的陈尿处理的,液体浓缩后,铵矾就结晶出来。这是一种比天然的硫酸铝更加实用的收敛剂或媒染剂。

至少从1450年起,欧洲就从矿物的明矾石中制出了明矾。虽然文献上很好地记载了明矾矿的发现,但我们找到的关于它所涉及工序的论述,直到1480年才找到。它的制法是先把矿物焙烧,让它自然风化,然后连续地把大量的经过焙烧风化的产品放在同样的水中煮,一直到它的溶液浓得足以结晶。在冷却的过程中,明矾就被分离出来了。随着中世纪纺织和染色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明矾的需求也持续增长。

在13世纪和14世纪中,许多明矾来自希腊群岛和近东,尤其是来自伊兹密尔附近的福西亚。在土耳其人占领这些地方以后,尤其是拜占庭城在1453年陷落以后,明矾供应出现了严重短缺。这时,恰好在意大利罗马的教皇领地托尔法地区找到了大量的明矾矿。有人企图让教皇对明矾实施垄断,但是没有成功。托尔法在很长时期内都是明矾的主要产地,这些矿山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

作为第一种精心制备的化学物质,明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代化学家认为它已有相当的纯净度。这并非来自任何化学知识,而是源于对明矾的依赖。若要有效使用明矾就得把铁盐除去,因为铁盐的存在会极大地降低它作为一种媒染剂的价值。这些盐是有颜色的,明矾则是一种最容易结晶的物质。鉴于重复结晶能够除去铁盐,所以古代用这种手段除去颜色,实际上就是一种化学提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