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希腊时期

12.1 希腊时期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主题限于欧洲,尤其是那些受古典文明或地中海文明影响最大的地区。当然,各个国家受影响的时间早晚有所不同。

希腊文明并没有在某一天突然中断并被罗马文明所取代,这两种文明在公元纪元前共同存在了数个世纪。在这个时期里,所谓的“希腊化建筑”从特点上看是希腊的,尽管它们都在罗马统治时期建造。此外,我们对希腊建筑方法的了解大多来自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那本非凡的建筑指南,此书作于奥古斯都统治时期(公元前27—14)。因此,提到许多希腊建筑的特色时就不能不提及他,这位严谨的评论家完全有资格对当时尚存的希腊建筑进行描述和评注。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一提起希腊建筑就会想到大理石的神庙和剧院。然而,最早的希腊房屋却是砖木结构的,想必与前面描述过的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的欧洲建筑并无很大差异(第Ⅰ卷,边码306)。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黄金时期的能工巧匠们,忽视了近东国家在此前创造出来的砖拱顶和砖石建筑方面的许多杰出成就(第Ⅰ卷,第17章)。与其说雅典杰出的大理石建筑来源于古巴比伦的宫殿和迈锡尼的陵墓,不如说来自那些木构原型。换言之,它们在基本的建筑类型上更接近于欧洲而非亚洲的样式。

维特鲁威没有怎么提到希腊的木材供应。但毫无疑问的是,最早的庙宇墙体完全是用泥砖砌成,往往用石头作墙基,用木材造屋顶,再盖以稻草。当这种建筑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宽度不断增加时,人们就在中轴线上设计了一排木柱支撑大殿的横梁,又用一些撑条和小木柱来支撑栋梁。

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木柱被嵌入泥砖墙体中,每一根都与中轴线上的柱子对应。这就形成了原始的木结构,典型代表就是斯巴达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 Orthia)神庙(公元前9或前8世纪)。公元前775年之前,当萨摩斯岛上的神庙被重建时,采用的形式是中轴线上设一排柱子,其他柱子嵌在山墙之中。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约公元前640年)第一次采用了柱廊的形式,屋顶的重量由填满了土块或泥砖的木柱框架承载,整个建筑用石膏和灰泥涂饰。这些木柱后来被石柱代替,但最初的石头底座保留下来了。在希腊及其他国家,这种古老的半木构建筑风格一直延续至今。

早先几个世纪的希腊砖结构建筑,似乎总是用泥砖或晒干的黏土砖,不论是公共建筑还是私人房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雅典卫城旧门的半木构高层建筑,另一个例子则是奥林索斯的许多单层建筑的墙(公元前5—前4世纪)。直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烧制的砖才出现,而且只是偶尔使用。维特鲁威详述了希腊人所用的两种规格的砖,“一种边长为5掌,另一种边长为4掌”[1]。公共建筑一般使用前者,私人建筑则采用后者。然而,希腊的大多数建筑是石结构的,主要用石灰石和大理石,因此希腊又被称作“大理石半岛”,古典时期的所有重要建筑都用石料建造。阿尔戈斯平原上的各种硬石灰石可以被轻易加工成不规则的形状,用于梯林斯和迈锡尼的多边形古建筑中。但是,古典时期主要采用的是出自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西部和北部(边码400)的劣等石灰石(pōros)[1]。这种石料表面粗糙并有空腔,是制造灰泥的绝好材料。建筑物的内部和外部通常都要用灰泥涂抹,再用颜料粉刷,所用的灰泥用烧过的石灰石制成。希腊建筑最常用的大理石是彭特利库斯大理石,从雅典向北几英里的彭特利库斯山上开采(现在也是如此)。它几乎完全由碳酸钙组成,破裂时会呈现明显的白色裂缝。帕台农神庙、“忒修斯神庙”(图363)、厄瑞克忒翁庙、卫城入口、宙斯奥林匹克神庙以及雅典其他主要的公共建筑,都用这种材料建造。它的特点是呈现出拼合极为精细的接合,表面非常光洁,还有各种令人惊叹的视觉修饰,这些使帕台农神庙成为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

img

图363 赫菲斯托斯神庙。

由于其中楣表现了忒修斯(Theseus)的一生而被称为“忒修斯神庙”。雅典,公元前5世纪。

希腊人从涂了灰泥并用颜料粉刷过的半木构建筑开始,发展到了用灰泥粉刷并油漆的更为坚固的石灰石建筑,现在他们更喜欢集坚固与华丽于一身的大理石建筑。他们从不在建筑中使用彩色大理石,这一点与后来的罗马人不同。除彭特利库斯大理石之外,希腊人主要使用的是从帕罗斯岛上开采的白色的帕罗斯大理石。不过,厄瑞克忒翁庙和“忒修斯神庙”却采用了黑色的埃莱夫西斯大理石中楣,并用铁夹在中楣上镶嵌白色大理石浮雕。

希腊人不喜欢用圆顶、拱门、穹顶等建筑方式,倾向于发展梁柱结构(拉丁文称为trabs),这是一种柱子和梁或楣组成的结构[2]。这种建筑风格被采用,是因为用作建材的劣等石灰石和彭特利库斯大理石,可被加工成12英尺或15英尺长的梁,而且还有适于建造屋顶的木材。

有许多关于希腊石构建筑之优美的记载,这些建筑的级别都很高,尤其是在伯里克利(Pericles,卒于公元前429年)统治下的黄金时代。石块之间接缝紧密并用各种金属栓扣固定(图364、图365A);石块在固定之前要经过打磨,以便能够紧密结合。帕台农神庙的柱子里,每块鼓形石头的上下凹槽中的铆钉并不像先前所猜想的那样,能够让两个接合面来回转动以磨合到一起,而是使用柏木钉和凹槽,它只是起到榫的作用,将一段段鼓状柱段连接起来。凹槽的边长为4—6英寸,深3—4英寸,铆钉的直径大约有2英寸(图365B)。

img

图364 希腊石构建筑中的金属配件。

(A)金属夹的典型用法;(B)雅典卫城入口的铁梁(用X标记);(C)铜或铁制的各种榫钉和夹子。

伯里克利时代的不少多立克式柱头下的完美圆饰,似乎用车床加工过,但这一点没有确凿的证据。另一方面,萨摩斯的赫拉神庙(大约公元前575年)中的132根柱子,柱基都是用软质石灰石制成,明显有用车床加工过的痕迹,这证实了普林尼的说法。

img

图365 希腊石构建筑的细部。

(A)阿波罗神庙中用于连接石块的铁夹,公元前5世纪;(B)帕台农神庙中的一段鼓状柱段,图中可以看到凹槽。公元前5世纪。

至于一些希腊神庙所用的大量石料的运输(图366),大理石上的粗糙突起据说是用来绑绳子的桩,以便将这些石料从采石场滚到施工现场,这些突起8—10英寸见方。在某些鼓形石柱的周边的4个点,也留下6—8英寸的突起。但这种观点从实践的角度看是行不通的,这些突起更像是用于吊起石头。如果是短距离的滚动,可能采用图366B所示的设计。帕台农神庙所用的直径超过6英尺的柱段,想必是用30—40头牛拉的车运输的。在西西里的塞利努斯(Selinus)用到了更大的柱段,其直径为10英尺8.5英寸,那里的多立斯式柱头有13英尺宽,附近采石场所产的都是用原始石料切削而成的直径为12英尺的柱段。在阿格里真托(Agrigento,又叫Acragas)建造的一座神庙,柱子的直径达13英尺,但是,单块石料的尺寸达不到如此之大,所以每一柱段都是用一层层方石砌成的。

img

图366 (A)希腊巴赛的神庙中的起重装置,公元前5世纪;(B)搬运大石块的方法;(C)帕台农神庙中鼓状石头上的突起。

公元前5世纪。

许多人始终想用绘画这种方式,来表现仿石构建筑的木构原型中希腊梁柱式建筑的本来面目(图367—368)。

img

图367 希腊石构建筑中的木构原型。

除了木框架建筑,在大多数石头和大理石结构的庙宇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屋顶还有许多沉重的建筑木料,但现在它们已经不复存在。要想绘制图样,则必须查阅有关记录,或从现存的石制部分的连接处、椽和梁末端的孔洞推测其细节。一些早期希腊建筑的屋顶坡度很大并铺有茅草,其他屋顶则很平,就像许多东方国家一样。在公元前570年的浮雕中,显示有带斜脊的屋顶。古典时期的典型屋顶坡度较缓,大约为30°,用陶瓦或石瓦铺顶。

img

图368 希腊石构建筑。

雅典帕台农神庙局部。公元前5世纪。

雅典港口比雷埃夫斯(Piraeus)的军械库采用了大型的木屋顶。这座建于公元前340—前330的建筑,在公元前86年被毁,但是当时的工程设计书被刻在一块大理石板上保存了下来。这座建筑大约有434英尺长,59英尺宽,外墙由方石砌造,内部由高32英尺、直径3英尺的几排柱子分成3个通道,中间通道的宽度为21英尺。每排柱子的顶上都承载着巨大的木梁(图369),形成了柱梁结构,同时也是屋顶的纵向支撑。横梁搭在同一排的两根柱子上,在每根横梁的中间有一木块用来承载截面为22.5英寸×17.75英寸的脊梁。椽子的截面为12英寸×8英寸,每隔16英寸设一根,由外墙、纵梁和脊梁共同支撑。在椽子上每隔3.25英寸设一根6.5英寸×1.625英寸的板条,上面铺一层厚0.875英寸的密排板,再在板上用泥铺设陶质屋顶瓦。这种既厚重又耗材的建筑方式说明,4世纪时的希腊建筑家们对桁架的原理还不熟悉。

不过,厄瑞克忒翁庙(约公元前421年)的屋顶(其跨度为32英尺)却运用了斜撑来支撑横向的大梁,从而托起整个顶棚的木梁。帕加马的军械库则采用了沉重的由横梁、托梁和木板组成的木框架基面。

img

图369 位于比雷埃夫斯的军械库的屋顶。公元前4世纪。

希腊所有的重要建筑都用陶瓦或大理石瓦铺屋顶。陶瓦有三种类型(图370),一种为拉科尼亚式或称斯巴达式,是一种下凹的筒形瓦,上面配以凸形的盖瓦,起保护作用;一种为科林斯式,是一种扁平的瓦,有突起的边,配以三角形或马鞍形的盖瓦;第三种为爱奥尼亚式,与科林斯式十分相似。此外,还有用于特殊用途(如屋檐和房脊)的特殊种类的瓦,因地域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早在大约公元前530年重修卡吕东的阿波罗神庙时,就采用了产自科林斯的瓦铺设屋顶。大理石瓦的应用,至少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中叶。

img

图370 希腊屋顶的瓦。

(A)出自雷姆斯神庙,公元前5世纪;(B)拉科尼亚式;(C)西西里式;(D)科林斯式。

最近一项令人吃惊的发现是,在这些巨大的大理石和岩石神庙的建筑中使用了大量铁制品,在帕台农神庙中尤为明显。采用宽平的熟铁梁为悬臂,支撑山墙上沉重的雕塑,铁梁的末端插进石墙的凹面中,而且设计了特殊的装置,以避免由于倾斜而使这些铁梁直接压在大理石檐板上。不过,毗邻的厄瑞克忒翁庙没有这种设计,结果导致大理石梁产生断裂。约公元前470年在阿格里真托建造的一座庙宇,用了15英尺长、截面为5英寸×12英寸的铁梁,嵌在框缘的下表面内,两头搁在柱顶上。在同一地区的另一处庙宇中,用铁悬臂支撑最上面的檐板。在雅典的卫城入口,暗藏的铁梁将大理石顶梁的重量分散到爱奥尼亚式柱上(图364B),这里也为倾斜留了充分余量。虽然在大多数结构问题上显得很谨慎,希腊人在铁制品的运用上却似乎十分自信。他们得心应手地用铁制成提升工具,例如起重爪和夹钳,还有各种插头和铁箍(图364A)。有时,他们用熔化的铅制成燕尾榫,用各种铁钉将陶瓦固定在木制或石制的屋顶上或作其他用途,用铜制成插头和榫钉(图364C),门上通常装有铜把手和铜制的门饰。希腊化时期的一些陵墓,墓门高达10英尺3英寸,门上也镶有铜饰物,有时还使用石灰石的墓门。希腊建筑物上开有一些窗孔,但对窗户本身我们没有多少了解。

希腊人从未像罗马人那样开发出一套完善的中央供暖系统(边码419—420),而是用轻便的炉子或火盆取暖。同样,与罗马帝国时期相比(边码418—419),他们的供水和洗浴设施也不完善。

普通的希腊住房——例如提洛的那些房屋(公元前2世纪)——采用瓦顶,用装在围绕天井的一圈柱子上的管子将雨水导下。在地下还设有一个大蓄水池,通过一个井口从中打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