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 玻璃的品质和风化

9.7 玻璃的品质和风化

与现代玻璃制品相比,古代的玻璃制品有较多的气泡,更容易混入原料中的杂质。考虑到制作方法和工匠们控制火候和原材料纯度必然遇到的巨大困难,这种情形也并不奇怪。但还是有一些玻璃制品——特别是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水晶玻璃和最好的莱茵河畔的无色玻璃——很少有气泡,除非在放大镜下仔细观察。在这方面,罗马玻璃制品从整体上足以与19世纪以前制作的绝大多数玻璃制品相媲美。另一方面,前罗马时代的砂芯玻璃通常有很多气泡,最常见的是阿拉伯的玻璃制品,甚至包括叙利亚最好的施釉制品。9世纪及以后的几个世纪里,阿拉伯的刻制玻璃(边码327)可以与最好的罗马玻璃及现代水晶玻璃相媲美。由于较高的炉温有助于驱出气泡,玻璃像水晶般透明,这也许表明罗马时代的烧制温度比这个时代前后的烧制温度普遍更高一些。

img

图313 制作有模吹制的细颈瓶所用的陶模(附石膏模型)。

阿拉伯,900年。

但是,一些前罗马和罗马时期的玻璃制品(不仅指器皿,也包括诸如像章、手镯、指环镶嵌物和护身符等器件)非常不透明,在放大镜下可以观察到无数细小的气泡。尽管这些不透明的玻璃常被误称为玻璃膏,却和那些透明或半透明的玻璃一样是真正的玻璃。透明度取决于气泡的存在,在较高温度下进一步烧制就可以赶走气泡,造出半透明的玻璃来。古代玻璃中主要的杂质有砂子、黑色微粒和白渣,白渣也许就是“结石”,例如坩埚中的黏土微粒或第一次熔化在玻璃浆上层形成的“玻璃浮渣”。当吹制的玻璃充满气泡或杂质时,通常可看出显著的条纹或“吹制螺旋”,吹管上玻璃的转动造成了气泡或杂质呈线状分布。

风化是玻璃表面和内部结构恶化的结果,起因是长期的外界影响或内部分解作用。风化表现出一系列表征(图版28F—28I),成为确定年代和产地的重要依据[50]。风化主要分以下几种:

(a)表面钝化 导致玻璃失去清澈度和透明度。这必须同使用中由划痕和瑕疵引起的玻璃表面失去光泽区分开来。

(b)表面析晶和应力开裂 包括成品器皿的不恰当退火或冷却在内的各种原因,都会产生不同的应力,最终引起表面或内部裂隙(图版28F)。其中,最严重的情况是反玻璃化,最终会导致整个器件分解成许多细小的碎块。从叙利亚和其他一些亚洲遗址出土的砂芯玻璃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部分解释亚洲的早期玻璃制品为什么遗存如此之少。许多罗马玻璃制品也有风化的倾向,特别是无色玻璃制品和窗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应力开裂,表现为线型裂缝,完全穿透玻璃。

(c)搪瓷般风化 这是一种表层变化,玻璃自身出现乳白色、棕色甚至黑色的斑点(图版28G—28I),这些斑点不断扩展,最后覆满整个器皿,看上去好像搪瓷涂层一般。随后开始的表层的分解分成两种。一种是风化在小的圆形表层进行,剥落后留下带有坑洞的表层(图版28H),由于在不平整的玻璃表层产生的光的干涉,形成了彩虹现象。以这种形式风化的罗马玻璃在某些国家(比如叙利亚)很常见,在东方和西方的中世纪玻璃制品中则更为普遍。风化也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其他地方的阿拉伯玻璃制品中发生,西方森林地区的玻璃制品还常出现一种特别的风化形式,即在黑色的斑点上形成深坑。另一种是表层分解,风化将形成薄薄的粉层(图版281),剥落后表层也会形成彩虹现象。叙利亚和巴勒斯坦遗址出土的玻璃制品显然容易产生粉层剥落,因而经常会生出漂亮的金色或者紫色的彩虹颜色,很值得收藏。

(d)晕彩 这是一种最普通且最常见的风化现象,能够产生一种彩虹般的五颜六色的效果,虽然只是一些痕迹,但几乎每一件古代玻璃制品都会出现。在发生最轻微的风化时,只是在表层形成一种膜斑。风化进一步发展时,膜斑开始剥落,这样就常会出现(c)类风化的情景和结果,除有些膜斑外,埃及出土的玻璃制品极少会进一步风化。西方的罗马玻璃和中世纪森林地区的玻璃不常出现典型的晕彩风化,但多伴随有搪瓷般风化。

这些风化的产生有许多原因,有些是外部因素,例如暴露在水中、阳光下,还有土壤中的酸和其他物质,以及住地的废物污染等,有些是内部因素,例如配料的化学成分和制作中的错误。外部与内部因素交错作用到一定程度便产生风化,因此尽管能够通过风化类型来鉴别一些国家和一定年代的玻璃器件,但还是不能肯定一块玻璃在相对固定的环境和时间内保存的话,会产生何种类型和何种程度的风化。出土时,同一件器皿紧邻的碎片的风化类型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