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皮革的整饰

5.2 皮革的整饰

完成上述各个步骤之后,为达到某些效果,皮革还需稍作处理。从很早以前开始,人们就习惯采用各种不同方式的精加工,以使皮革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或装饰性。根据所使用的鞣剂,皮革呈现不同的颜色。油鞣的皮革是浅黄色的,明矾鞣的皮革是白色的,用植物鞣的皮革则从浅灰棕色到淡红棕色都有。埃及奈加代和拜拉斯出土的最早的装饰性皮革中,有绘着蓝色和黄色V形臂章的断片(图124)。在埃及,染成红色的皮革可追溯到王朝统治以前。

现存的埃及精加工皮革制品中,有衣服、带子、手腕装饰物、木乃伊标记、便鞋和袋子,用胭脂虫(第Ⅰ卷,边码245)和海石蕊作染料,用明矾作媒染剂。在早期和整个中世纪,都流行把皮革染成黑色。因此,含有硫酸亚铁(绿矾)的鞣酸成为人们最早使用的染料之一,后来使用洋苏木树[4]。植物染料染出了其他颜色,例如棕色(苏木)、蓝色(靛青)、黄色(石榴)和绿色(不确定)。

埃及人还另外采用了一些办法,以使某些皮革具有特殊的性能。制革工人采用“搓板法”,把毛面折在里面,用曲线板前后摩擦毛皮,发现山羊皮特有的结构使它出现典型的卵石花纹或摩洛哥皮革的粒状表面。不过,采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小牛皮,仅仅会在光皮面上产生细褶,这就是所谓的柳条花纹。现在,人们仍用这种方法来软化用于室内装饰的兽皮。细毛在软皮和麂皮革上隆起,这起因于为方便油鞣而进行的皮面刮削或卷曲处理。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曾经提到,“俄国”皮革的香味使人感觉很愉快[8],这是因为用桦木焦油做滑润剂。16—17世纪,人们常常用木制的刀把圆头将皮革刻出小方块花纹,因为当时大部分皮革用作钱箱的蒙皮和室内装饰。

除了改进皮革外观这一主要目的,精加工还能使皮革具备一些特殊性能。用锤子锤打制鞋底的皮革,可以使它压紧而变得结实。用于马具的皮革需要极好的韧性和强度,所以需要鞣制,在硝皮后趁潮湿时涂上软化和防水油脂(边码148)。由于皮革内的水被驱出并代之以油脂,所以能起到充分持久的保护作用。18世纪,其他皮革(主要是做长马靴的小牛皮)经常在表面打上蜡。

显然,“粗面皮革”(Shagreen)这一术语的使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单词似乎出自土耳其语saghrī,是指牲畜的臀部。在波斯,最初的粗面皮革可能是用未经鞣制的驴、马和骆驼的毛皮制得。趁皮张潮湿时,把一种土荆芥(子)的种子嵌入表皮,干燥后再把它震出来,这样就会留下颗粒状的凹痕,然后再染色。17世纪起,粗面皮革用仔细加工成粒面的鲨鱼皮和鹞鱼皮制成,珍珠状的乳头突起被碾平了,结果形成好看的花纹(图116)。

近千年来,鞣制法在绝大部分地区一直保持着一种极其分散的地方工业形式。在16世纪后期,英国“大部分村庄……大约有一个皮匠和皮革制造工……大部分集镇有3—5个,很多大城镇能有20个,在伦敦及其郊区……则有200个左右”[9]。甚至在19世纪早期,这项基础工业的大范围扩展仍在持续。当时,康沃尔和德文的131个城镇和村庄仍然都拥有制革工。早些时候,商业书籍中所记载的制革方法大多保留了中世纪的特点。虽然皮革在设计各种机械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皮革制造是受动力驱动的机器影响最晚的产业之一(图117)。

img

图116 粗面皮革制的眼镜盒。18世纪。

img

图117 阿克赖特纺织机的具体结构。

显示出蒙着皮革的辊。17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