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资料来源
制陶的一般性原理、陶土的一些特性,以及陶轮和转台的使用及其早期历史,在本书第Ⅰ卷(第9章和第15章)和本章第1篇已经讨论过。这里我们将考虑罗马时期之后欧洲技术的发展,但经常需要谈到东方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特点将在本卷的最后一章谈到(边码755起)。然而,来自东方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方面,拜占庭和伊斯兰也改变冲击着欧洲陶瓷的装饰艺术。对于后一话题我们将不会说得太多,毕竟它属于艺术史而不是技术史范畴。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将忽略欧洲本土制陶在风格和品位方面的许多变化,只要它们不是技术上的。我们关心的是新技术和新工艺,无论是本土制陶还是受到了东方技术的激励。
西罗马帝国崩溃后,精美的轮制陶器的大规模生产在许多西北省份趋于停止,原始的手制陶器传统再次盛行起来。然而,在一些地区——例如莱茵兰以及高卢和意大利的部分地区,罗马陶器制造技术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持续发展。5世纪至9世纪,除肯特郡以外,不列颠其余地区原先的轮制陶器技术有所退步,直到从莱茵兰重新引进这一技术。从11世纪起,北部和西部地区出现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它们直接或间接受到来自东方的影响。在向欧洲陶瓷业传播东方影响的过程中,现在仍然很难说清拜占庭、西班牙、北非、黎凡特和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所扮演的具体角色。
虽然出土了一些制陶作坊遗址(图266),但我们掌握的有关中世纪陶瓷技术的资料大部分来自对陶器本身和被发掘出的窑址的详细研究。我们对中世纪陶瓷质地和釉很少进行化学和矿物学方面的分析,对陶瓷的烧制温度和条件这类问题也几乎没有定论。古代文献中偶尔会提及陶匠们的工作和陶釉的一些配方,手稿中也保留了一些有用的插图,一些保存下来的早期印刷品上也绘有陶工轮制陶器的画面(图270—273)。

图266 萨里郡林普斯菲尔德一个陶器加工场的平面图。
13世纪。
在中世纪末,皮科尔帕索(Cipriano Piccolpasso,1524—1579)写了一篇关于“陶匠艺术的全部秘密”的出众报道,描述了1550年前后意大利北部的制陶业。他生活在当时的一个制陶中心卡斯特尔杜兰特(Castel Durante,即今天的乌尔巴尼亚),兄弟法比奥(Fabio)是一位陶匠。这篇第一手的报道配有插图,是西方最早有关这一课题的综合性论述(图267、图273、图274、图279、图280、图286和图287),虽然1301年波斯人也曾写过一篇这方面的文章。迄今为止,皮科尔帕索报道中的许多资料仍然作为商业秘密而未被公开,他主要介绍的是马略卡陶器的生产,这种精美的锡釉陶器的制造传统源于近东。但文中关于陶土的配制(图267)、陶轮的制作和陶窑的修建以及器皿的成形和烧制等资料,大多也适用于一般的精细陶瓷。

图267 研磨陶土的沉淀池的顺序。出自皮科尔帕索关于陶匠艺术的书稿,约1550年。

图268 莱茵河地区的盐釉硬陶壶。
出土于莱茵兰的锡格堡。15世纪。螺旋纹显示出了在制坯的旋转过程中塑性陶土的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