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 伊斯兰和中国的影响
中世纪欧洲精美陶瓷的发展历程,主要表现为东方持续不断的影响。直接的影响来自伊斯兰世界(图版22B、22C和图版23A),伊斯兰陶瓷的品位和技术则受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陶瓷传统的影响(见结语,边码767起)。这些来自远东地区的遥远而间接的影响,只能在技术的很少几个方面得到证明。中国陶瓷在9世纪时远销至巴格达地区,在整个中世纪一直出口到近东,直到后来的17世纪才大量销至欧洲。但早先中国陶瓷对东伊斯兰国家的陶匠们产生的重大影响——随后还通过他们间接传入欧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9世纪、12世纪和15世纪。
9世纪中国唐朝生产的饰有彩斑的炻器和乳色瓷器,在近东引起了人们对陶瓷艺术的欣赏。最初仅仅是对中国瓷器的颜色、质地和造型加以模仿,但很快出现了一些创新。伊斯兰世界成功地使用不透明的锡釉制成白色陶瓷(边码301—302),为陶瓷绘画艺术最初的繁荣开辟了道路。巴格达的哈里发朝廷是伊斯兰陶器生产的中心,然而到了11世纪,这里的陶匠移居到开罗,波斯开始在陶瓷生产上处于前列。这种锡釉陶器和随即发展的绘画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特别是西班牙和意大利对精美陶瓷的品位,因而成为马略尔卡陶器和代尔夫特陶器的前身。
12世纪,波斯人用一种白色的材料来仿制中国白瓷,而不是像9世纪巴格达那样采用一种乳浊釉。这种波斯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粉末状的石英和玻璃,里面掺有少于10%的白色陶土。它虽然比锡釉陶器更有清脆的回音且更为耐用,但可塑性小,没有锡釉陶器那么精细。这种技术可能源于波斯并传播到了埃及,却未对欧洲陶瓷制造产生什么影响,虽然几百年来波斯一直在陶瓷艺术和工艺方面成就卓著。

图269 白底绿色、棕色和黄色彩陶片。
出土于保加利亚的帕特雷纳地区,10世纪。
中国青花瓷器(它本身部分地受到了更早的伊斯兰陶器的影响)在15世纪的大量进口,再次为近东伊斯兰制陶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青花瓷器直接或通过伊斯兰国家间接地刺激了中世纪以后欧洲陶瓷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将欧洲精美陶瓷的发展大部分同时归功于伊斯兰国家和中国。
中国陶瓷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品种是瓷器和炻器。瓷器用优质白色黏土和瓷石制成。瓷石是一种长石类矿物,在高温(1250—1350℃)下熔化成玻璃状物质,这一温度对瓷器的生产非常重要。瓷器的特性是洁白、半透明和有金属般的回音。700年左右开始,中国就在生产这种瓷器。大约100年后,这种瓷器出口到近东尤其是巴格达地区。
炻器 虽然缺乏瓷器的洁白和半透明,但也有很好的回音特性,中国从4世纪起已经进行生产,它们在近东地区也被大量仿制。炻器是用可塑性强的黏土在高温(约1250℃)状态下烧制而成的,这就意味着在装窑和烧窑方面需要高超的技术。由于黏土在烧制过程中一部分呈玻璃化,用它制成的器皿即使没有施釉,也不可能渗水。莱茵兰在加洛林王朝时代(约800年以后)也生产炻器,但与东方的影响基本无关。这些莱茵兰早期的炻器在结构非常简单的陶窑内烧制(图281),出众的质地可能主要是由于使用了塑性黏土而非特别高的烧成温度。中世纪后期其他地方生产的炻器也逐渐出名,特别是锡格堡地区(靠近科隆)的产品(图268)。
通过使用一种盐釉,14世纪莱茵河地区的炻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烧制过程后段,往陶窑内撒入几磅食盐,食盐与陶土内的矿物质反应,生成玻璃状的表层。在某些莱茵兰陶器上出现的特殊的黑斑效果,显然是在陶窑内的还原条件下产生的,这些(科隆)陶器上有时还会生成蓝斑和紫斑。大约从1684年起,炻器才在英格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