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中世纪以来皮革的利用
人们有关古代服装方面的知识,大部分从雕像和绘画中获得。16世纪的一些皮革短上衣仍然保存着,有些衣服通体戳开或撕裂,以便于舒展和通风。还有些衣服是平翻领,大约6英寸宽,用黑色山羊皮制成,带有镂空图案。勃鲁盖尔(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约1520—1569)的绘画能使我们对“皮革工作服”产生印象,在1595年的一份诉状中,皮衣作为“最穷困的阶层”的主要穿着被加以描述[18]。皮衣的针锈花边和束带用来把衣服的各部分拴扣在一起,例如把紧身上衣、短裤和盔甲的各部分连接起来。主要用来做外衣的皮革有这样几种:山羊皮又轻又软,不易磨损;绵羊皮虽然又轻又软,但不如山羊皮坚韧;麂皮,包括公鹿皮和母鹿皮;牛皮虽然很厚,不过轻且坚韧,大部分用来做保护性束腰外衣和防护手套(图140、图145)。牛皮虽然使用得较早,但没有找到13世纪以前相关的记录,仅发现了13世纪以后的牛皮盔甲。牛皮被认为是抵挡刀剑的有效防护装备,它的坚韧程度可以抵挡住刀剑的偏锋。18世纪末,人们仍然穿着长牛皮外套,出门时穿着的色彩鲜艳的绣花丝绸紧身上衣上,常常饰有长条绵羊皮。

图140 牛皮束腰外衣。
其门襟是对接的,并饰有丝绸花边。17世纪早期。
在不同的时期,制作靴子和鞋的材料几乎竭尽人们的想象,但皮革始终是主要的材料。早期的靴子就已经采用各种方法保护脚踝和腿,在亚述和巴比伦业,发现了半高统靴、护胫、绑腿和皮带。
罗马鞋的鞋面让脚的一部分露在外面,因而并不适用于欧洲西北部地区。由此,人们把像鞋一样的鞋面缝到典型的罗马鞋底上,这可能是当地的鞋匠试图制造出更适宜寒冷气候的鞋。这些并没有产生长远的影响,因为实际上中世纪的鞋不像罗马的鞋,它很软,相对来说不太坚固。时髦的鞋大部分用染色的科尔多瓦皮制成(山羊皮,边码150),普通的牛皮鞋通常是黑色的,约1/8英寸厚。然而,对我们来说,这些鞋似乎并不比用同样皮革的鞋面和鞋底缝起来的拖鞋好多少(图141)。
从诺曼到斯图亚特王朝时期,鞋的材料和结构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尽管在样式上不断翻新甚至稀奇古怪,但是靴子和鞋重量相对较轻,制作也简单。7世纪早期,流行起在所有的场合都穿长筒靴。最初,这些软皮(科尔多瓦皮和俄罗斯牛皮)制的跟脚长靴是配短马裤穿的。16世纪下半叶开始,配上靴后跟的长靴更加经久耐穿。当马裤加长到膝盖时,男人们的靴筒相应变得较短较宽松,它们是用俄罗斯牛皮、科尔多瓦皮、鹿皮和软皮制的。由于17世纪的战争,鞋的缝合方法比以前更加实用坚固(图142)。从这时起,人们能用今天所了解的缝合方法记录下当时鞋的一般特点,例如皮鞋上的沿条。在一些15世纪的鞋上,发现了另一种缝合方法(图143)。

图141 爱德华三世(EdwardⅢ)休闲时穿的尖角皮鞋。出自伦敦。

图142 英格兰的马靴。17世纪。
人们认为,日尔曼部落早期使用过手套。在凯尔特人和撒克逊人的著述——包括在史诗《裴欧沃夫》(Beowulfo,8世纪)中,都曾提到过皮手套,虽然他们没有名列11世纪埃尔弗立克给出的皮革制品清单中(边码170)。礼拜仪式用手套在公元年间出现得非常早,但往往是亚麻或丝绸制的。蒂克希尔(Tickhill,约1314年)和勒特雷尔(Luttrell,约1338年)的英文版圣诗集中明确提到,皮革手套和连指手套为各个阶层广泛使用(图144)。那个年代,骑士戴着用皮革做底料的铠甲防护手套。在坎特伯雷,黑太子(Black Prince)戴过的手套悬挂在他的墓冢上,历经600多年,这些麂皮手套至今仍保存完好(图145)。亨利八世的猎鹰手套用油鞣鹿皮制成,装饰得古雅别致。从16世纪和17世纪起保留了许多手套,大多是鹿皮、小山羊皮或科尔多瓦皮制的,许多带有装饰精美的手套护腕。这几个世纪出现的连袖手套上,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拇指的开片笔直地裁到拇指的根部,而不是像稍后那样剪成深深的曲线形,四指部分的开片则在手背部剪得很深,在手掌面则是正常的长度,大概这是为了给人制造出纤纤长指的错觉。

图143 鞋面和鞋底缝合起来的方法。
(A—D)中世纪的简单方法;(E)一种更精细的缝合方法,皮鞋有了沿条。爱德华三世休闲时穿的鞋;(F)缝合有沿条鞋的现代方法。

图144 耕作用手套。摘自《勒特雷尔圣诗集》,约1338年。

图145 黑太子(卒于1376年)左手戴的防护手套。
手指部位装饰有锯齿形花边,花边掩盖了手指部位的缝合线。坎特伯雷大教堂。
在莎士比亚(Shakespeare)时代,古老的半月形刀是手套匠和马鞍匠的常备工具。它常被用来切割厚重的鹿皮,而鹿皮是英国手套常用材料。在中世纪,手套裁缝的工作是秘密进行的,他们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面的一系列工序。他必须精确地知道手套需要拉伸的程度和方向,不仅包括给定的手套样式,而且还包括手套的每一个零部件。手套裁缝主要用到三种接缝,分别是“圆缝”“扎缝”和“叠缝”。“圆缝”是把背对背放置的两片皮革的边缝合起来,这种包缝掩盖了裁切的刀痕。“扎缝”适用于厚皮革,将两块皮片的边贴在一起依次缝合,留下与皮边平行、看得见的针脚。“叠缝”是把皮边折叠起来进行缝合。只有娴熟的技术,才能确保手套张力均匀且不变形。
盛放私人和家庭财物的小容器 很久以前,皮革就被制成便携容器,用来盛装私人财物。甚至就连原始时代的人,也用皮革或毛皮制的皮袋盛放工具和充作货币的物品等,新石器时代的人则为燧石匕首配备了皮鞘。在制造这些皮制容器时,本章所介绍的所有基本技术都要用到,有些容器已经介绍过了。
在埃及,拉挺过的皮革被用来做椅座和凳座(第Ⅰ卷,图版25)。但在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皮革用于室内装潢不是很清楚。削刮过的牛皮经常先染上棕色的小方块花纹,然后再拿去使用。同时代的用来盖桌子、地面、看台上的星象仪的皮革,都是用未染色的绵羊皮制成的。把皮革放在有浮雕图案的木板上,用骨制或木制工具在皮革表面来回摩擦,图案就留在了皮革上。当然,也可以把皮革放在工具和浮雕图案之间进行挤压,灰棕色皮革的表面就会出现凹纹,从而留下棕色图案。
16世纪和17世纪的整个欧洲,都流行用“西班牙”皮革(边码150)制作椅座与椅背、帘帷、屏风、床罩以及其他物品。威尼斯经常把皮革用油漆涂平,法国、佛兰芒、西班牙和荷兰则用大木块刻出浮雕,将镀金后的皮革置于木块上,压出凹凸纹,再上漆或上光(图146,图版6A)。许多装有皮革护墙板的17世纪房间,至今依然保存着,通常是把同一大小的许多皮块缝合在一起,然后用带皮帽的钉子和窄皮边把合成的薄片固定到墙上。除了边缘钉的钉子外,皮革事实上是悬空的。因为外表华丽,它有一段时间曾代替了挂毯。它很容易打扫,里面不会藏有虫子。在柯尔贝尔(Colbert)统治下,随着挂毯业的复苏,皮革帘帷在法国便不再流行。不过,由于墙纸在英格兰的兴起,反而刺激了皮革业的发展。到18世纪末,镀金和浮雕皮革——特别是屏风——被油漆皮革所取代,尽管很多油漆皮革制作得相当精美,但还是留下了皮张特有的暗痕。

图146 用作墙纸的镀金皮革护墙板的制备。
(左)把金箔置于已处理过的皮护墙板表面,并用蛋白粘住。(右)皮革上的浮雕图案。出自《工艺百科全书》(the Encyclopédie méthodique),1783年。
采用浸软而压成形的皮革处理的深浮雕装饰护墙板,常常展示出高超的技艺(图版6B)。某些情况下,组合运用了凸纹压制、表面模制、切割和冲压等技术。浮雕处理方法可能是从西班牙向周围传播的,先制出叶、花和其他基本图案的立体雕像模型,然后移印入精美的护墙板或框架中。从中世纪早期起,人们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家用首饰盒和箱子,有些采用了皮革模制(cuir bouilli)方法,另外一些是蒙皮木箱。人们想尽一切办法,用模型法、冲压法、切割法来装饰这些皮革制品,16世纪起又开始用烫金压花,这是模仿从威尼斯发展起来的封面装帧技术。18世纪时(图139),富人和穷人都普遍使用皮革制的瓶子、饮水容器(大口杯)和水壶。
封皮 早在公元纪年时期(边码188),手稿卷轴就被抄本所替代。人们发现,把书装订在木板间用起来很方便,并用皮革覆在木板上,最终完全裹住。书籍的封皮经过精心修饰,让人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本色压花,它保留了皮革的特点(图147)。这些图案独创地运用各种小器械累积而成,为艺术技巧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是,图案最终要在金属板中完整刻出,以使复制成为可能,这及时促成了19世纪书籍封皮浮雕版的小批量生产。封皮皮革主要使用矾鞣鹿皮和猪皮,它们的保存时间最长,或者使用植物鞣制的毛皮、牛皮和山羊皮。即使不是全部,早期书籍封皮的绝大部分都是在修道院制成的,商业装订工场至少早在15世纪便在学院所在地出现,不过质量并不总是很高。烫金压花在16世纪传到西欧,当时只在一定范围内流行,但是作品非常漂亮,充满艺术魅力(图版7A、7B)。把金子制成金叶,用烫烙铁把它印刻到本色印花上,余下的金叶用布或海绵擦去,并最终加以回收。令人惊奇的是,实际上用掉的金子很少。另一种有点类似的方法是给书边镀金,然后将镀过金的书边打光,打光用的工具常常是燧石制的,这可能是现代工业社会仅存下来的燧石工具。牛皮纸、羊皮纸和称为书壳的低质羊皮纸也被用来做封皮,牛皮封皮有时不用木板芯,而是做成软面封皮。从中世纪起,皮革封皮的制作法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
乐器 乐器中也使用皮革。排箫和风笛问世先后,还有待商榷,但如果认为管风琴是二者的结合,那就未免太沉湎于空想了。早年的管风琴中,用矾鞣绵羊皮做风管的套管和支座,以及风箱的角板。拨弦古钢琴的皮按弦是将磨光绒革做成琴弦,因而发出低沉的声音。高音短号和中音黑管都是木制的,上面蒙有修剪过的常常饰有“蛇”的图案的黑色兽皮,这是业余乐队的一个共同特点。在不列颠教堂里,当清教徒的管风琴声沉寂下来后,这些管乐器便引领唱诗班的歌声。因为结构不同,这种蒙有皮革的每一件木管乐器都有一个易辨别的音调。

图147 《温顿智书》的本色压花封皮。1148年。
运输 直到不久之前,皮革行业中的马鞍匠、马具匠和马车匠仍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充当着重要角色。中世纪的马鞍常用皮革制成,显著特点是用高耸的前鞍桥和鞍尾(图148)支撑着骑马人。马鞍是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发展起来的,整个制作过程应用了皮革工艺的基本技能,发挥了皮革匠的个人特长,往往体现了皮革发展高潮期考究的手工和高超的技能。把一张睡椅绑到两根杆上,两个人分别扛起杆的两端,这是在古埃及所见到的最简单的轿(第Ⅰ卷,图501)。遮篷用四根杆子支撑,最初在四周挂起窗帘,后来发展到把修剪过的毛皮钉到木框上,把轿座全部围合起来。这种样式的轿用两匹马拉动,到17世纪时在整个欧洲都很流行。最早的四轮马车的车身很像原始的轿,用角柱支撑遮篷,四面挂上皮板,环绕车身在轻质框架上钉上布或皮革。把车身吊挂在皮革支架上,安装上玻璃窗和铰接门,马车便完全被皮革围住了。

图148 中世纪的马鞍是用母鹿皮制的,上面用贴花和黄铜钉装饰。
据说,轿子在1634年就已经从意大利传到英格兰[19]。它像古埃及的轿一样,也是人力轿,只有一个座位,周围被皮革包裹着,人们经常费尽心思地用绘画、黄铜制品去装饰。最早的马车也叫四轮战车,实际上是装在轮子上的轿。它出现在大约1744年,款式发展迅速,相继出现了活动顶篷四轮马车和四轮四座马车。在这些马车中,皮革仅用于制作可开合的顶篷。对于马具来说,皮革一直是必需的。18世纪的马具制造业日益繁荣,成为技术含量很高的行业。
皮革从问世开始,就成为旅行者随身携带物品的主要盛放用具。中世纪的行李除了皮夹(图版3C)或皮袋之外,还包括手提袋(可能是一种柔软的大包)、衣袋和食物袋,所有这些皮革制品都用油或油脂软化,中等大小的行李放在马背上。典型的中世纪旅行箱是标准的蒙皮木箱,通常是又沉又大、表面蒙有皮革的木制箱,裹着宽铁皮带。17世纪出现了一种较轻的皮箱,用黄铜铆钉取代了铁皮带,同样起到了固定块状蒙皮的作用(图149)。小皮箱和柜型小皮箱常被精心装饰(图137),其他各款皮箱用厚实的皮片制成,皮面上用模型压出浮雕图案,把皮片蒙在用枝条编成或木制的成形容器上,然后把皮边缝合起来。从17世纪开始,低等级皮的使用也很普遍,常把鹿皮或母牛皮作简单处理,毛未褪尽便用于生产皮具。
很早以前,除了各种皮箱以外,人们还制作了花样繁多、种类各异的包和容器,个人用品包括墨水池、钢笔盒、书包、书盒、帽箱、水盆和大口水罐,以及长颈瓶和瓶子。至少早在1517年,甚至连带角孔外罩的常备提灯(图150)也是用皮革制成。

图149 蒙有兽皮的箱子或旅行箱
采用带黄铜帽的钉子加固。1672年。
在整个古代世界,皮水袋的使用很普遍,但仅在英格兰提及过皮水袋(图151)的制作。虽然这样的皮水袋没有留存下来,但它似乎是由两个瓶状软袋组成,水袋的中央撂在T形杆上。在勒特雷尔的圣诗集中(约1338年),利德盖特(Lydgate)描述了一个用马驮着的大皮水袋。经常施用油脂可使皮水袋保持柔软,且起到防止渗水的作用。

图150 皮革做的提灯和带角孔的外罩。
英国,18世纪。

图151 诺曼石刻。
表现的是扛着皮水袋的宝瓶星座。出自牛津郡诺顿教堂的洗礼盘。
大型住宅储备了许多皮水桶,这是用来救火的主要工具(图136)。17世纪的人力抽水机用吸水管供水,改用皮软管直通水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它的救援范围非常小,以致大火四处肆虐。在生产出高品质的纺织纤维软管之前,用铜铆钉密封的皮软管还在继续使用。7世纪,救火队员的头盔开始使用,最初由皮革制成。
相关文献
[1]Homer Iliad,ⅩⅦ,389-95.(Loeb ed.Vol.2,pp.258ff.,1925.)
[2]Caesar De bello gallico,Ⅲ,13.(Loeb ed.,p.155,1917.)
[3]Pliny Nat.hist.,ⅩⅥ,ⅸ,26-27.(Loeb ed.Vol.4,p.404,1945.)
[4]Idem Ibid.,ⅩⅩⅣ,ⅹⅰ,91.
[5]Thureau-Dangin,F.Rev.d'Assyriol.,17,29,1920.
[6]Lansdowne MS.74,fol.167.
[7]Ibid.,fol.116.
[8]Marco Polo.‘The Book of Marco Polo the Venetian Concerning the Kingdoms and Marvels of the East’,trans.and ed.by Sir Henry Yule,Vol.Ⅰ,pp.394f.Murray,London.1903
[9]Lansdowne MS.74,fol.42.
[10]Breasted,J.H.‘Ancient Records of Egypt,Historical Documents’,Vol.3,p.251,§589.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06.
[11]Idem.Ibid.,Vol.2,p.164,§392.
[12]Stein,M.A.‘Ancient Khotan’,Vol.1,pp.338,340.Clarendon Press,Oxford.1907.
[13]Homer Iliad,Ⅹ,261-5.(Loeb ed.Vol.1,p.454,1928.)
[14]Idem Ibid.,ⅩⅩ,273-6.(Loeb ed.Vol.1,p.390,1925.)
[15]Caesar De bello gallico,Ⅴ,14.(Loeb ed.,p.253,1917.)
[16]Aelfric.‘Colloquy’,ed.by G.N.Garmonsway,pp.34f.Methuen,London.1939.
[17]Theophilus Presbyter Schedula diversarum artium,Ⅰ,22ff.(Ed.and trans,by A.ILG.Quell.Kunstgesch.Kunsttechn.,Vol.7,pp.48ff.Braumüller,Vienna.1874.
[18]Lansdowne MS.74,fol.42.
[19]Evelyn,John.‘Diary’,ed.by W.Bray;new ed.by H.B.Wheatley,Vol.Ⅰ,p.192(8 February,1645).Bickers,London.1906.
参考书目
Baker,O.‘Black Jacks and Leather Bottells.’Privately printed,Cheltenham.1921.
Black,W.H.‘History and Antiquities of the Worshipful Company of Leathersellers of the City of London.’Privately printed,London.1871.
Blümmer,H.‘Technologie und Terminologie der Gewerbe und Künste bei Griechen und Römern’,Vol.1(2nd ed.rev.).Teubner,Leipzig.1912.
Bravo,G.A.“La lavorazione delle pelli e del cuoio dell’Egitto antico.”Boll.Staz.sper.Pelli Mat.conc.,11,75-94,1933.
British Museum.‘The Sutton Hoo Ship-Burial’(by R.L.S.Bruce-Mitford).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London.1947.
Brunton,G.and Caton-Thompson,Gertrude.‘The Badarian Civilisation.’Egypt.Res.Acc.and Brit.Sch.Archaeol.Egypt,Publ.46.London.1928.
Brunton,G.and Morant,G.M.‘Mostagedda and the Tasian Culture.’Brit.Mus.Exped.to Middle Egypt 1928-9.Quaritch,London.1937.
Budge,Sir Ernest(Alfred Wallis).‘The Dwellers of the Nile’(rewritten and enl.).Religious Tract Society,London,1926,
Capart,J.‘Primitive Art in Egypt’,trans.by A.S.Griffith.Grevel,London.1905.
Carter,H.MS.notes and sketches in possession of the Griffith Institute,Ashmolean Museum,Oxford.
Clark,J.G.D.‘Prehistoric England.’Batsford,London.1940.
Coachmakers and Coach Harness-Makers,Company of.‘History of the Worshipful Company of Coachmakers and Coach Harness-Makers of London.’Chapel River Press,London.1937.
Davies,Nina de G.‘Paintings from the Tomb of Rekhmirē at Thebes.’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Egypt.Exped.Publ.,Vol.10.New York.1935.
Davies,Norman de G.’The Rock Tombs of El AmarnaⅥ.’Archaeol.Survey of Egypt,Memoir 18.Egypt Exploration Fund,London.1908.
Idem.‘The Rock Tombs of Deir el GebrâwiⅠ.’Ibid.,Mem.11,London.1902.
Idem.‘The Tomb of Rekh-mi-rē at Thebes.’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Egypt.Exped.Publ.,Vol.11,New York.1943.
Forrer,R.‘Archäologisches zur Geschichte des Schuhes aller Zeiten.’Bally Schuhmuseum,Schönenwerd.1942.
Gansser,A.“The Early History of Tanning.”Ciba Rev.,no.81,2939-62,1950.
Grassmann,W.(Ed.)‘Handbuch der Gerbereichemie und Lederfabrikation’,Vol.Ⅰ,i.Springer Verlag,Vienna.1944.
Hawkes,Jacquetta.‘Early Britain.’Collins,London.1945.
Hornell,J.‘British Coracles and Irish Curraghs.’Quaritch,London.1938.
Jäfvert,E.‘Skomod och skotillverkning fran medeltiden till våra dagar.’Nord.Mus.Handl.,no.10.Stockholm.1938.
Lambert,J.J.‘Records of the Skinners of London(Edward I to JamesⅠ).’Sir Joseph Clauston,London.1933.
Lucas,A.‘Ancient Egyptian Materials and Industries’(3rd ed.rev.).Arnold,London.1948.
Idem.MS.notes in the possession of the Griffith Institute,Ashmolean Museum,Oxford.
Mander,C.H.W.‘A Descriptive and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Guild of Cordwainers of the City of London.’The Company,London.1931.
Oakley,K.P.‘Man the Tool-Maker’(3rd ed.).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Natural History),London.1950.
Partington,J.R.‘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Applied Chemistry.’Longmans,Green and Co.,London,1935.
Petrie,Sir(William Matthew)Flinders.‘Diospolis Parva 1899-9.’Egypt.Explor.Fund,London.1901.
Idem.‘Prehistoric Egypt.’Egypt.Res.Acc.and Brit.Sch.Archaeol.Egypt,Publ.31.London.1920.
Rosellini,N.F.I.B.‘I Monumenti dell’Egitto e della Nubia’,PartⅡ:‘Monumenti Civili’,Vol.2,pp.355-64.Capurro,Pisa.1834.
Salzman,L.F.‘English Industries of the Middle Ages.’Clarendon Press,Oxford.1923.
Schuchhardt,C.‘Alteuropa in seiner Kultur und Stilentwicklung.’Trübner,Strasbourg and Berlin.1919.
Sherwell,J.W.‘History of the Guild of Saddlers of the City of London’(rev.by K.S.Laurie and A.F.G.Everitt).Privately printed,London.1937.
Shetelig,H.and Falk,H.‘Scandinavian Archaeology’,trans.by E.V.Gordon.Clarendon Press,Oxford.1937.
Stokar,W.yon.“Vorgeschichtliche Lederfunde und Lederverwendung.”Collegium,Haltingen,no.796,433-37,1936.
Thompson,R.Campbell.“The Cuneiform Tablet from House.”in Woolley,Sir(Charles)Leonard et al.‘CarchemishⅡ’,pp.135-42.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London.1921.
Thureau-Dangin,F.“Notes Assyriologiques:ⅩⅩⅨ.L’Alun et la noix de galle.”Rev.d'Assyriol.,17,27-30,1920.
Unwin,G.‘The Guilds and Companies of London.’Methuen,London.1908.
van Seters,W.H.“Shagreen on Old Microscopes.”J.R.micr.Soc.,71,433-39,1951.
Wainwright,G.A.‘Balabish.’Egypt Explor.Soc.,Mem.37.Allen and Unwin,London.1920.
Waterer,J.W.‘Leather:in Life,Art and Industry.’Faber and Faber,London.1946.
Idem.‘Leather and Craftsmanship.’Faber and Faber,London.1950.
Wilcox,Ruth T.‘The Mode in Footwear.’Scribner,New York.1948.

卖水人和驮着水袋的驴子。摘自《勒特雷尔圣诗集》,约13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