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织布
织布实际上就是将一系列称为经线的长丝线或纱线,与另一系列称为纬线的纱线交织在一起(第Ⅰ卷,边码425—428)。经线并排平铺,纬线上下穿行,平铺经线的机器被称为织布机。最初的织布机没有框架,织布工将经线从树或木桩上绷直到自己的腰间织布,或者在钉在地上的两根木条或木梁之间织布。这种非常原始的织布方法,现在仍然被近东的游牧民族使用着。

图177 向支架上的笼形线轴上卷绕经线。出自1696年一幅模仿13世纪图画的中国木刻画。
希腊人唯一知道的织布机是竖立的,而且有经线吊坠。上经轴支撑在两个立柱上,经线由许多吊坠绷直(第Ⅰ卷,边码144)。布料从上往下编织,这一结构意味着经轴可以转动,随着编织的进行,可以将布料卷起来,这样就保持了一个恒定的操作高度。一些公元前5世纪和前4世纪的希腊花瓶上,绘有这种类型织布机的图画(图178)。早期罗马织布机较为简单,因为1世纪塞涅卡(Lucius Seneca)提到过经线用吊坠绷紧的情形。这种织布方式无疑是在罗马时期引进到埃及的,它一直持续使用到科普特(Coptic)时期。
罗马后来的织布机也是竖立式的,不同之处是经线通过下部的第二根经轴绷直。一幅4世纪的绘画中,显示有两根直立支柱以及绷直的经纱(图179),横跨过经线有一个木板条,可以看出布料是从下往上编织的。木板条可能是一个综片,但也可能是两个综片,更可能是一个综片和一个吊坠式织机中的梭板[第Ⅰ卷,图269(B)]。

图178 织布机旁的奥德修斯(Odysseus)和喀耳刻(Circe)。
出自一只希腊花瓶上的漫画,公元前4世纪。

图179 罗马晚期的竖立式织布机。可以看到织成的布料在底部。出自梵蒂冈图书馆中的一份维吉尔手稿,4世纪
希腊的织布梭子是一个短棒,纬线绕在上面。罗马的梭子时常是用凹形骨头加工成的,但可能不是用来织布。如今,希腊的简单短棒梭子仍然在使用。纬线用一把梳子压紧在一起(图180),这种梳子只能用在从下往上的织布机编织中。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提到,埃及的有两个经轴的织布机就是这样编织布料的[23]。罗马作家费斯特斯(Festus,2世纪)认为,站立在织布机旁编织是传统编织遗留下来的方式[24]。经纱吊坠织布机必须从上部开始编织,编织工不得不站着操作。

图180 罗马的编织用梳子。出自埃及Kaar-el-Banaf。
自公元前5世纪,埃及就有了竖立式双轴织布机的绘画。在北非,这种织布机一直使用到不久以前,经过改型后就是当今使用的标准的挂毯织机。因为具有随着加工操作而卷动的经轴,它可以编织长于两经轴之间距离的织品。
织布机的另一处改进是水平框架,它的起源仍然不得而知。在13世纪时的欧洲,它看上去就是一种很完善的设备,但在东方的出现可能还要早得多。它有一个结实的方形框架,将后部经轴和前部经(布)轴之间的经线向水平方向绷紧。这使编织工能更方便地操作,也为应用踏板驱动的滑道机构交替地升降经线提供了可能(图181)。

图181 水平织布机。带有踏板驱动的开口机构。
出自一份13世纪的手稿。
织布时,踩下一块踏板,梭子通过这样形成的滑道(梭口)从一只手穿向另一只手,纺线用筘打实。然后踩下另一块踏板,打开相反的滑道(梭口),梭子再次穿过,再将纬线打到位。随着织布的进行,释放杠杆,使经线周期地从经轴上送出来,纺织好的布料则卷到布轴上。
这种织布机只能编织无图案布料或平纹布料。如果添加两个综片和踏板,便能够开发出多种经线组合,编织出带有菱形、斜纹、人字等简单图案的布料(图182)。这种织布机没有上部框架,综片是悬挂在顶棚上的,但是大多数带有高框架。高框架的顶部挂下来一个厚板条支撑着筘,以保证密实和有规律地打紧纬纱(图175,图版9)。图183显示了一台有四根轴的织布机,在布轴上带有棘轮机构,这个织布机有相当的宽度,需要两名织布工才能使梭子从一端穿到另一端。更多的综片和踏板,增多了编织图案的种类。
虽然综片的构造细节不是很清楚,不过另一些中世纪的绘画显示,它们是由上、下短棒以及短棒之间的一组环形线组成,经线交替穿过这些环形线。筘或打线板是一种梳子,筘通常捆绑在两个木棒之间。有一个大概是来自拜占庭的埃及筘的样品,它是一个2英尺长的框架,包裹着皮革,并带有倾斜的木制细齿。

图182 1400年前后的四综片织布机。出自孟德尔(Mendel)的《兄弟之书》(Brüderbuch)。这是一幅15世纪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