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Ⅱ卷译后记
第Ⅱ卷译后记
1997年,我来到拥有当时国内唯一的科学技术史博士点的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导师柯俊先生就让我读一些科技史的英文原著,其中一本便是查尔斯·辛格等主编的《技术史》(A History of Technology)。当时研究所里没有它的原版资料,我读的是韩汝玢和孙淑云两位教授在澳大利亚访问时自费复印的有关采矿、冶金的部分章节。虽然不能阅读全书,但是已经管中窥豹,为其精美的插图和翔实的资料所吸引。随后,我阅读了国内6家大学出版社联合翻译出版的《技术史》第Ⅴ、Ⅵ、Ⅶ卷的内容,更是憧憬着何时能够拥有完整的中文版。
在20世纪最末几年里,《技术史》一直在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目中,起初一两个学生报考时,还能从研究所借到英文版的部分章节复印件阅读。后来随着研究生扩招,需求与供给不能平衡,这套书就不得不从入学考试书单上删掉了。不过我们还是将这套书奉为技术史学习和研究者的圣经,同时更期待着完整《技术史》中译本的早日面世。
2002年1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曾国屏教授约我到沈阳参加《技术史》编译委员会成立的会议,让我知道了东北大学陈昌曙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振寰教授等十几年来翻译这一巨著的心愿和壮举。刚刚留校的我诚惶诚恐地接下了第Ⅱ卷的翻译任务,未念及等待我的将是最不熟悉的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浩瀚史料,心中只想到《技术史》翻译工作是我这个技术史专业出身者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
接下来的几个寒冬和酷暑,我主要是进行第Ⅱ卷的组织协调和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并承担着从初稿到终稿的校对、审订工作。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文法学院的同志们承担了大部分章节的翻译工作,其中的艰辛和磨难恐怕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些年间,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逐步发展壮大成了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也终于要付印了。在此,我要向我的合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他们的艰苦努力和共同奋斗,很难想象这一卷的中译本能够收笔。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张雪荣女士,语言大学毕业的她对近半数章节进行了校对,并且时时鼓励和督促我,使第Ⅱ卷的翻译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第Ⅱ卷初稿的译校工作是由多位同仁共同完成的:前言,潜伟译,李延祥校;第1章,潜伟译,张雪荣校;第2章,黄维译,潜伟校;第3章,颜锋译,潜伟校;第4章,吕科伟译,张雪荣校;第5章,宋琳译,张雪荣校;第6章,颜锋译,潜伟校;第7章,孙雍君、谢鹏飞译,潜伟校;第8章,武玮译,张雪荣校;第9章,周华、黄维译,张雪荣校;第10章,李晓岑、朱霞译,林怡娴校;第11章,林怡娴译,潜伟校;第12章,黄晓娟译,张雪荣校;第13章,梁宏刚、宋玲平译,张雪荣校;第14章,林怡娴译,潜伟校;第15章,颜锋译,潜伟校;第16章,颜锋译,潜伟校;第17章,宋琳译,潜伟校;第18章,宋琳译,潜伟校;第19章,宋琳译,潜伟校;第20章,杨军昌译,张雪荣校;第21章,王金华译,张雪荣校;结语,彭益君译,孙雍君校;图版说明,林怡娴译,潜伟校;林怡娴补译、校对了全文的插图和注释。
《技术史》七卷本终于在2004年12月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第Ⅱ卷的责任编辑孙肖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我要表示诚挚的谢意。洪星范编辑在组稿过程中让我不敢懈怠,潘涛副总编辑也非常关注这一卷的工作,在此也要表达我对他们的衷心感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张悌先生也为本卷的翻译出版提供了许多帮助,谨表谢意。
《技术史》七卷本出版后,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快售罄,再版的呼声很高。2018年4月,中国工人出版社董虹编辑找到我,我愉快地接受了再版重译的邀请。2019年6月,《技术史》全译本编译委员会会议在京召开,决定增加第Ⅷ卷索引卷,《技术史》将首次完整在中国出现。我担任《技术史》全译本第Ⅱ卷的重译工作,除了修改部分错译漏译地方,基本保持了原书的风貌,终于在2019年10月交稿。在此过程中,中国工人出版社邢璐担任第Ⅱ卷的责任编辑,不仅帮助我修改了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还将文字润色得更加平顺优美,并时时催促进度,使重译稿能够顺利完成。在此,对中国工人出版社的编辑团队致以深切谢意。
《技术史》全译本第Ⅱ卷付印在即,作为本卷组织者的我仍然忐忑不安,时常担心自己才疏学浅辱没了这部书之皇皇美名。让我们再次以虔诚之心领略这部历史巨著吧!
潜伟
2020年11月于北京芳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