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Ang的受体

二、Ang的受体

Tie-1和Tie-2是内皮细胞上特有的酪氨酸激酶受体(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Tie-2基因位于9p21,全长约109kb。Fadel等通过转染和蛋白结合实验发现,在卵黄囊细胞和牛主动脉内皮细胞中,Tie-2启动子包含四个顺式作用元件,负调节区I及正调节区U、A和B。A区序列长28bp,类似于CAAT盒;U区序列含CATAC重复序列,大小约为12bp,最靠近转录起始点的B区序列长26bp,类似于TATA盒。Tie-2增强子活性区位于-753~-537bp,体内实验发现其能促进转基因内皮细胞LacZ的表达。与Tie-2表达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有关的是U区和S区,S区含有两个同源序列,序列1为ACCAAT,位于-654bp处,序列2为ATTTGCAT。

目前已知Tie-1和Tie-2的氨基酸序列分别含1 134和1 122个氨基酸。细胞外区均含EGF样的重复序列,侧翼含有两个免疫球蛋白样环及三个Ⅲ型纤维蛋白样重复序列,分子的胞质区含保守的酪氨酸激酶区。

Ang-1和Ang-2均能与Tie-2结合,但只有Ang-1能激活Tie-2,这主要与两者的结构差异有关。Ang-1多数形成多聚体,少数形成三聚体;而Ang-2则易形成二聚体,少数形成多聚体。但在NIH 3T3纤维母细胞中,Ang-2与Ang-1均能激活Tie-2,推测Ang-2只在内皮细胞上拮抗Ang-1的作用,并推测内皮细胞上另一成分参与Ang-2与Tie-2的相互作用。Witzenbichler等用Tie-2的胞质区及TrkC(神经元特异性配体NT-3的受体)的细胞外区域组成一个嵌合受体,发现新受体对NT-3起反应,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介导内皮细胞迁移,推测内皮细胞中的Ang-2与Tie-2结合后,Tie-2可能与Tie-1或其他膜表面分子形成二聚体,抑制胞质的酪氨酸激酶相互作用,从而有拮抗Ang-1的作用。目前尚未发现Tie-1的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