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眼部新生血管的药物治疗
眼部新生血管主要由变性、炎症、外伤、肿瘤和特发性等各种病因所致。根据其发生的部位主要分为角膜新生血管(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虹膜新生血管(neovascularization of iris,NVI)、视网膜新生血管(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及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等。眼部新生血管的治疗较为困难,尤其是药物治疗较少,因此,常常成为视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虽然激光、手术及放射疗法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阻止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但均有不可避免地损害健康组织的潜在危险,且不同程度地存在疗效欠佳、代价昂贵及复发的弊病,因此,寻求特异及有效的药物治疗眼部新生血管一直是广大眼科医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现有的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其共同步骤为:①缺氧等各种原因导致内皮及外膜细胞的激活;②血管基底膜的降解;③内皮细胞迁移、增生、分化,与周细胞相互作用,形成血管管腔;④血管的成熟及稳定。针对这一形成机制研究发现了一组调节微血管生长正负平衡的“因子群”,包括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α与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hor,I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al derived factor,PEDF)等,多种因子相互作用,而且其中多种因子具有促进与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双重功能。在所有的调节因子中,VEGF是新生血管生成的主要促进因子,而PEDF则为其主要的抑制因子,两者在维持血管形成的生理平衡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通过阻断或调控各种促血管源性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达到平衡,特别是VEGF和PEDF之间的平衡以防治眼部新生血管的发生一直是各国学者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相应地也发现了一些有关药物,但大部分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前实验阶段。以下是这些治疗眼部新生血管药物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