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实验性治疗进展
Ranibizumab是一种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可与VEGF的各种亚型特异性结合以治疗新生血管。在猴眼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后,发现眼内的体内半衰期为3d,生物利用度为50%~60%,远高于静脉注射,因此,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也远高于静脉注射。
Lai用腺病毒载体搭载鼠血清素(血浆酶原的内生性片段,能抑制内皮细胞生长)对鼠中央静脉阻塞模型进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并用FFA和视网膜电流图进行随访达3个月,发现较对照组,新生血管的抑制度有显著的提高而无视网膜毒性。在鼠PDR模型中使用了HIV病毒载体介导的血清素,同样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NO合成环氧化酶(NO synthase cyclooxygenase,COX-2)炎症早期反应的产物,可在细胞因子、内毒素和受到缺氧刺激的视网膜的诱导下生成前列腺素,也可发挥促血管生成活性。在DR患眼中,可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检测到它的免疫活性,而在非DR患眼则未能检到;在鼠的早产儿模型上,出生后14d在RPE细胞和神经纤维层上也能检测到。据此,使用它的拮抗剂etodolac能显著降低COX-2的活性,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新生血管的形成。
柔红霉素是一种大环内酯类药物,除了有抗微生物活性外,还有抑制免疫功能,被广泛使用在抗肿瘤和抑制新生血管方面。拮抗新生血管的机制在于它能从转录、翻译和复制三个环节减少VEGF的生成并使血管内皮细胞对VEGF的反应下调。副作用有减轻体重,但可缓慢自行恢复。
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方面,tetrathiomolybdate被发现能显著抑制VEGF的生成,程度从24%~41%不等;因能增强Bcl-2(细胞凋亡因子)的免疫活性和保护神经功能,carboxyamidotriazole(CAI)则能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化达72%~91%之多,且不影响视网膜内层细胞的完整性;Captopril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ACE能刺激内皮素(被认为与血管的收缩有关)的合成并同时增加细胞内的钙离子,在小鼠模型上使用Captopril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发现Captopril能清除自由基从而减少组织损伤,也能通过降低损伤反应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C-raf-1激酶是一种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人工合成其寡核苷酸抑制剂并在猪中央静脉阻塞模型眼内注射后,随访长达12周,发现能显著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
目前的实验性治疗研究多局限于拮抗或诱导单一的因子,虽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由于新生血管的产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所以仍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新生血管的问题,今后的研究方向应以综合治疗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