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睫状体光凝术

一、睫状体光凝术

睫状体光凝术是用激光破坏睫状体,使房水生成减少以降低眼压的一种方法,主要用来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难治性青光眼。激光睫状体破坏术的种类有:经瞳孔睫状体光凝术、眼内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所使用的激光器包括氩激光、Nd:YAG激光和半导体激光等。

1.经瞳孔睫状体光凝术 通过反射镜将氩激光经瞳孔传递到睫状突的方法。于1971年在兔眼上完成,1976年用于临床,其热效应直接破坏了睫状突的房水分泌。

患者经充分扩瞳后,置房角镜,进行激光照射:功率600~1000mW,50~100μm,时间0.2s,每个睫状突做3~5个光凝,以造成睫状突变白皱缩或出现棕色烧灼小凹为度。一旦发生出血,可使用200μm、250mW、0.2s的光凝斑来止血。为使眼压充分下降,至少要光凝全部睫状突的1/4。治疗中应避免用小能量光凝把睫状突变成白色,这只是基底膜的热凝固,对睫状突分泌机制影响不大,并且会影响以后的激光光凝。如果4~6周眼压不能降低,可重复光凝。

睫状突光凝的治疗效果各家报道不一,一般眼压下降患者过半。睫状突光凝的副作用有一过性虹睫炎、短暂的眼压升高、前房出血及玻璃体出血等。瞳孔不能扩大及角膜浑浊不能看到睫状突者,不能通过此种途径进行睫状体光凝。

2.眼内激光睫状体光凝术 这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技术,又分为经瞳孔直视和眼内镜观察两类。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那些患有青光眼同时又需要做玻璃体切割的病例。目前使用的激光有氩激光和半导体激光。激光功率为500~700mW,曝光时间0.2~0.5s。激光探头顶端距睫状突2~4mm远,对每个睫状突做3~5个光凝,使之发白皱缩,这种方法的睫状突破坏范围在240°以内。

眼内激光睫状体光凝能够更准确有效地破坏睫状突,且所需激光能量较小,但它是一种侵入性的方法,操作困难,不易重复。它的并发症除了光凝睫状体引起的炎症反应以及低眼压外,还有玻璃体切割术带来的不良反应。

3.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有两种方法:激光通过裂隙灯光路照射到巩膜的为非接触法,激光经光导纤维连接的探针与巩膜相接触的为接触法。

(1)非接触法:这种方法通常使用的是自由振荡模,脉冲输出的Nd:YAG激光器,以瑞士制造的MicroruptorⅡ型眼科激光治疗机为代表。脉冲输出的峰值功率为100~500W,曝光时间为20ms。该激光器与裂隙灯显微镜组成一体,并配有氦-氖激光瞄准系统。当氦-氖瞄准光束聚焦在角膜缘后1.5~3mm的巩膜上时,则Nd:YAG激光聚焦在睫状体上。此时,开始在360°范围内做16~32个光凝点,每个脉冲能量约5~8J,通常避开3点及9点钟部位,以避免造成眼前节缺血。当使用接触镜时,其聚焦标志是上下方角膜缘后1.5mm,鼻侧和颞侧角膜缘后1mm。

(2)接触法:早期多用Nd:YAG激光器,如瑞士制造的MicroruptorⅢ型眼科激光治疗机。目前国外多采用半导体激光,氪离子激光治疗机的应用也有少量报道。虽然半导体激光对巩膜通透率(35%)低于Nd:YAG激光(75%),但使用接触技术后,可使其通透性增加至70%;并且其较短的波长具有睫状体色素上皮吸收好的特点,使所需能量低于Nd:YAG激光;加之为固体激光,体积小,便于携带,使其成为经巩膜睫状体光凝中应用最广泛的激光治疗机。

患者经球后麻醉后,放置开睑器,将激光探头与巩膜密切接触,前缘与角膜缘相贴。设置能量为1.5~2.5W,并逐步调整,以刚刚不出现爆破声时的能量为宜,时间1.5~2.5s,光凝16~20个点,最多40个点。在色素较多的眼能量可相对较低。Spencer等提出用标准的能量进行治疗,即能量设置为2W,时间为2s,270°光凝14个点,即使出现爆破声也不改变能量设置。尽管可行360°光凝,但应避开3点和9点钟部位,或不做颞侧90°光凝,以避免损伤睫状后长动脉。

睫状体光凝后,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抗生素及抗青光眼药物,并定期复查眼压,如果1个月后,眼压下降不理想,可再重复治疗,最多可重复5次。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成功的标志是眼压控制在0.7~2.7kPa(5~20mmHg)或0.9~2.8kPa(7~21mmHg)或眼压降低20%~30%,成功率各家报道不一(38%~83%),半导体激光与Nd:YAG激光效果相似。

经巩膜睫状体光凝的并发症除治疗失败、疼痛、视力丧失、低眼压或眼球萎缩外,还可能出现脉络膜脱离、前房出血、眼前节缺血、玻璃体出血、黄斑水肿、交感性眼炎、恶性青光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