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原性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四、免疫原性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异种角膜移植或角膜基质内注射牛清蛋白是诱生免疫原性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探索免疫原性角膜新生血管的调控机制和评价角膜新生血管及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

以异种角膜移植诱生的免疫原性角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例作具体介绍:实验动物选择Hartley豚鼠(8~10周)、Lewis大鼠(6~8周),豚鼠采用过量CO2吸入处死,用3.5mm环钻钻切豚鼠中央角膜作为供体,Lewis大鼠作为受体,采用肌内注射氯胺酮(60~80mg/kg)和赛拉嗪(Xylazine,5~10mg/kg)全身麻醉,再用0.1%盐酸丙氧苯卡因术前点眼一次,采用常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式,用3.0mm环钻制作受体植床,用11-0尼龙线将供体角膜缝合于受体植床,共间断缝合12针,术毕采用庆大霉素眼膏涂眼。半数缝线在术后5d拆除,其余缝线在第8天除去。一般于术后6~8d,植片发生水肿,血管密集增殖。

该模型机制在于角膜中存在HLA和ABO两个抗原系统,HLA抗原具有种系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较之同种异体间的差异更为显著,可诱发免疫排斥反应。异种抗原进入机体后,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活性细胞或抗体,局部供体抗原与来自全身免疫系统的抗体和免疫细胞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激活补体,激发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淋巴细胞、淋巴因子浸润。二者对诱生角膜新生血管起重要作用。Watt和Auerbach也认为:被刺激有丝分裂的淋巴细胞可分泌一种因子(ECL21),该因子在体外能刺激内皮细胞增殖,激活的淋巴细胞也可产生转化生长因子,能刺激纤维血管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