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基础研究进展

二、相关的基础研究进展

近年来,对引发新生血管产生的各种因素的研究与日俱增,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对指导拮抗新生血管的治疗作用巨大,这些理论包括:

缺血时,腺苷的分泌会代偿性增加,导致血管扩张,增加组织氧供并能保护神经细胞,刺激睫状上皮细胞的增生,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生成。

泌乳素能在血循环或眼内降解成16K的片段,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5期患者的房水和视网膜下液中,发现该片段的浓度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证实它有促血管生成,能加速血管细胞的凋亡。

转录因子Ets-1能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生成活性,VEGF和低氧能促使其生成,这个过程可被异黄酮、蛋白激酶C和细胞信号传导通道MEK抑制。

巨噬细胞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化中的重要细胞,Yoshida检测到在视网膜缺血后3h,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的量开始上升,1d达到最高浓度,并观察到它位于缺氧的视网膜内层细胞,与此同时,巨噬细胞出现增大化。

在视网膜上已检测到雌激素及其受体的存在,在牛视网膜组织的体外培养中发现它的受体E2能增强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

在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时,视网膜神经元有病理改变;DR时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有萎缩;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中可发现视网膜结构改变,而这些都与NO(一种细胞信号传导分子,能介导神经换能、血管扩张、自身免疫、抗炎、细胞凋亡和宿主细胞反应)有关。它由内皮细胞和神经元合成,在视网膜缺血时,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浆膜上可发现NO合成酶Ⅱ型受体表达的增强。

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EDF)有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功能,能促使组成新生血管的细胞尤其是内皮细胞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化。视网膜光凝能减少氧需增加氧供,从而减少VEGF的生成;而光凝后RPE的增生则可刺激PEDF的合成;两者共同作用可导致已有的新生血管退化,但正常血管不受影响。

总的来说,目前的共识是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多种细胞因子、细胞信号传导系统、细胞凋亡系统和炎症细胞共同作用,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网络,而VEGF是其中的核心。许多环节可诱导它的生成活跃,而它可进一步地推动下游因子,促使新生血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