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

二、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治疗除药物、手术以外,激光光凝以及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吻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激光光凝 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病眼必须进行光凝治疗,而非缺血型则不需光凝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对缺血型分支静脉阻塞:早期做象限性散射光凝,如有黄斑水肿者则先做格子状光凝;后期出现新生血管者做全视网膜光凝,有黄斑水肿应先做格子状光凝;而对缺血型中央静脉阻塞:无论有无新生血管出现,先做格子状光凝治疗黄斑水肿,然后做全视网膜光凝。

由于激光光凝破坏了感光细胞内耗氧多的大量线粒体,代之以耗氧很低的胶原组织,从而改善了视网膜的缺氧情况,且光凝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弥散至视网膜内层的氧张力提高,使视网膜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并减少血管渗漏,故早期光凝可加速视网膜出血的吸收,有利于视力恢复;明显降低新生血管和玻璃体出血的发生率;利于黄斑水肿的吸收。

治疗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时,应选用绿、黄、红激光(红光及半导体可通过浑浊的晶体、眼内出血,甚至玻璃体出血,但半导体的光凝反应掌握比较困难),时间:0.1s,光斑:100μm,强度:格子状光凝为轻度烧灼,全视网膜或象限性光凝为中度烧灼。使用绿、黄激光光凝,必须避开视网膜出血部位,否则会造成医源性视网膜内层损伤。如果患者就诊时视网膜出血广泛而密集,绿、黄激光治疗有一定难度,可先服中药活血化瘀,及西药导升明或怡开治疗,待出血逐渐吸收后立即抓紧激光治疗。

对于光凝时机的选择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新生血管形成之前施行激光光凝是无益的;另一种则认为应在早期进行光凝治疗,可保护黄斑功能和预防随之发生的慢性视网膜损害和并发症。

瑞金医院临床研究,将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病例,分为发病3个月内光凝治疗的早期组与发病3个月后光凝治疗的晚期组,比较两组激光治疗3个月后出血情况,结果出血吸收1/2~3/4者在早期组占32.5%,晚期组占16.7%,出血吸收>3/4至完全吸收者早期组占30%,晚期组13.3%。早期组与晚期组在初诊时新生血管发生率亦有显著差异,早期组为5%,晚期组为23.3%。激光治疗后随访6~18个月,早期组新生血管占5%,晚期组33.3%。有报道缺血严重者可在90~100d内发生明显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2.激光诱导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 有研究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中,无脉络膜视网膜吻合支(chorioretinal venous anastomosis,CRVA)者发生眼前段新生血管(anterior segment neovascularization,ASN)的概率是有CRVA的25倍。CRVA能使视网膜血流保持通畅,保护性地防止ASN的形成。通过建立视网膜脉络膜静脉吻合支,开辟新的通道使受阻的静脉血流避开阻塞部位,直接经脉络膜流出,可以缓解视网膜静脉阻塞,减轻黄斑水肿和预防视网膜缺血性变化。通常视网膜静脉压力较脉络膜略高,这种压力梯度在视网膜静脉阻塞时更明显,使建立CRVA成为可能。

自1980年Wolf等在猴眼上用激光成功进行了视网膜小动脉和脉络膜血管的吻合后,相继有动物实验成功报道。McAllister等于1995年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他们最初采用能量为1.5~2.5W,光斑直径为50μm的氩蓝绿或氩绿激光,曝光时间0.1s,光凝视网膜静脉分叉处(离视盘至少3PD以免损伤睫状后动脉),试图穿透静脉壁及其下的Bruch膜,从而形成CRVA。激光后3~7周发现33%(8/24)出现CRVA,患者视力提高,视网膜出血、水肿吸收。随访1~3年,这些吻合支依然开放。在病例更多的进一步研究中作者发现吻合成功率高达54%(49/91)。Leonard等进行了改良,将激光位点选择接近静脉而不是直接聚集在血管壁上,采用中等能量(0.6~1.5W)、更长曝光时间(0.5~1.0s)的氩蓝绿或氩绿激光治疗了19例非缺血型RVO眼,每眼做1~4处激光,每个位点激光1次或多次,以看到脉络膜液泡为终点,提示Bruch膜被击破。结果发现所有眼内均至少有一处有效CRVA,二处有效CRVA者占26%。84%患者视力提高一行以上,其余16%保持不变。该方法无须损伤静脉壁,只要穿透Bruch膜即足以造成CRVA,而且可以减少因静脉损伤造成的出血。Quiroz-Mercado等对2例缺血型CRVO患者采用Er:YAG激光成功诱导了CRVA,术后患者出血吸收,黄斑水肿消退,视力分别由术前的FC/30cm和手动提高至20/400和20/180。研究人员同时发现患者出现了出血、静脉远端闭塞、激光处网膜周围和视网膜下的纤维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