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机制

一、发病机制

视盘血管瘤主要包括视盘毛细血管性血管瘤、视盘海绵状血管瘤和视盘动静脉畸形。视盘毛细血管性血管瘤是视网膜血管瘤的一部分。单纯的视网膜毛细血管瘤又名von Hippel病,常伴有全身其他组织的毛细血管瘤,则称为von Hippel-Lindau(VHL)病。后者属斑痣性错构瘤病(phakomatosis)-母斑病中的一种。VHL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后期,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发现患者染色体3p25位点有基因发生突变,并把该基因命名为VHL。VHL基因在各种组织中都有表达,而不仅仅只表达在VHL病易感器官(中枢神经系统、肾上腺等)。研究发现,除了在VHL病中存在VHL基因的突变外,在许多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如肾透明细胞癌、成血管细胞瘤)中也普遍存在VHL基因的突变或超甲基化现象。组织学上发生与视盘和视网膜及小脑的血管瘤相同,与发生于视盘和视神经筛板后的血管瘤一样,也可伴有先天性脑和全身血管异常,视盘毛细血管增生,并可延伸到视盘旁的视网膜全层,血管瘤边界不清,由衬以内皮的毛细血管构成,多数肿瘤内出现大的有空泡的间质细胞,邻近的视网膜外丛状层常有囊样变性。神经内血管瘤发生于视神经的眶内、颅内或视交叉部。

视盘海绵状血管瘤罕见,常伴有其他组织的血管畸形,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不同的基因表现度和外显率,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视盘及周围视网膜上有多发性有内皮细胞的薄壁血管,其大小不等,未见有动脉和静脉的直接吻合。病变虽可占据视盘周围的全层视网膜,但通常不侵犯脉络膜,血管瘤也不向巩膜筛板后方的视神经延伸。

视盘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也称为曲张血管瘤、动静脉交通、葡萄状血管瘤,是一段充盈的视网膜血管由视盘进入眼内,在周边视网膜上经过相当距离后再通过视盘走出眼外。组织病理学检查,由于瘤体血管的中层肌纤维变异,难以确定血管是动脉或静脉。在视神经中,神经组织受挤压,并由许多血管取代,在视网膜内大的血管可占据视网膜的全层。